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人大政协建议提案办理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44368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市司法局 发布日期:2025-07-24 09:18 访问量:

刘友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非诉服务网络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率先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基础上,不断优化“非诉”服务,整合资源要素,强力推进非诉服务网络建设,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一、点线面结合搭平台,形成全覆盖工作网络。在全国率先印发《连云港市关于开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建成非诉服务中心—分中心—服务站(室)三级非诉服务组织体系,构筑“四横四纵”非诉工作网络。建强主阵地。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全国首个市级非诉服务中心。五年来,全市建成市县乡非诉服务中心97个,成为非诉路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重要渠道,经验做法被最高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吸纳采用。拓展分中心。在市、县(区)党政机构、专业性行业性社会组织建设非诉服务分中心(非诉专区)88个,分中心制定调解职责清单,便捷高效导入矛盾纠纷、分层化解。市侨联非诉分中心代表江苏在中国侨联和最高院联合召开的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介绍。延伸服务站。建成特色调解工作室112个,依托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调委会)建立1606个非诉服务站,就近便捷化解矛盾纠纷,有效保障了矛盾风险外溢上行。涌现出“温暖家事”“老总调解员”“娘家人”“卢干景调解工作室”等一批国家、省级解纷品牌;人社局打造的“老刘调解工作室”劳资矛盾多元调解品牌被人社部等四部委评为“工作突出调解组织”。

二、多元化参与建机制,保障非诉解纷顺畅运转。把非诉解纷融入法律服务体系,多元聚合资源力量,突出两端发力,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全方位对接。三级非诉服务中心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处阵地。引导271家各类调解组织,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仲裁委员会等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具有化解行政争议职责的行政机关进驻“非诉”线上平台,“苏解纷”注册量到30余万人次,且与“微解纷”无缝对接,诉与非诉实现由原来的线下交互向“线下+线上”双通道交互转变。全链条化解。建立“联动和补强”为核心的协同化解机制,推进诉源治理,加强引导疏导,构建非诉解纷事前预防、事中疏导、事后反馈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碎片化”向“共治化”转变。综合运用联合调、网上调、个性调等方式,实体、网络、热线等平台统一接案、研判、流转、调处,近三年来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5万余件。全过程闭环。村级着力整合调解员、网格员等资源,依托网格坚持每日排查,发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构建了“初级责任闭环”;镇街依托非诉讼服务中心,对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分类调处化解,实现矛盾纠纷不出镇街,构建了“二级责任闭环”;县区依托基层治理服务中心或非诉讼中心,实行统一流转、办理、反馈的闭环处置机制,构建“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服务模式,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止步在县级,构建了“终极责任闭环”。

三、规范化解纷重创新,提升非诉服务解纷质效。在搭好平台、完善机制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工作创新。延伸非诉讼纠纷化解服务范围。司法行政部门把公证“赋强”“提存”等职能引进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公证+调解”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特殊调解协议履行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律师调解员的专业优势和职业优势,积极推进在律师事务所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分中心;依托“南京海事法院连云港法庭”设立“一带一路非诉讼分中心”,联动沿海镇街、村居调解组织,建成“十分钟交通圈”共享调解集群,非诉化解实现“海陆”并进。全市法院共对接医患、道交、物业、商会等行业调解组织21个,实现“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市总工会深化“互联网+工会”维权模式,依托江苏工会“连工惠”平台开展线上“不见面”调解。市妇联依托“马扎议事会议事”品牌,着力推进基层妇女议事会建设,使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在基层。强化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出台行政纠纷解决领域全国首部市级政府规章《连云港市行政争议多元化解办法》,推动了市域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走在前列。创新府院联动“3+2”模式,由法院主导、政府支持、司法行政居中协调共同推动被诉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有行政调解职责的部门均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全省首创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相关经验做法被《江苏省行政调解办法》吸收采纳。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推出的“自贸区企业非诉讼纠纷化解‘管家服务’”,采取专业团队“线上+线下”指导,专门平台“近程+远端”化解,定期帮助企业法治体检,相关经验被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复制推广。市司法局、中级法院、市工商联打造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大格局,2024年全市有6个调解案例入选全省典型案例(全省30个)。市司法局探索涉企纠纷“一网预警、一站服务、一平台化解”的治理模式,建立“园区+产业调解”“专业+特色调解”机制,通过建立商事商会调解组织打通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与商会调解之间的交流互动通道,实现企业调解维权“零距离”。

四、多渠道保障强根基,筑牢非诉解纷工作基础。从制度、经费、力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强化顶层设计支撑。印发了《连云港市行政争议多元化解办法》,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非诉讼纠纷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深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推进全市“非诉”工作开展。今年,市委政法委牵头市相关部门起草了《“五调对接”工作机制》,健全党委政法委统筹协调,综治中心具体负责,信访、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单位)协同联动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充实专业力量。在全市推行司法协理员制度,加强基层法治工作力量,培育与实战需求相符合的专业化基层法治人才队伍。注重在退休政法干警和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医生、教师等社会专业人士中发展调解员,充实调解专业力量。目前,全市共有司法协理员62名,人民调解组织1900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5200余名。注重调解员业务能力提升。建立法官、公安干警、律师、基层法工和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为主体的人民调解法治指导员库,为全市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提供结对指导服务。强化对人民调解员的“入口关”和“进行时”的管理,出台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调解员队伍建设。通过线下轮训、调解大讲堂、卷宗评估等举措促进调解员的业务素养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非诉机制建设创新发展,提升非诉解纷实效。

一是夯实基层基础,推动非诉解纷规范化建设。优化调解员结构,积极吸纳法律服务从业人员、退休政法干警和平安志愿者等担任调解员。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挖掘“能人”调解资源,推行“专家调解”“乡贤调解”“职业调解”。积极建立全科类、专科类、专家类三种类型的调解员人才库,开展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落实“岗位补贴+个案补贴”。推动人民调解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推动基层调解组织与网格、警格、派出所、法庭等专业力量融合,放大工作能量,提升解纷质效。

二是强化联动协同,推动非诉解纷实战化提升。聚焦实战实用实效,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工作体系,加强非诉服务中心“一站式”平台建设,积极融入基层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健全诉调对接、访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和人民调解“五调联动”工作体系,推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协作,有效解决各自为政、单调无力、联调无序、多调交叉等问题。深化行政调解组织建设和力量配置,创新公职律师、法律顾问管理,压实化解调解矛盾纠纷责任。提高调解与诉讼衔接水平,加强“庭所共建”“所所共建”,完善诉调对接机制。依托信息技术,推进调解受理分流、督办化解、评估结案、回访评估全流程电子化,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纠纷分布特征,前瞻研判高发领域,加强预警示警。

三是发挥法治引领,推动非诉解纷法治化赋强。突出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把“枫桥经验”理念融入纠纷化解全过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加大执法司法办案过程“释法说理”力度,鼓励群众优先使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完善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后半篇文章”,加强对纠纷的定性定量分析研判,推动类案同处,实现程序和结果公平正义。

连云港市司法局

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