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海州湾畔。站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入口处远眺,整齐划一的巨大储罐、纵横交错的管廊映入眼帘。更远处,万吨油轮缓缓驶入港口。
这是连云港石化产业链跃动的风景。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石化产业产值974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应税销售948亿元,同比增长80%。
随着盛虹炼化、连云港石化、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的快速建设,一座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雏形渐显。
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韦怀余表示,如今,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徐圩新区为核心,灌云、灌南为南翼和赣榆临港产业区为北翼的石化产业集群,一条从油头、气头、煤头多元原料发端的石化产业链正在向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微笑曲线上端延伸。
顶层设计 破解产业链源头难题
石化产业是我市确定的十大产业链之首。近年来,连云港石化产业保持大项目崛起、大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势头。翻开港城石化版图,徐圩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柘汪临港产业区化工园区、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灌南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犹如四颗珍珠,镶嵌在一条千亿级产业带上,成为连云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努力向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奔跑。
沿着产业地图看发展,随着一个个重大石化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连云港正逐步形成C2、C3、聚酯、炼化、油化、盐化等上中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这条产业链的建设,绕不开关键突破点———炼化项目。“2008年,新海石化在连云港落地,标志着连云港立志担当沿海石化产业龙头的雄心。”市重大办主任侍华林介绍,“随着石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发现连云港不产油,要想做好石化基地,必须打造一个庞大的炼油基地,为石化基地下游化工储备原料。”
“这是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打造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初衷。”徐圩新区经发局局长张培磊表示,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在规划之初,就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炼化项目,在工艺技术和设备选型上,始终聚焦国际前沿,高标准布局建设。
正当连云港炼化项目加快做好前期准备时,石化行业的专家提出“十四五”国内石化产品需求将有望放缓,大宗化工产品将达到产能“天花板”等一系列论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在1600万吨炼油的基础上,兼顾了芳烃、乙烯多条产品线。
侍华林表示,今天看来,当时的定位具有前瞻性。如今,连云港不仅有自己的炼化一体化项目,而且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油、气、煤”多维乙烯生产能力的石化基地,成为国内少数可以兼顾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的石化产业基地。
协同发展 畅通上下游产业循环
连云港石化产业集群规模大,链条纵深长,挺起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2022年12月,位于徐圩新区的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全流程贯通,标志着盛虹炼化项目打通全流程并全部产出合格产品。至此,连云港石化产业链多元化的原料格局正式形成。
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总裁白玮表示,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采用“重整+加氢+焦化+乙烯”的组合工艺,可灵活切换油品种类、油品和化工品配比,市场适应性强。今年上半年,盛虹炼化项目累计加工原油753万吨,商品总产量739万吨,创造工业产值425.5亿元,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
这种独特的格局让盛虹当之无愧成为连云港石化产业链主。张培磊梳理了这条从炼化走出来的产业链全貌:一方面,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产出的乙烯、丙烯、苯酚等基础化工中间产品可用于生产POE新型光伏膜材料、α-烯烃、丁辛醇等化工新材料及高端化学品;另一方面,该项目实现了80%以上的原料和产品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内互供。
在连云港石化产业链中,这样的上下游互供不仅有盛虹,还有一批企业依链而生。
斯尔邦出产的乙烯可以形成乙醇胺,为卫星超塑性材料提供表面活性剂;瑞恒新材料的丙烷脱氢可以提供液氯给瑞兆科;卫星化学的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可以给瑞恒提供芳烃衍生系列产品;嘉宏可以为德邦兴华提供合成氨、复合肥。
这样的产业基础也让我市在建立石化产业链条时确定了“原料多样化、装备智能化、产品高端化、工艺绿色化、安全本质化”的原则,以炼化一体化和多元化原料加工产业为基础,重点延伸拓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排放少的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和功能性化学品的产业链。
互连的产业链让连云港石化产业迸发了巨大的能量。以徐圩新区为例,今年上半年,徐圩新区GDP增长124.5%、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8.1%、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60.8%,其主要指标增幅走到了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前列,为全市经济运行加快整体好转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效益转化 带动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链主”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领头雁、排头兵,在产业链上拥有强大的号召力。
市工信局三级调研员胡晓辉介绍,近年来,得益于各项政策的加持和新发展格局的双轮驱动,我市石化产业链不断完善,市场“蛋糕”不断增大,“链主”企业集聚效应越发显著。据统计,全市规上企业中石化产业链企业达70余家。
这种溢出效应不仅在几大石化园区形成集群效益,还向市开发区、海州区、东海县等地区延伸。
在市开发区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车间,来自盛虹的丙烯腈原料正在这里变为编制大国重器的“外衣”———碳纤维。在东海经济开发区,一批化纤企业生产的包装袋正带着徐圩石化基地企业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与此同时,伴随着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连云港原先的流体装备产业也迎来新的机遇。“这款自锁式液化烃专用快速连接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加油站等陆上石化设施装卸时的污染。”海州天邦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企业刚刚通过江苏省首台(套)现场核查的新产品。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石化产业链的快速崛起,石化装备规模和市场逐年增长,已成为海州区新的产业增长点。
如今,连云港的这条石化产业链正从链上集聚向跨链集聚发展。可以预见,这一棵棵石化产业大树将在江苏沿海撑起新的产业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