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显上升之态 “势”有向好支撑
信息来源:连云港日报 发布日期:2023-08-03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9e32d864b1a7869db62630574076b613.jpg

昨日,一艘货轮在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今年以来,连云港港千方百计稳存量、挖增量,加大货源开发力度,不断提升货物周转效率,货物吞吐量保持连续增长态势。1至7月份,连云港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7508.93万吨,同比增长10.97%。 记者 王健民 通讯员 张伟 摄影报道

2023年,跃动的连云港经济曲线里,上升、向好是最突出的表现。

看上升的数据,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9%、48.3%,规上工业增加值、应税销售分别增长29%、21.2%。

看向好的变化,基础设施投资、服务业投资均增长29.4%;接待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41.1%、151.9%。

市发改委总工程师王成章介绍,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跑好新赛道,发展的风口就会纷至沓来。加速扩量、聚能,支撑连云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肌肉”愈发强壮。

扬长 让弩箭强弓离弦

观察我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有一新现象令人寻味。

一边,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瞄准创新端持续发展,用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另一边,石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坚力量。

2023年,连云港经济坚持“两条腿”走路的背后,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基于连云港产业特色和自然禀赋优势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结果。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石油加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24.3%。新增产学研合作成果431个、增长31%,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入库1219家、增长7.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9%。

横向去看,更深层、广袤的动能成长空间“藏”在业态融合里。

在市开发区中复连众旋筒风帆生产线上,玻璃纤维织就的大型散货船用旋筒风帆正在生产。“我们依托的是长期在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中复连众党委书记、总经理南洋介绍,“采用的是集束式干湿层合缠绕成型技术,实现了复杂受力的大型高精度旋筒风帆的高效制备。目前在手的订单已经超过200多套。”

从风电行业向船用低碳设备的“多元开拓”,为企业带来了更强的行业竞争力。

纵向来看,新动能要有新成长,争先之外更要争“尖”。

近日,恒瑞医药收到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受理信》,企业提交的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双艾”组合)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获得了FDA正式受理,拟定适应证为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这是连云港医药国际化取得的又一项最新成果。今年以来,我市企业不断努力攻关卡脖子技术,为中国制造贡献连云港力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攀高争先的连云港号巨轮迎风搏浪心如磐,无惧风浪立潮头。

聚能 让利剑锋芒出鞘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点,如何紧抓新动能这一关键变量,为区域发展定制好“成长计划”,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问。

以项目为牵引。今年,我市开展月度项目集中观摩活动,推动县区板块自我加压、紧抓快干,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生动局面,进一步用项目激活发展,用项目点燃全局。

上半年,省重大项目、市级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项目超序时推进,分别完成投资151.5亿元、872.5亿元、734亿元。嘉澳生物航煤、中复神鹰高性能碳纤维等具有前瞻性的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结构导向,为低碳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我市持续赋能的最新“变量”,是高能级的科创平台。全省唯一海洋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高效运转,两个院士团队共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平台和海洋腐蚀防护技术联合实验室成功落户我市。苏北唯一、全省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进入安装冲刺阶段,大国重器实验平台逐步展现模样。市科技局副局长郑刚表示,它们是我市高能级创新平台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也是连云港打造区域科创中心的主力军。

发挥民营经济创新主体的力量,是连云港工业经济最突出的特色。今年,我市通过推进“专精特新”系列活动,培育形成更多关键技术“攻坚者”、细分行业“领跑者”、产业链安全“维护者”。上半年,民营企业税收收入190.5亿元、增长149.3%,增速高于全部税收42.8个百分点,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79.7%。完成民间投资717.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8.1%。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回首上半年,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连云港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这有力证明,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风险考验。

精耕 一笔一画勾勒幸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强链条、增后劲、持续创新,握住了发展主动权;我们主动扩内需、稳就业、保供稳价,兜牢民生底线,百姓对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连云港以科技引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扩大内需夯实了基础盘。

在中国农科院东海农业综合站,有一座特殊的智能LED植物工厂。中国农科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站长助理于帮红介绍,该工厂利用LED灯、营养液、自动化及智能化装备,在净化的厂房内进行优质、高产蔬菜的种植。立体化的种植方式能够高效地优化利用空间,里面的无土栽培种植设备,可以优化生产工作流程和辅助植物生长,是植物工厂运行的主要部分。这是科技服务农业发展的重要案例之一。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今年,我市夏粮总产147.5万吨、增产0.2万吨;生猪饲料量、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3%、18.8%。

稳住就业的基本盘。农民收入增长夯筑的是基本盘,城镇新增就业夯实的是“民心”期待。上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2.91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53%。截至6月末,新增用工备案8.9万人、增长12.7%。

农民增收,就业岗位增长带来的是居民收入的增长。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1%、高于全省平均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2%、7.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76:1。

在全力以赴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我市通过一系列消费举措,促进消费端持续发力。上半年,我市发放消费券2350万元,直接带动消费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零住餐营销总额分别增长10.9%、11.9%。举办连云港之夏等系列文旅活动,接待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较2019年同期增长52.6%、26.6%。

“上半年,全市160项民生实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0.2%,民生实事项目整体达序时率98.8%。”市发改委社会处处长王浩表示,一批批项目的实施不断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这必将有效促进我市形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涓涓细流汇成沧海,片片砖砾构筑长城。

决胜下半年,我们既有信心又有动力:念好“拼、抢、闯、实”四字诀,全面夺取“攻坚突破年”新胜利;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