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数据解读

万众创新引领连云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 时间:2016-05-23 14:37:10
  • 来源:市统计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动能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创新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多元创新主导的创变时代。连云港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完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有效改善创新发展环境,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引领全市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一、万众创新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鼓励、扶持企业进行创新,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创新成效显著。连云港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及省级东海高新区,创新日渐成为连云港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1、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产业结构逐步向调优调高方向发展。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3.1:44.4:4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5%,较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一是工业产业结构改善。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已形成“T”型产业布局、“三新一高”产业格局,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新型工业化融为一体,创业创新成为驱动新型工业化的新引擎。二是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全市形成食用菌、泥鳅等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创建花果山农业出口示范区、赣榆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家级农业园区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0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三是消费向新兴业态发展。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3.07亿元,增长102.8%。作为承接“互联网+”经济模式的重要载体,连云港网库建立了中国氨纶交易网、中国极耳包装膜(锂电池)交易网、中国罐头交易网、中国站立架交易网等12个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单品交易平台。

2、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大力实施“十百千”科技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投资和技改投资明显增强。2015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593.3亿元,增长78.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29.3亿元,增长20.1%。实现新产品产值561.34亿元,增长22.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81.15亿元,增长19.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为53.4%,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9.1%。其中,“三新”产业实现产值1935.02亿元,增长18.7%,占高新产业产值的88.7%;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65.48亿元,增长24.8%;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产值4.69亿元,增长10.9%;智能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75.96亿元,增长15.9%

3、企业规模快速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2015年全市工业化率达到35.5%。一是工业企业规模日益壮大。2015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831家,比2010年增加741家,年平均增加148家。其中,5亿元以上129家,10亿元以上68家, 50亿元以上20家,100亿元以上7家。亿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43.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93.1%,支撑作用明显。二是经济效益指标快速增长。2015年,在医药、纺织、食品等行业拉动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税678.3亿元,增长10.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实现利润总额420.8亿元,增长13.0%,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资产负债率为52.3%,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每百元收入实现利润7.8元,高于全省1.2元,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加大,创新平台快速搭建

全市不断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倾力打造发展新平台,区域创新高地基本形成。连云港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及省级东海高新区快速推进,装备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硅材料、新医药等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13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科技产业园投入运营,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基建完成。连云港高新区内拥有“九校一所”等一大批科教研发平台,技术、人才密集,创新基础雄厚。一是立足高,促进产业优化提升。紧紧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科教兴市”总体要求,将高端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主要方向,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突出新,全球视野广聚资源。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建设云计算中心;利用科技馆承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博览会,促进信息资源集聚;大力推进科技创业城建设,建设集科技孵化、加速器、中试基地及人才公寓等综合配套工程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全程产业孵化链。三是着眼远,打造一流创新园区。围绕重点产业,引进产学研研发平台、高校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生物技术研发平台,拥有活跃的创新经济、绿色的生态环境和配套的城市功能。

5、创新投入强度提高,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创新投入给予了高度重视。2015年,全市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5.8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0.8%。从投入资金来源看,政府资金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投入仍独占鳌头,比重呈逐年提高势头,目前已经达到了95%,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从投入行业看,R&D投入过亿元的主要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三新一高”行业。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达到1.7%,“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
 

6、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增强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十二五”期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数6470项,获得专利授权数5144项。在专利授权数中,发明专利436项,实用新型专利1549项,外观设计专利3159项。完成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99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8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9项。恒瑞医药、康缘药业、正大天晴、豪森药业等4家企业跻身全国医药企业创新力20强,恒瑞、康缘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恒瑞医药“糖尿病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在糖尿病药物研发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已建成GPCR筛选平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1,其中国外专利授权19项,将开发出多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打破外国公司在糖尿病治疗药物领域的技术、市场垄断,填补我国相关领域空白。正是依托创新能力领先全国的医药产业集群,连云港成为医药产业的政策效应、品牌效应和创新典范区域之一,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重点城市,所以有“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的说法。

 

十二五以来全市科技创新情况

 

 

 

 

 

   单位:项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1、完成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

131

136

127

107

121

99

    达到国际水平

3

8

5

0

8

1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70

82

92

77

81

59

    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7

42

24

26

27

37

2、专利申请数

2118

3470

6008

9396

10090

6470

3、专利授权数

1274

2042

3940

4410

6341

5144

    发明专利数

100

152

218

290

273

436

    实用新型专利

463

571

1032

1183

996

1549

    外观设计专利

711

1319

2690

2937

5072

3159

                     

 

 

二、万众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风险补偿、绩效奖励等支持方式,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全市万众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1、人才集聚工程汇聚四方英才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人才立市”战略,吸引和激励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类科技活动,促进国外先进技术、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先后出台了《连云港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连云港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连云港市引进国外智力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定向发力,精准引才。一是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海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博士后招收倍增计划,开展“一带一路”高端人才合作论坛活动,加速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二是以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依托,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品牌建设,提升人才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今年3月首批19名博士和70名硕士已经入住市人才公寓。三是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为抓手,组织实施专家服务沿海开发行动计划,强力推动本土高端人才的培育。2015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了36.08万人。

