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书

  • 时间:2014-09-28 16:29:26
  • 来源:市统计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连云港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连云港市统计局

2001年3月15日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世纪之交的大型调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的首次普查。我市人口普查工作在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近4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前后历时4年,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将我市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数据成果、工作经验和不足之处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认真抓好各级机构的组建和“三落实”工作。

我市人口普查工作,以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为标志,1999年1月正式启动。同时,成立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高有为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光斗、市统计局局长陈咏芬、市公安局副局长汪汉章、市计生委副主任朱林芝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16个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市统计局副局长曹应江任办公室主任。1999年6月底前,完成了县、区普查机构的组建工作;2000年1月底前,完成了乡、镇、街道普查机构的组建工作;2000年5月底前,成立了村(居)委会人口普查小组。至此,全市市、县、乡、村四级人口普查机构组建完毕。

在机构组建过程中,我们狠抓了办公人员、办公场所和普查经费的落实,市领导多次关心过问人口普查“三落实”工作,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对“三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逐一检查落实。1999年10月,夏耕市长在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上讲话,要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抓紧落实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00年2月,市政府办公室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三落实”工作的通知》的传真电报。市和县、区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多次深入基层检查“三落实”情况,一些县、区政府领导亲自带队到乡镇,检查“三落实”情况,督促基层“三落实”尽快到位。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办公地点基本落实,具备基本办公条件;经费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全市人口普查机构配备工作人员8.8千人,设立乡镇以上普查机构(包括虚拟乡镇)135个,筹措普查经费529万元。

2、制订严密的工作规划和工作制度,加强办公室内部管理。

人口普查工作项目多,时间跨度长,为了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们认真抓好制订工作规划和流程工作,以省人口普查的工作规划和流程为依据,借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编制了《连云港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进度图》,把全部工作细分为20大项、91小项,具体规定了各项工作的实施完成时间。其中,特别把制定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和开展调查研究等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使整个工作从一开始就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工作盲目被动。

为了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力度,我们注重收集各方面信息,把握全局形势,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在普查之初,我们建立了人口普查简报制度,及时反映全市人口普查工作动态,介绍好的经验,互相沟通,互相学习。截止2001年底,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共编发简报57期。临近普查登记时点,我们又建立了定期报告制度,要求各地在2000年9月份每隔10天向市人口普查办公室报告一次,10--11月每周报告一次。该项制度的建立,对掌握全市工作进度,及时反馈存在问题,加强质量控制,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市人口普查办公室是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指挥部,成立之初,我们就建立了办公室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合理分工,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从制度上保证人口普查的顺利开展。2000年3月,我们还制订了《市人口普查办公室规章制度》,切实加强人口普查的行政管理、公文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保密工作,规范日常办公程序,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这次人口普查所需物资数量大、品种多,全市共发放表格232万张,还有底册、汇总表、各种教材、手册、宣传画等几十吨。从保管到发放、运输, 我们都派专人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控制。

[FX:PAGE]  \r

3、积极开展人口普查各项试点。

为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人口普查的经验,初步摸清可能影响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人口普查的各项工作,我们组织开展了人口普查专项试点和综合试点。专项试点主要围绕城乡结合部地理区域的划分、普查区和调查小区的划分,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流动人口、水上人口的登记,调查员工作量等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综合试点主要演练人口普查全过程的工作。

2000年4月,我们在灌云县开展了市级综合试点。为提高试点质量,我们在样本点的选择和样本量的确定上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并到现场察看,最终确定了有城乡结合部特色的地区,试点规模4千多人。综合试点进行了业务培训,划分了调查小区,开展了调查摸底,试验了长表抽样,组织了入户登记,模拟了组织工作的全过程。4月中下旬,召开了现场登记观摩会,各县、区人口普查办公室负责人、业务骨干和部分乡镇代表,市有关部门人员共80多人现场观摩了普查登记工作。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市长高有为亲临现场作了重要讲话。通过综合试点,使大家对人口普查全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增强了感性认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积累了操作经验。试点中暴露的问题,也为各县、区组织实施本地普查提供了有力的警示。

由于各地工作难点、特点各不相同,普查工作的条件、环境也不一样,各县、区按照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的要求,本着“注重过程,淡化内容”的精神,分别在6月底前组织了各自的综合试点,试点总规模近1.8万人,各乡、镇都有业务骨干参加了试点工作,基本达到了锻炼队伍、培养骨干、暴露问题、取得经验的目的。

