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数据解读

上半年连云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持续增收压力加大

  • 时间:2016-08-15 14:46:14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扩大开放求突破,着力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调查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1元,增长8.7%,在全省十三个市中居第四位。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7元,增长8.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19,增长9.4%

一、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四大项构成来看,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一半,仍占据主导地位。居民工资性收入5875元,增长9.4%;经营净收入2638元,增长7.0%;财产净收入570元,增长10.3%;转移净收入1688元,增长8.4%

1、就业形势稳定,薪资待遇提升

上半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900元,增长8.8%,占可支配收入的55.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9个百分点,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744元,增长10.5%,居四大项收入第二位,占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1.9%,是全市农村常住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5.4个百分点。

1)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性收入上浮。上半年,全市机关行政单位人员2014年度绩效考核奖发放到位,市级机关单位人均发放约21000元,县区机关单位人均发放8000-10000元,据测算拉动人均收入增长约240元,拉动居民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

2)车改补贴落实到位。上半年,全市机关单位车改补贴落实到位,以人数最多的科级来说,每人每月650元,科员及以下人员每人每月500元。

3)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苏人社发[2015422号),从20161月份起,连云区、海州区最低工资标准从1460元提高到1600元,提高9.6%。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最低工资标准从1270元调增至1400元,增长10.2%

4)农民本地务工收入提升。随着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本地就业吸纳能力迅速加强,农民不需外出奔波,在家就能实现充分就业,一些“外漂”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这些新生代的农民工素质高,从发达地区带回来高新技术和丰富经验,因而对工资要求也高,促使企业开出高薪,工资水平比上年有所提升。

2、家庭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上半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974元,增长6.3%,占可支配收入的21.0%,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的拉动作用较一季度年有所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2284元,增长7.9%,占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6%,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2.5个百分点。

1)高效农业扩面增效。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升级需要,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向精品、高端、高效方向发展,提升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发挥对全市现代农业辐射引领作用,一季度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32万亩,新改(扩)建“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5000多亩,主要围绕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省工节本、复合经营等高效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老旧棚室的改造、引进优化质量可追溯体系、物联网、喷滴灌、水肥一体化、遮阳网、防虫网等生产设施设备。

2)畜牧生产提质增效。着力推进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90%以上,其中大中型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比去年底提高2个百分点。近期生猪价格明显上涨,且涨幅较大,达到了19.5/公斤,涨幅达22%,猪粮比价接近10:1

3)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抢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机遇,全国第一家 “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快推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质增效,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2家。

4)农产品电子商务初具规模,农业“互联网+”模式快速推进。全市2014起积极开拓建设网上销售平台,先后与淘宝南京馆实现对接销售、与市天缘集团合作建成全市第一家农副产品网购平台“连云港菜篮子网”,实现 “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的生鲜农产品直销零售模式。积极探索将传统农业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优势与现代电子商务结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海产品、花卉种球、藤柳编工艺品、食用菌等,网上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目前全市淘宝专业村的主要模式是“龙头企业+农户”,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就地就业,而且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3、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市四项收入构成中财产净收入增长最快。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084元,增长10.2%,占可支配收入的7.7%,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8个百分点,主要是城市房价上涨带动房屋租金收入明显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9元,增长15.0%,占可支配收入的0.4%,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1个百分点,主要是土地流转租金影响。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均为其四大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一项,但其在四大项收入中占比均最小,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最小。

4、政策性因素促进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189元,增长8.1%,占可支配收入的15.5%,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161元,增长9.0%,占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6.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4个百分点。

1)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继续提高。根据《关于提高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及省财政补助标准的通知》(苏人社发〔201630 号)的要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次提高到每人每月115元,据测算可拉动全体居民收入增加6元。

2)低保标准提高, 20157月起,市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90元每月和380元每月,分别增长8.9%16.9%,市区享受城镇低保人数为8122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为5786人。四县区农村低保从305元每月提高到340元每月,增长11.5%,四县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为116150人。

3)新一轮扶贫开发强力推进。全市上下将扶贫开发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围绕“一人不少、一户不落”目标,紧扣“片区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带动”三项重点,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保障扶贫、社会扶贫”四项工程,紧盯目标找差距,精准发力求突破,确保完成脱贫奔小康工程13.8万低收入人口、92个经济薄弱村的总任务。制定石梁河库区片区扶贫规划、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三年推进计划,先后启动实施省市县三级重点帮扶项目137个,总投资31.5亿元。把水、电、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建设省级重点关键性工程,总投资1.5亿元的青石公路、黄顾公路已完工通车;总投资2.38亿元的引淮入石泵站、塔山泵站正全面施工。

二、居民增收存在的不利因素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增长乏力,上半年全市GDP增长仅为7.9%,居全省倒数第二位。受到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影响,部分港城企业缺乏投资信心。受县域经济增速趋缓回稳影响,城乡家庭经营效益下行压力较大,特别是个体经营的小商店、小饭店等行业经营业绩后劲不足。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市产业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总体来看,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综合实力弱。原始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度低,致使农民增收缓慢。目前所有的农产品基本都处于原始利用状态,产品附加产值低,也是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各项补贴标准趋于稳定,对促进居民增收的利好作用明显减弱,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4、农业补贴分配方式有所改变,将部分补贴拿掉发给种田大户,使得普通农户补贴收入有所减少。

三、促进居民增收的建议

1、推动经济发展,谋民生之利。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宜的居民增收机制,使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居民增收。通过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加机制,加强岗位培训,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通过新一轮企业养老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赡养标准等标准的提高促进居民转移净收入的增加。

2、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拓展增收渠道。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限制不合理收入、规范隐性收入、保证中等收入阶层增收等方面多管齐下,创造一个公平的收入分配环境。不断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居民收入多元化,加快提高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为居民投资者提供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使广大投资者共享连云港市沿海经济增长的好处,并成为居民家庭收入增收的亮点,改善居民收入结构。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后顾之忧。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扩大保障覆盖面,真正实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社保管理服务水平,适应社保服务工作的新任务。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缴纳社会保险费,加强社保基金的统筹和监管。积极探索社保基金监督的方式方法,加大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力争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使更多居民从中受益,从而达到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

4、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合理开发利用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优产业,开展电子商务、水晶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养殖特色产业等建设和推广。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运用税收优惠等各种激励政策,扶持、鼓励特色产业呈创新发展、集群发展。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提升各级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城镇居民增收。

5、推进农业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一是要加大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抗灾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推动农业科技技术应用,提高科学种田能力,加大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形成高效的农业加工、销售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使农业向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

6、鼓励创业,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加大政策宣传,提高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和补助措施的知晓率。通过举办创业宣传专题会,带领有意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回乡参观学习,调动返乡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建立农民工自主创业绿色通道,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拓宽准入领域,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方便返乡农民工创业。由政府相关部门出资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定期展开业务培训,抽选相关技术人员下乡对创业者对口帮扶指导,引导农民工从事适合自己的创业种类,特别是“来料加工”、“电子商务”和“民宿经济”等“ 新三宝”产业。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农民创业,包括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平台等,加大税收减免力度。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