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要闻动态> 政务要闻

超10万只迁徙候鸟再返港城湿地

  • 时间:2022-11-12 08:10:07
  • 来源:连云港日报
  • 阅读次数:
  • 字体:[ ]

清晨,朝阳照射在临洪河口湿地的水面上,泛起波光粼粼,层层叠叠的芦苇荡里传来一声声高亢的鸣叫,几只丹顶鹤正在觅食。今年以来,我市临洪河口湿地和青口河口记录到的迁徙水鸟已经超过10万只,其中在临洪河口湿地修复区还多次记录到往年罕见的丹顶鹤、东方白鹳、白琵鹭、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4条重要的候鸟迁飞通道,其中就包括经过连云港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这是世界最大的迁飞通道,涉及22个国家及地区,每年有约250种近5000万只水鸟在迁飞区内迁徙。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生态所林业工程师钟稚昉曾经参与我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我市的滨海湿地、滩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鸻鹬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候鸟迁徙季节,鸻鹬类水鸟广泛分布在埒子口、柘汪、海头、青口河口、临洪河口等滨海湿地。

我市湿地面积2330k㎡,其中湿地生态系统面积1213.88k㎡,湿地类型丰富,主要涵盖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天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滩涂、近海海域等咸水湿地和湖泊、河流、沼泽、泥滩、河口等淡水湿地;人工湿地则包括河渠、水库坑塘、滩地等多种类型。166座水库成为雁雀在我市停歇、生活的重要载体。每年冬日,大圣湖、石梁河水库中聚集了大量的鸳鸯德国雁雀。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多元驿站和丰富食物。

为了保护好湿地,我市于2018年3月1日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保护滨海湿地的地方性法规《连云港市滨海湿地保护条例》,为保护国际鸟类迁徙通道及栖息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2019年我市启动了市级湿地名录认定工作,8处首批滨海湿地确认了面积、范围、四至边界、图斑,落实了土地权属、主管部门、管理单位等相关信息。

市水利部门为守护“港城绿肺”,有效促进了临洪河口湿地生态环境安全;多部门联合开展互花米草集中整治,近两年仅临洪河口就完成了194公顷互花米草的治理;启动海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逐步建立海州湾生物多样性名录……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处长张晴介绍,“今年,我市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海洋保护体系,旨在引导沿海各县区、功能板块的党委政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趋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贡献。”

夕阳西下,赣榆琴岛天籁片区,上千只半蹼鹬正在青口河口驻足停歇。当前,我市已启动海州湾赣榆段鸟类监测点相关招标工作,其建设将有效掌握重点区域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第一手数据,及时评估我市近海湿地多样性的保护现状及威胁因素,为制定近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管理措施和政策提供参考。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