4、精心做好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选调和培训。

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是普查登记工作直接执行者,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素质的高低决定普查数据质量的高低。全市需选调几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这是一项面广量大、难度很高的任务,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的通力配合。本着“政府负责,社会动员,提倡义务,适当补贴”的原则,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关于市区选调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人员的意见》,各县、区政府或政府办公室都下(转)发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调方案》,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选调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各县、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积极与各部门、各单位联系协调,在选调过程中实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普查人员的质量,保证选调出的普查员能够适应人口普查登记时间紧、工作量大、标准高的要求。二是确保普查人员的数量,在坚持工作定额标准的前提下,普查人员的数量安排服从工作任务的需要。经过全市的共同努力, 2000年9月底前,3万多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积极分子的选调工作如期完成。

人口普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业务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普查的质量,我市积极抓好业务培训工作。首先,组织人员参加省业务培训,市和各县、区人口普查业务骨干30多人,认真参加了省培训班的学习。其次,抓好市级业务培训。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于8月14日至18日召开了全市人口普查培训工作会议。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各县区、各乡镇业务骨干共160余人。培训采用集中授课、分组讨论、考试检查、大会答疑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加人员进一步增强了对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有关人口普查的基本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掌握了人口普查的相关业务知识,进一步明确了作为各级人口普查业务骨干所肩负的责任。再次,认真抓好县级以下人口普查业务培训。对业务培训的时间、场所、方式、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派员检查指导。要求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妥善安排。从8月中旬至10月初,经过层层培训,全市共培训县、乡人口普查机构工作人员和普查员、普查指导员3.6万人。通过培训,使各级人口普查业务人员、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全面、系统、准确理解和掌握人口普查业务知识、工作步骤、方法,基本建立起一支懂业务、懂政策、熟悉人口普查的队伍。

[FX:PAGE]  \r

5、认真完成地理区域划分和地址代码的编制工作。

人口普查地理区域划分,是人口普查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到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我市各级普查机构认真搜集行政区域地图,掌握全市行政区域状况。针对十年来行政区域变化情况和历史遗留的行政区域争议问题,对照普查要求,开展县乡两级区域的核查工作。解决了县级以上开发区、城乡结合部交叉地域、县级区域间的“飞地”、边界不明等普查区域归属问题。对撤乡并镇、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形成“行政管辖真空”等诸多新问题,反复核查,层层把关,高标准地完成了普查区域的划分。全市共划分了普查区2455个,调查小区15886个。同时,认真做好市、县、乡、普查区四级普查区域地图的绘制,以及地址代码核定工作,绘制普查地图2万张。此外,市人口普查办公室还组织完成了企事业单位行业代码一览表的编印工作,为编码作好准备。

6、紧紧抓住重点和难点问题,强化质量控制。

取得高质量的普查数据,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核心。我们始终坚持以数据质量为中心,牢牢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以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为质量控制的重点,以计划外出生人口、外出流动人口为突破口,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各项工作,确保主要指标数据质量。一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影响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三个总量指标的因素;二是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典型专题调查研究,完善实施方法,减少和消除可能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三是建立人口卡片、台帐和报表制度,搜集全市人口总量和变动情况,把握好总人口、出生、死亡的趋势,为全面普查提供基础资料;四是对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口数据和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评估,掌握我市人口发展基本规律;五是运用人口学的推算方法,科学地推算论证各地符合发展规律的普查主要数据的置信区间,建立区间审核控制制度,实行总量控制。

7、按时完成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工作。

为搞好户口整顿工作,8月初,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市公安局关于连云港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工作实施意见》。全市公安机关与人口普查机构协同联动,周密计划,积极组织,精心实施。市公安局和县、区公安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户口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全市户口整顿工作会议。8月1日,开展市级户口整顿业务培训,并逐级组织对干警和抽调人员的业务培训。各县、区都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户口整顿试点小区进行试点,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级公安机关都制定了户口整顿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户口整顿工作。广大干警充分利用早、中、晚的时间逐单位、逐人头、逐项目进行户口核对和整顿户口工作。在各级公安干警、普查机构和基层村(居)委会干部等共同努力下,10月中旬,完成了全市人口户口核对,整改了持证未落、应销未销、项目变更、人户分离等问题,完善了门牌编制管理,查清了户籍人口底数。

