我市运动损伤诊疗迈入“机器人精准导航”时代
近日,市一院运动医学科李小飞主任医师团队传来重磅喜讯,该团队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精准辅助下,成功为一名运动爱好者完成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据悉,这是苏北地区首次将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标志着我市运动损伤诊疗正式迈入“机器人精准导航”时代,为广大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带来更安全、更精准的治疗新选择。
■传统手术难以完全满足运动需求
47岁的邵先生(化名)是一名篮球爱好者。近5年来多次扭伤膝盖,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且无法正常屈伸、发力,甚至行走时频繁感觉膝盖“打软”的情况。经市一院运动医学科检查,邵先生被诊断为“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伴半月板损伤”,需通过手术重建韧带以恢复膝关节功能。
李小飞说,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关键结构,一旦断裂,若不及时手术,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可能加速膝关节退变,引发半月板损伤、软骨磨损等并发症。
传统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医生主要依靠经验和解剖标志定位股骨、胫骨骨隧道,而骨隧道的位置、角度和深度直接决定手术效果,若定位偏差,可能导致重建韧带张力异常,增加术后关节不稳、韧带再次断裂的风险,还可能损伤周围血管神经。
邵先生热爱运动,对术后运动功能恢复要求高,传统手术的精准度难以完全满足其需求。
■机器人手术“毫米级”精度支持
为给邵先生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科室团队反复评估后,决定引入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
作为当前骨科领域先进的精准诊疗设备,天玑机器人可通过术前三维规划、术中实时导航,为骨隧道定位提供“毫米级”精度支持。手术前,李小飞团队先为邵先生进行膝关节CT扫描,将影像数据导入机器人系统,在计算机上构建膝关节三维模型,随后根据解剖结构,精准规划出股骨、胫骨骨隧道的最佳位置、角度。手术中,李小飞在机器人的“引导”下操作,机器人通过光学追踪系统实时捕捉手术器械与膝关节的位置关系,将实际操作与术前规划进行对比,确保骨隧道定位完全符合规划方案。
李小飞表示,相比传统手术,机器人辅助将骨隧道定位精度提升至0.3毫米以内,减少了术中对膝关节周围其他组织的损伤,不仅解决了传统手术中“精准度依赖经验”的痛点,还能通过标准化的手术流程,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患者术后康复周期。
此次天玑机器人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是市一院运动医学科的技术突破,更是我市运动损伤诊疗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它填补了我市在机器人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上的空白,将区域运动医学诊疗水平推向“精准化、微创化”新高度。
未来,市一院运动医学科将进一步拓展天玑机器人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如多发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内翻畸形等,同时通过技术培训、病例分享等方式,推动精准诊疗技术在区域内的普及,让更多运动损伤患者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国内顶尖医院同步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目前,邵先生已顺利完成术后复查,膝关节肿胀消退,正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各项恢复指标均优于预期。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