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海州区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5:33:37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据初步核算,全区200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947万元,较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087万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2267万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66593万元,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4:39.3:42.3调整为16.8:40.2:4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479元,增长9.6%。实现财政收入11479万元,增长58.7%。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5.2%提高到2003年的7.4%,上升2.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一、农业

  全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体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村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全区共发展塑料大棚106个、建成新坝5000亩无公害毛豆基地1个、实施朐山科技园优质蔬菜示范工程、完善朐山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个;引进新品种36个,推广新技术1项,开发名特优产品1个,实施科技项目1项;植树56万株,建成林业带1.56万亩,建设锦屏山生态林4600亩,连片大田植树506亩;注册农产品品牌5个,培养农民经纪人106人,培训农民3600人次;完成水利土石方建设108万平方米,完成王庄水库的扩容工程。

  全年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49971万元,较上年增长3.7%;不变价农业总产值26988万元,增长4.7%;现价多种经营产值44106万元,增长2.7%。

全区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

产量

产品

产量

产品

产量

小麦

15402吨

稻谷

24895吨

玉米

1555吨

豆类

2100吨

薯类

672吨

棉花

1753吨

蔬菜

219956吨

苹果

1858吨

葡萄

1851吨

1060吨

1431吨

禽蛋

5471吨

水产品

1633吨

果用瓜

48942吨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健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9075万元,较上年增长11.0%。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660万元,增长24.1%;不变价总产值167741万元,增长27.6%;现价总产值184034万元,增长29.97%。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39219万元,较上年增长24.77%;实现利税9282万元,增长24.5%,其中利润5943万元,增长4.2%;实现产销率96.7%。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增加值3192万元,较上年增长19.1%。全区建筑系统自行完成施工产值1.07亿元,利税1068万元,建筑施工面积17.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5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42万元,较上年增长34.1%。其中规模以上投资39556万元,增长43.1%;规模以下投资5486万元,下降7.7%。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镇投资36616万元,增长40.0%;农村投资2940万元,增长98.7%。在城镇规模以上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360万元,增长15.2%;更新改造投资8017万元,增长39.4%;房地产开发投资3540万元,下降26.2%;其他投资18699万元,增长85.2%。

  四、外向型经济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区年初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设16个招商分团,夯实招商引资基础。以海州开发区与洪门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引资力度与项目建设。全年共组织重大招商活动9批次,各招商分团组织各种招商活动113批次。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家,投产开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2459万美元,较上年增长85.2%;实际利用[FX:PAGE]外资1066万美元,增长102.0%;地方自营出口创汇812万美元,增长63.0%;对外签约合同额200万美元,增长3.1%;完成外经营业额167万美元,增长37.0%;期末在外人数121人,增长14.2%,其中当年新派人数55人,增长1.9%。引进内联市外项目54个,当年投产34个,市外到位资金23003万元,增长88.5%。

  五、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加速实施“科教兴区”,积极促进技术创新,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全区累计组织实施科技发展项目19项,组织全区科技招商及科技信息交流活动4次,新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2家,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3次。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促小康工程,深化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实施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共撤消小学4所,撤消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投入“三新一亮”工程建设资金39.5万元,以往“三破一暗”现象已宣告结束。

  全区现有中小学学校18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2所;培智学校1所。在校学生17911人,其中普通高中797人,职业高中1900人,初中5124人,小学10090人;培智学校学生32人。在校教师1250人,其中幼儿园7人,小学教师656人,小学教师专科率达35.6%;初中教师416人,初中教师本科率达33.8%;高中教师63人,本科达标率65%;职业高中教师108人,本科达标率71.2%。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

  六、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成绩显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组织广场文化活动50场。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4个,电影院5个,博物院1个;各类群众文化团体30个,吸纳文化活动积极分子300余人,固定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近200个。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区组织和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活动11次,其中参加国家比赛1次、省级比赛2次、市级比赛8次;组织区级体育竞赛4次。获得市级以上团体6个第一、11个第二、3个第三;个人单项夺得金牌15枚、银牌6枚、铜牌6枚;7个体育道德风尚奖。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98个,其中镇级及区级医院6个;总床位123张,其中镇级医院58张;拥有各类卫生工作人员4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6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133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1人。新建1个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入网群众2100人,医疗服务合同签订率65%,建立健康档案150份。全区共有34个村卫生室,19个甲级卫生室,甲级村卫生室覆盖率达50%。统计出生儿童1035人,参加儿童计划免疫保偿人数985人,保偿率为98.7%,计划免疫建卡率为98.6%,儿童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为97.4%;法定报告传染病8种103例,总发病率77.8/10万,较上年下降59.5%。

  加大医疗市场管理,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全区共进行医疗市场整顿4次,查处非法行医37家,取缔非法行医26人次,没收药品137件,清除灯箱等医疗用具30余件;共对667家食品生产经营户进行卫生监督,处罚216家,罚款8家,无一例食品中毒事件发生。

  七、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全区共投入城乡建设资金上亿元。完成海宁西路续建、新建东路改造、南大街延伸、盐河南路拓宽改造、江化路大修、改造通板公路及孙庄、樊庄大桥、实施中环路路灯工程;启动新区开发建设,完成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完成新坝、锦屏、朐阳地区集中供水工程;新增绿地2.1万平方米;孔望山风景区完成创4A景区。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142项,全部按环保要求进行环保预审,环保预审率、环评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达100%;企业排污申报率和年审率达100%;对区内E级以下燃煤锅炉进行[FX:PAGE]治理;改造油烟分离装置3家。实施江化路和西门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改造花园巷、孔望山景区2座厕所,维修公厕5座;完成4座垃圾收集房的更新设置任务;实施7项美化亮化建设工程。

  八、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3年末,全区总人口为132218人,较上年末净减少149人。年内人口出生率为6.45‰,计划生育率98.6%。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上升。区属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为4028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129万元;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957万元,较上年增长3.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822元,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较上年净增314元,增长9.9%。


  注:(1)本公报除地区生产总值(即GDP)等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报定案数据;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