8、广泛开展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人口普查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为了做好宣传工作,我市从上到下建立了宣传网络,市、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成立了宣传组,制定了宣传工作规划。宣传中我们坚持“三个面向”,抓好“两个结合”。既面向领导干部、面向工作人员、面向人民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又将宣传的重点与普查进程相结合,将经常性宣传与集中性宣传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进行连续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宣传报道活动,做到广播有声、报纸有字、电视有影。我市人口普查综合试点的现场新闻照片,被《中国信息报》刊登。二是充分利用人口普查前期的各项重大活动,加强人口普查的宣传力度。在人口普查综合试点、业务培训、普查员选调、户口整顿和重要会议中,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宣传工作,大造普查声势。三是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如知识竞赛、广场晚会、现场咨询、街头签名等,宣传人口普查的政策及重要性。在主要道路、重点单位和有关地区张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宣传栏、出黑板报、发一封信等,营造出人人关心支持普查的社会氛围。

[FX:PAGE]  \r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人口普查期间,全市县以上人口普查机构用于宣传工作的经费达21.2万元,新闻媒体发表报道2千多条,出动宣传车1658辆次,悬挂横幅1458幅,张贴标语约10万条,树灯光广告及宣传牌495块,组织知识竞赛和咨询活动262次,组织专场文艺演出129场,发放各类宣传品36万张(个)。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声势浩大的人口普查宣传活动,基本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目的,为高质量地完成人口普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扎扎实实进行调查摸底和普查登记。

2000年10月中旬,全市3万多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积极分子,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调查摸底,摸出了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三个总量数据。经汇总分析,数据偏低,问题主要还是超生人口瞒报现象比较严重,外出人口情况掌握不完全。针对这个问题,一是市政府就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问题召开各县、区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会议;二是市政府向各县、区发出《关于坚决落实工作措施,确保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紧急通知》;三是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组织骨干力量到各县、区检查督促,要求各地重点做好基层干部思想工作;四是对各县、区数据进行认真分析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向县、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发出通报,并要求立即建立完善外出人口台帐;五是增加一次调查摸底,加大工作力度。10月31日第三次摸底数据上报后,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政府反映,引起领导重视。市政府再次发出特急传真电报《关于扎实做好登记阶段工作,确保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一定要把人口普查工作作为近阶段的头等大事来抓紧抓好,确保登记期间数据质量。

为保证人口普查不漏人,11月1日0时,我们部署了“零点行动”,各级公安机关与人口普查办公室紧密配合,对居无定所的人员进行清查登记。为及时处理突发性的事变,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建立值班中心,组织人员24小时值班。

2000年11月上旬,人口普查进入现场登记。为加强指导力度, 1日,市政府召开县、区长紧急会议,高有为常务副市长要求各县、区立即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查数据质量。高有为常务副市长先后到各县、区对人口普查登记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指导。市各级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派出多个检查组、调研组,分赴全市各地,检查督促、调研指导各地入户登记工作。全市3万多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基层群众积极分子,以国家利益为重,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千家万户,一丝不苟地进行现场登记,做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流动人口多,人户分离情况复杂,群众配合程度低,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报。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延长登记时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各类流动人口聚集地又一次进行拉网式清查,再次核查了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和外出人口。全市广大人口普查工作人员,连续奋战,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每个地点,反复进行排查,坚决消灭死角。同时,我们对各县、区的主要指标一一进行排查,分析论证其可信度,及时将发现问题反馈,要求认真做好复查补漏,消灭存在的问题,努力将“漏”和“重”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10、认真组织登记质量验收。

为提高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根据普查工作细则的要求,我们组织普查员开展自查、互查、议查,组织调查小区、普查区进行“推磨式”检查。我市各级人口普查机构集中力量,对普查表进行抽样检查,加大审核力度,严把数据质量关。并组织了登记质量验收,重点验收已登记的户数、人数有无重漏,出生、死亡人口是否准确等,力求把问题消灭在基层。人口普查数据出来后,市和县、区及时组织业务骨干对普查登记的主要数据质量进行分析评估。充分利用部门数据、历史数据,采用人口学的分析评估方法,对主要普查数据的质量做出评价。

11、高标准完成快速汇总和编码工作。

[FX:PAGE]  \r

快速手工汇总数据是人口普查第一批成果,为了使数据准确,各级人口普查工作人员,认真对主要普查数据进行逐笔过录汇总,发现问题及时查询,据实修正。2000年12月,完成全市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汇总。经过分析评估和省、市数据衔接,于2001年5月发布《连云港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编码是数据处理工作的前奏,如果出现问题必将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顺利开展。我市各级普查机构高度重视编码工作,加强组织检查指导,把质量控制贯穿于编码工作全过程。严格按照验收工作细则要求,对编码工作认真地进行检查验收,高质量地完成人口普查编码工作。