2、众创空间建设初见成效

众创空间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主要是通过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三个相结合,以专业化服务推动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当前,连云港正处于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对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大意义。2015121日,连云港首个创业服务平台“猴嘴街道众创空间”启用,不仅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办公地点,设置创客咖啡、路演室和洽谈室等公共空间,还邀请导师进行创业培训,举办创业分享会、创业沙龙,组织创业团队进行路演,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淮工大学科技园“山海经创客家园”、市科技创业城“港城创客之家”通过备案,赣榆“蓝湾·创客空间”加快建设,与软通动力合作共建的“领创空间”成功引进,港城众创空间建设扬帆起航,呈现良好态势。

3、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难题,综合运用“科技创新券”、“苏科贷”等政策,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项目贷款难题,使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得到实惠,坚定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信心。一是加大“苏科贷”发放力度。“苏科贷”是为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紧密结合,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实施成果转化,由科技和财政部门联合金融部门推出的新型科技金融产品,具有门槛低、融资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截止2015年底,共发放“苏科贷”贷款44笔,贷款金额3亿元。二是科技创新券重点向中小微企业和孵化器倾斜。2015确定发放年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352家,较上年申领企业增加70%,发放孵化器创新券15家,两类创新券发放金额共计3605万元。三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重点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做到应减则减、应免尽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2015年共减免所得税额9.5亿元,增长22.9%,减免额居苏北第一位。

4、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加强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精心培育,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一是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加强创新源头对接,成功举办连云港——西安人才与科技合作恳谈会、南京工业大学膜技术应用对接洽谈会、兰州大学校地对接会、产业创新跨国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国际论坛等大型合作交流活动。以帮助企业“找实验室、找成果、找专家”为核心,开展“高企走进校院所,协同创新转成果”系列产学研活动,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揭牌运行。二是当好企业科技创新参谋。宣传贯彻省市科技成果转化新政策,不定期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对有一定前瞻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苗子进行重点培育,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专利、积极申报省市新技术产品、积极建设重点研发机构,为企业进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三是强化指导企业成果转化工作。按照“发现、培育、筛选、转化”工作思路,加强与企业联系,详细掌握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相关情况,实地指导和帮助企业完成科技成果引进与吸收。

三、万众创新存在问题和不足

从全市发展情况来看,创新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全国、全省水平比较还有较大差距

1、人才支撑作用不强,企业缺乏智力支持

全市不断加大创业创新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人才数量偏低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行业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较少。人才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转型升级面前感受到了人才竞争的压力。2015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2.09万人,R&D人员1.52万人,无论是人员总量还是占从业人员比重,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都处在倒数位置。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近年来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高,但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低于全省近1个百分点,在十三个市中仅高于宿迁投入强度不够,企业开展创新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不利于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一是财政投入少。2015年,全市财政科技拨款只有10.93亿元,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5%。二是企业R&D经费投入少。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的R&D投入强度达到3%只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以上才具有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约为1.6%,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3、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行业相对比较集中

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为24%,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为28%,七成多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从创新企业看,R&D活动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家企业的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6个。

四、促进万众创新对策建议

要认真落实连政发[2015]184号《连云港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20152020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新创业有机结合,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连云港产业继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1、加强引导,强化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业创新文件,包括简政放权、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鼓励扶持政策,为大众创新创业松绑。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亟须培育新的增长点,要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的战略意义,以时不我待的改革精神和破釜沉舟的改革勇气,坚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工商注册流程,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强对大众创新创业宏观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营造公平合理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三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及时发现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总结好的做法和有效模式,提炼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四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对大众创新创业的关注和支持,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宽容失败、敢于开拓的氛围,真正形成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大众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2、以人为本,强化培养,打造高素质双创队伍

万众创新的核心是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逐步下降,而人才资源的作用不断上升。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强烈的人才意识,有效的引才方式,切实的育才战略,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二要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特点招才引智,根据各地创新创业特点招才引智,因地制宜。三是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研究优秀人才奖励政策,对在创新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人员给予重奖。同时在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特殊的政策。四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人员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股权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成为创新创业的孵化中心,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3、搭建平台,建好载体,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创新载体建设连云港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各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要着力建设园区。集中优势资源,深挖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瞄准高端,最大限度的发挥好高新区、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等园区作用,将各园区打造成区域政策最好、条件最佳、竞争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区。二要加快推动四众发展。促进四众广泛应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与耦合,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建立健全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4、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创新投入,逐步形成以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社会集资的多元化、多渠道创新投融资体系。一要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据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相应提高创新专项资金额度。二要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扩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大力推广“苏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鼓励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拓展市场和创新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三要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和流转体系。依法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众筹融资平台等新型金融业态融资。四要引导企业注重创新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将更多资金投入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5、加强合作,完善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今年3月份,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强调要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一要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二要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引导,推动各类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发挥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导向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三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最后一公里。以产业为中心、企业为主体,把科研单位和用户群体连接起来,促进万众的创新用于大众的创业。

6重点扶持,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动力

从全市企业来看,传统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能否加快迈向中高端,对于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要加强技术改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瞄准战略高新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系性地、整体地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从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二要推进两化融合。认真贯彻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加强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要强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技术应用,拓展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进连云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