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府文件> 失效文件
索 引 号 k12498411/2009-00181
发布机构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09-09-13
标 题 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 号 连政发〔2009〕131 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十二届政府第十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时 效 有效 文件下载

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十二届政府第十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九月十三日

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工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本意见实施期限为2009-2012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坚持结构优化与总量扩张相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市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方针,既努力化解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工业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促进企业主动走转型升级之路。

——坚持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并举,既重视增量投入,又重视存量提升,用高水平的增量带动存量优化调整,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发挥政府在工业优化升级中的促进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着力营造有利于优化升级的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新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0%

(二)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到2012年,科技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产学研共建实验室100家,培育10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三)优势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引进、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超过2000户,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2家,50-100亿元企业10家,10-50亿元企业30家。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加快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高耗能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到2012年,单位GDP能耗降幅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指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清洁生产企业。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总体思路。抓住有利于发展的各种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实践探索出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充分发挥港口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发展和壮大以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造船)为主的临港工业,建设临港重化工产业基地,实现工港互动。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方面的核心作用,依托 “三新产业等高科技产业基础,有效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构筑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实现创新推动。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撑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推进金融业创新,加快金融服务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构建生产服务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融合,实现双轮驱动

(二)产业体系。坚持量质并举,实现三个目标,即:构建两大产业板块、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形成五条特色产业链

1.构建两大产业板块。2012年,围绕建成江苏省重要的新兴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新兴临港产业(石化、钢铁、能源)板块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业)板块年销售收入分别超千亿元。

2.培育六大产业集群。2012年,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三个,分别是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含修造船);年销售3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三个,分别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1)石化产业。充分利用港口条件和产业基础,在徐圩临港工业区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包括:30万吨级原油码头、管道和商业储备库,开工建设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发展炼油工业乙烯精细化工产业链,同时建设纯碱、氯碱及下游产品项目,发展盐碱联合、盐化和石化结合的盐化工产业。在柘汪临港产业区依托新海石化逐步建设1000万吨炼油项目。

2)钢铁产业。发挥大型矿石码头、深水航道的优势,抓住钢铁行业发展布局调整,扶持现有钢铁企业做大做强,招引省内和内陆大型冶金企业,发展特种冶金,培育特、精、优产品。积极承接省内钢铁企业产能转移,在徐圩临港工业片区建设新型钢铁项目,总体规模2000万吨,分期建设。

3)新能源产业。推进田湾核电续建工程建设,建成国内最大的核电基地。利用灌河口通航与水资源条件,优先发展大功率、高效率火电机组。加快风电装备产业链和沿海风电场建设,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晶体硅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

4)新医药产业。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品牌优势,培育全国重要的医药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产业化、国际化。争取承接国家新药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建医药产业技术联盟。促进化学药、生物药和海洋药的结合,加大对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力度,把我市打造成引领国内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内著名的药港。在市开发区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抗肿瘤药物、肝病药物、创新中药、生物及海洋医药研发生产基地。

5)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材料、工程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在东海县加快发展硅材料产业,建设硅材料产业基地;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碳纤维产业化步伐,在市开发区建设国家级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

6)装备制造业。发挥临港优势,结合本地特色制造业,强化产业链配套。加快市开发区风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发展,创造条件发展核电装备和IGCC装备研发制造业。加快灌河口船舶工业园、中远集团连云港修造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化学品船、散货船、游艇等船型,2012年造船能力达到300万载重吨,建设我国沿海中部重要的船舶修造和配套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装备零部件制造业,在东海县建设汽车零配件制造基地,引导企业集群发展。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整,跟踪内地军工企业的重组,招引大型民品项目,争取建成国内新兴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3.形成五条特色产业链。2012年,依托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形成硅材料、石油化工、盐化工、碳纤维、冶金等五条特色产业链。

1)硅材料产业链。以硅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球型硅微粉、超细硅微粉、大口径石英管、高纯多晶硅器件、集成电路后道封装等产品,积极向单晶硅(多晶硅)棒、片产品、太阳能电池板以及相关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拓展。