12.切实做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人口普查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前期所有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能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数据处理任务,直接关系到人口普查能否善始善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采用先进的技术,根据“光电录入、图像储存、建立网站、三级处理”模式,变传统的手工和击键方式录入为光电扫描录入,变分级单机汇总为网络在线数据处理,变保管普查表为刻录光盘存贮。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万无一失。为切实保证数据处理工作的完成,狠抓了设备、网络、机房、信息安全等有关外部环境的落实工作。开展了各项业务培训,掌握了光电录入的集成、运行和维护,以及软件的使用和硬件设备的操作。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我市处理人口普查原始表135万张,存储光盘约400张。于2001年11月圆满完成了数据录入、编辑、审核、汇总工作,建立起人口普查数据库。

13、继续努力做好人口普查后续工作。

一是积极做好人口普查资料的编印和开发利用工作。通过普查获得大量而丰富的人口数据资料,认真搞好资料编印,尽快反映人口普查丰硕成果,满足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要。分析我市人口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探索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内在规律,为党和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实现人口普查的最终目的。我们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活中与人口相关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注重对各级领导和社会关注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下岗再就业、妇女、儿童、教育、文盲、住房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力争拿出一批水平高、影响大、对决策参考作用大的分析资料。

二是认真搞好人口普查的总结表彰。在这次普查中,各级普查机构工作人员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人口普查事业中,无私奉献、日夜奋战、忘我工作,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有很多同志负伤或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出现许多好人好事。特别是在人口普查关键阶段,我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广大普查人员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一边与洪水作斗争,一边顽强地做好人口普查工作,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全市有7个集体、53位个人获得国家先进称号,有29个集体、475位个人获得省级先进称号。对普查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优秀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既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需要,也是对广大人口普查工作者工作的充分肯定。

三是一丝不苟做好普查资料文件的管理归档。第五次人口普查作为市场经济下第一次普查,为以后普查提供了有利的借鉴,各项资料均非常宝贵。对数据资料,要继续做好保密和安全工作,确保个体资料不漏、全部资料不散失污损;对文字材料要做好整理归档工作。

二、主要数据成果

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我市继发布主要资料公报之后,又加速工作进程,于2001年11月完成全部资料的汇总。本报告中的人口资料,均为普查实际登记的全部人口资料和长表抽样人口资料,不包括普查公报中发表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漏登率计算的漏登人口。

1、总人口

[FX:PAGE]  \r

人口增长率下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实际登记的2000年11月1日全市总人口为4569913人,比1990年增加488380人,增长11.97%;年平均增长率为1.10%,比全省年平均增长率0.83%高0.27个百分点;比我市1982年至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2.26%低1.16个百分点。

总人口中,五种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如下:

第一种人,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的人口4246864人,占92.93%;

第二种人,居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264755人,占5.79%;

第三种人,居住本乡、镇、街道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8744人,占0.19%;

第四种人,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待定的人口47952人,占1.05%;

第五种人,原住本乡、镇、街道,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的人口1598人,占0.03%。

各县、区普查登记人口如下:

连云区131429人

云台区150426人

新浦区260628人

海州区144759人

赣榆县1043940人

东海县1110952人

灌云县1030069人

灌南县697710人

2、人口自然变动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市出生人口49207人,出生率为10.82‰;死亡人口22616人,死亡率为4.98‰;自然增长人口26591人,自然增长率为5.84‰。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15.93个千分点,死亡率上升0.0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15.98个千分点。

3、人口性别、年龄

总人口性别比上升。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371943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90%;女性人口219797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8.10%。总人口性别比为107.92(女=100),比1990年上升2.94。

人口类型已转变为老年型。总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23827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6.78%;15-64岁人口为3023992人,比重为66.17%;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为322094人,比重为7.05%。与199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4.4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上升1.56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0.92岁,比1990年上升3.89岁;年龄中位数为29.96岁,上升5.69岁。

百岁及百岁以上老年人口大幅度增加。普查登记百岁及百岁以上人口66人,比1990年增加51人。其中,男性9人,增加3人;女性57人,增加48人。

劳动力资源丰裕,抚养比下降。劳动适龄(男16-59岁,女16-54岁)人口2725422人,占总人口的59.64%,比1990年增加2.33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为60.17%,比1990年下降6.65个百分点。其中,少年抚养比为48.35%,下降8.88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为11.82%,上升2.24个百分点。

