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要闻动态> 政务要闻

我市在业经营主体突破80万户

  • 时间:2025-11-03 09:10:40
  • 来源:连云港日报
  • 阅读次数:
  • 字体:[ ]

经营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市市场监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市在业经营主体数量已突破8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万户。其中,企业20.4万户,个体工商户59.2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0.4万户,分别较上年增长4.7%、1.7%、2.6%。

经营主体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更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风向标”。近年来,我市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经营主体创新创业活力集中迸发。

全域通办 打破壁垒织密便民服务网

“在市区银行网点就办完了灌云分公司登记,2小时拿到营业执照,不用来回跑了。”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行政主管陈女士的体验,正是我市“政银合作+全市通办”融合改革的缩影。

为覆盖服务末梢,我市还联合金融机构打造“苏银办·苏服办”政银合作品牌,业务范围覆盖个体工商户登记和企业登记等高频事项。在“政银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全市通办”,出台《连云港市企业登记“全市通办”实施方案》,明确31项内资业务、11项外资业务可跨区县办理,并建立“联络员”制度保障流转效率。2022年以来,全市登记机关通办各类登记业务8500余件,打破地域与层级壁垒,构建“全域通办”服务网络,实现登记服务提速增效。

智能审批 数字赋能提速登记流程

商事登记实现“零材料、不见面”。该系统集成名称自主申报实时比对、住所信息智能核验、经营范围规范提示等功能,企业无需手动填写表格,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化材料,名称通过率从改革前的65%提升至92%,住所核验通过率达88%,每年为企业节省纸质材料超10万份。

此外,我市还将企业开办涉及的登记、刻章、税务、社保、银行开户5个环节,整合为“企业开办一件事”,实现“一次登录、一表申请、一网通办”。电子营业执照与电子印章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无纸办事”场景,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医药企业、东海水晶电商通过电子证照办理跨境业务,效率提升30%,真正实现“一照通办”。

进退顺畅 流程再造破解企业堵点

“提交简易注销申请,20天公告期后拿到通知书,没跑一次腿。”某小型科技公司负责人刘先生的体验,改变了许多企业对“注销难”的印象。将简易注销适用范围从“未开业、无债权债务企业”,扩大至“已清偿全部债务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告期从45天压缩至20天,还建立容错机制,允许企业在10个工作日内补正材料,避免因微小失误重新走流程。

2024年以来,全市办理企业简易注销2.9万余件,占注销总量的75.8%,平均办理时限从45天缩短至20天。同时,整合多部门注销流程,将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等部门事项整合为“注销一件事”,企业无需逐个对接部门,提交申请后由窗口推送信息至各单位。

精准护航 监管服务涵养发展沃土

坚持“监管就是服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与帮扶举措。2023年,我市修订《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处罚清单》,将食品经营、广告宣传等领域32项轻微违法行为纳入“不予处罚”范围,同时出台从轻、减轻处罚实施办法。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办理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案件1688件,为经营主体减免处罚金额1.7亿元。

为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问题,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与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结合模式,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实现“一次检查、多查合一”;针对不同经营主体需求,精准施策开展帮扶。联合16个部门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帮扶、分类培育”;组建“专家服务队”,为石化、医药等重点产业企业提供定制服务。

80万户经营主体,是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成绩单”,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从“15分钟服务圈”的便民便捷到“智慧登记”的高效智能,从“进退顺畅”的全周期服务到“精准护航”的监管温度,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聚焦企业需求,每一次流程优化都旨在激发活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波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扩大‘全市通办’‘跨省通办’范围,完善‘准入—经营—退出’全链条服务,推行‘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精准监管,为经营主体涵养优质发展沃土。”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