2)碳纤维产业链。以中复神鹰年产万吨PAN基碳纤维项目为载体,向下游延伸,积极开发风机叶片、高压容器等民用产品。

3)石油化工产业链。整合现有化工产业项目,形成特色小循环(支链)。突破炼化一体化项目,向下游延伸乙烯、有机化工原料、塑料制品加工、建材、包装材料等产业链条。

4)盐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氯碱—PVC树脂塑料以及氯碱-粘胶纤维衍生品产业链。

5)冶金产业链。大力发展国内紧缺的高端钢材产品,主要生产造船用、汽车用、集装箱用板材、钢管、重型机械用钢结构等产品。

(三)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建设沿海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构筑“T”型产业布局框架,形成一核、四组团的主体布局形态。

一核:指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尽快形成现代制造业聚集区。

四组团:指南翼徐圩板桥(物流-石化-钢铁)组团、南翼灌河口(船舶-化工)组团、北翼柘汪海头(能源-海洋化工)组团、西线东海(硅材料-食品加工)组团。

一是南翼徐圩板桥(石化-钢铁-物流)组团。板桥工业园承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辐射,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机电组装、现代物流等产业。徐圩园区依托徐圩港区和30万吨航道,以大型石化、钢铁、IGCC项目为龙头,合理构建石化、冶金、煤化工产业链,建设国家原油储备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是南翼灌河口(船舶-化工)组团。推进灌河口片区整体开发,加快灌河口拦门沙治理,明确功能分工,建设堆沟港临港工业区和燕尾港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化工、船舶、火电、风电、进口纸浆造纸、仓储物流等产业。

三是北翼柘汪海头(能源-石化)组团。建设赣榆柘汪海头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能源、石化、海洋化工、机械等产业。

四是沿东陇海线(硅材料-装备-食品)组团。依托东海开发区、海州开发区、新浦开发区,加快发展硅材料、机械装备、电气器材、太阳能利用、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

四、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贯彻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群体。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建立政府、企业、金融单位、社会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有较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我市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发展、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重视传统产品的二次创新,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品牌、包装等方面开展差别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贯彻落实质量兴市战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并承担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相关工作。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扶持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着力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三)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加快探索完善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制订适应国际竞争形势、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提高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鼓励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四)加快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扶持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好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尽快将其打造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海州科技创意中心、东海中材硅材料研发基地等创新载体,建成以质量检验、计量检定、特种设备检测、技术标准研究为一体的市质检中心,筹建国家和省检测中心。建立健全为全市科技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招投标服务、上市辅导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向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扩散和产业化,扩大科技资源增殖效应。

(五)努力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鼓励企业合法利用现有厂区土地和厂房存量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压缩非生产性用地。新增工业用地指标重点用于高技术产业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深入推进工业节地行动,鼓励通过收购、租赁、兼并等形式盘活闲置厂房。按照产业规划预留大项目招引及配套产业发展用地。按照规划定方向、项目定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定面积的思路,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间的衔接,形成项目和用地联动协调的工作机制。

(六)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效融合。制订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提升为重点,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构建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工业产品研发机构以及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的会展、担保、咨询、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注重引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承接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业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发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方向,制订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和配套措施。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及重点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各类园区发展规划的研究、修编和实施工作,推进行业内上下游配套项目集中布局,形成集群集聚发展。建立完善公共资源要素调控体系,合理配置土地、能源、资金等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每年安排不低于总量50%的工业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高新技术项目、重点装备制造项目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用地需求。

(二)加大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优化增量、整合存量的原则,市财政设立重点产业扶持专项引导资金,引导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投放,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授信额度,加大对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积极引导外地金融机构来连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向市外银行推介工业项目,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担保业务。

(三)加强指导帮扶。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加强对企业资金链的监控,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临时周转和短期保障。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财税、金融、贸易、产业、收费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重组,可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

(四)加强人才开发。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投入,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实施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引进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鼓励企业探索各种有利于调动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到企业任职、兼职或短期工作。

(五)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工业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协调联系制度,研究解决工业优化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产业间协调、沟通、服务机制,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强化政府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能,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安全和社会风险防范,不断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建设。强化工业经济优化升级的目标考核,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加强考核和督促检查。对在推动和实施工业优化升级中取得重大成绩的县区、园区、企业以及个人由市政府给予嘉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形成全社会支持工业经济加快优化升级的良好氛围。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