4、民族人口

2000年我市有49个民族,比1990年增加了16个民族。汉族人口4560340人,占99.79%;少数民族人口9573人,占0.21%。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比1990年上升0.12个百分点。有15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百人,其中,回族、蒙古族、苗族人口超过千人,分别为2772人、1095人、1094人。

受外来婚嫁人口影响,我市少数民族人口女性多于男性。少数民族人口中,男性293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30.67%;女性663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69.33%。

5、人口文化素质

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2000年我市平均每万人中受过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比1990年明显增加,尤其以受过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幅最大。其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由81人上升为253人,上升212.35%;具有高中(包括中专)教育程度的由640人上升为987人,上升54.22%;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2202人上升为3379人,上升53.45%;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由3325人上升为3739人,上升12.45%。

[FX:PAGE]  \r

全市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由1990年2808432人,增加到2000年的3346086人,增长19.14%;文盲人口由826468人,减少到340255人,下降58.83%;文盲率由29.43%,下降到10.17%,下降了19.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86个百分点。

6、城乡人口

在普查标准时点,全市共有8个县、区,其中市辖区4个、县4个;125个乡、镇、街道,其中街道16个、建制镇52个、乡51个、其他乡级单位6个。

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这次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市人口城镇化水平为28.02%,比全省低14.23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水平在全省各省辖市中,仅高于宿迁市,排第12位。

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市镇人口1280345人,比1990年增长81.37%;县人口3289568人,比1990年减少2.55%。这十年是连云港人口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人口城镇化水平上升10.7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04个百分点。

7、家庭

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小。全市总户数为1210470户,比1990年增加193012户。其中,家庭户1191434户,增加177280户。家庭户平均人口为3.71人,比1990年减少0.25人。

家庭户中,三人户的家庭占26.26%,比1990年上升5.51个百分点;二人户的家庭占14.02%,上升3.54个百分点;一人户的家庭占5.41%,上升0.45个百分点;四人户的家庭占27.65%,下降3.36个百分点;五人户的家庭占16.57%,下降3.95个百分点;六人及六人以上户的家庭占10.09%,下降2.18个百分点。

8、婚姻

婚姻状况稳定。根据普查长表抽样资料统计,全市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60463人,占18.93%,比1990年下降3.21个百分点。初婚有配偶236292人,占73.98%;再婚有配偶4582人,占1.43%;有配偶的人口比重,比1990年上升3.52个百分点。离婚1779人,占0.56%,比1990年上升0.24个百分点。丧偶16280人,占5.10%,比1990年下降0.56个百分点。

9、育龄妇女生育情况

据普查长表抽样统计,全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1。其中市总和生育率为0.99,镇总和生育率为1.29,乡村总和生育率为1.38。

一孩率大幅上升,二孩率和多孩率大幅下降。根据长表抽样资料统计,一孩率为72.16%,比1990年上升29.58个百分点;二孩率为22.83%,下降10.98个百分点;多孩率为5.01%,下降18.60个百分点。

10、经济活动人口

在业人口比重下降。普查长表抽样登记的15岁及15岁以上在业人口241394人,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比重的75.58%,比1990年下降5.96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在业人口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在业人口比重下降。在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在业人口占74.29%,第二产业在业人口占10.67%,第三产业在业人口占15.04%。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在业人口比重下降5.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重上升0.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业人口比重上升5.29个百分点。

在业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在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占3.46%,比1990年上升2.23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包括中专)教育程度的占11.54%,上升2.21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占45.30%,上升13.40个百分点;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程度的占39.71%,下降17.83个百分点。

11、迁移、暂住人口

根据长表资料统计,迁移人口中,务工经商的占11.85%,工作调动的占6.73%,分配录用的占4.84%,学习培训的占14.76%,拆迁搬家的占19.82%,婚姻迁入的占21.07%,随迁家属的占10.94%,投亲靠友的占5.25%,其他的占4.74%。

12、住房

全市家庭户每户住房间数为2.78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9.06平方米。其中,城市每户住房间数为2.47间,镇每户住房间数为2.76间,乡村每户住房间数为2.84间。

三、主要经验与体会

1、领导重视是开展人口普查的根本保证。

在开展一系列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党政领导重视支持是搞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关键,各部门通力配合是搞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坚强支柱。在人口普查的各项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中,各级党政领导都予以支持并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都积极配合并各尽其职。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口普查工作,把人口普查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2000年2月,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常务副市长高有为在代表市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搞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9月,市政府召开全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常务副市长高有为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明确职责,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全市各级政府签订了人口普查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9-11月,市政府三次组织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片检查各县、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各地人口普查开展。市领导多次在新闻媒体和公开场合,发出大力支持人口普查的号召。10月24日,代市长陈震宁发表了《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的电视讲话;31日,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高有为同志发出开始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的电视讲话。在现场登记期间,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各项活动大力支持,积极参加。11月1日,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负责人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了人口普查登记。代市长陈震宁专门到登记现场察看工作开展情况。与此同时,各县、区的领导也都亲临人口普查第一线,检查督促人口普查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各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人口普查工作,在任务落实、人员选调、宣传发动等方方面面给予了积极配合,在人口普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切实保障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市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也坚定了我们搞好人口普查的信心和决心,

[FX:PAGE]  \r

2、群众配合是搞好人口普查工作的坚实基础。

人口普查涉及千家万户,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是顺利完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前提。为此,我市坚持抓紧抓好发动群众工作,全力以赴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利用各种形式,围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应的政策规定,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深刻认识到搞好人口普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如实申报普查项目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消除疑虑,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广大群众积极配合,耐心接受调查询问,如实申报普查项目。有的甚至在普查员多次上门未遇的情况下,主动到所在地普查机构申报和反映情况。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为全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3、高素质的普查队伍是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必要条件。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能打硬仗的专门队伍,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普查员选调任务,市政府和县、区政府都专门发出通知,规定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选调原则,明确规定了普查工作人员的选调办法、范围和标准。但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首次普查,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选调方式更加多样化,选调难度超过历次人口普查。虽然通过政府行政手段,但一些单位不按文件规定执行,选调普查员的数量达不到要求,选送的普查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工作仓促被动。为此,市政府又召开了紧急协调会议,要求普查员还没有到位的有关部门和单位,立即完成普查员选调工作。同时,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切实按照文件要求,把好普查人素质关,并按统一要求对普查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从而保证了普查队伍的较高素质,为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我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体思路明确、领导重视、“三落实”到位、宣传工作深入,因此完成的质量也较高。2001年2月,市长陈震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开展”。

四、经验与建议

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给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艰巨程度是始料不及的。针对这次人口普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户口整顿应符合人口普查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弱化了户籍功能,淡化了户籍意识。造成人口管理难以完全到位,也给人口普查带来了一定困难。从这次普查看,常住户籍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户口空挂,二是出生不报,三是死亡不销,四是一户多籍等,出现了部分“空挂户”、“口袋户”、“双籍户”、“无头户”。由于利益驱动,加上流动人口面广量大,暂住人口更是不容易登记完全。这些都给户口整顿带来了很大困难。而户口整顿与普查办法又没能很好衔接,户口整顿与人口普查调查小区划分不同,户口整顿表与普查表内容不完全一致,工作开展配合不够。造成户口整顿工作做不少,但对人口普查起的作用不太大。为了更好地促进人口普查工作,户口整顿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应与人口普查紧密联系。

2、普查对象的确定要便于实际操作。

随着形势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理论上,以乡镇、街道为空间标准,以居住半年为时间标准,来确定普查对象是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空间范围偏小、时间范围偏短,难以准确把握。加上普查表主要由被调查人申报,“半年”的标准完全由申报人掌握,普查员无法确定,随意性也较大,增加了确定普查对象的难度,客观上造成总人口、出生人口的遗漏或重复。因此,在制订普查办法时,应从实际出发,适当扩大时间和空间标准范围,以便于合理操作和提高普查数据质量。

[FX:PAGE]  \r

3、普查经费筹措和机构建设应作长远统筹安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行政命令已经行不通,人口普查需要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因此,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足够的经费和高素质的骨干队伍,保障人口普查的顺利开展。目前,大部分县、区和乡镇两级财政都比较困难,县和县以下要靠自身财力解决人口普查经费,负担过重,压力太大。虽然地方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筹集经费,但仍给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带来不利了影响。在今后的人口普查工作中,普查经费应本着“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原则解决。如中央财政不能一包到底,可实行地方财政人口普查准备金制度,为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积累资金。市、县、区普查机构是承担本级普查工作的指挥部,而其人员基本都是临时抽调的。这些人员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不高,又缺乏普查知识和工作经验。在普查关键时期,他们仍要边学边干。为搞好普查工作,今后市、县、区两级应有相对应的常设机构,配备一定数量专业人员,以适应人口普查工作需要。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