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赣榆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6:36:04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赣榆县统计局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七日

2008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奔小康,建设新赣榆”总体目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全县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富民强县的崭新篇章。

一、综 合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达140.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66.7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46.75亿元,增长2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22元,增长15.4%。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由上年的22.4:44.2:33.4调整为19.3:47.5:33.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首次降到20%以下,实现了重要突破。非农产业占比达到80.7%,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初步统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居第37位,在苏北居第9位,均较上年提升2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居第35位,在苏北居第8位,位次与上年持平。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受金融危机蔓延及国内外经济减速影响,企业经营中的难题增多;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企业集群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投资后劲不足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19.57亿元,增长2.9%;林业产值2.42亿元,下降6.6%;牧业产值11.87亿元,增长11.1%;渔业产值30.15亿元,增长6.4%。全年粮食总产量48.35万吨,增长8.5%;油料总产量6.44万吨,增长5.4%。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3.9万余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6.8万亩,建设绿色通道96公里。出栏肉猪48.17 万头,增长15.2 %;出栏家禽609.37万羽,增长17.8%。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6.50万吨,跃居全省首位。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按照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庄、形成新机制的思路,干部返乡带动、部门参与联动、群众响应互动,新农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指导修编柘汪、罗阳等8个镇区总体规划、34个三类村庄和319个平面布局村庄规划。全面开展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动5个省级综合整治村和13个康居示范村、21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建设,城头镇后黄墩村率先建成省级“康居示范村”。扎实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投资2.2亿元,建设农村公路410公里,疏浚县镇河道45条,清淤村庄河塘508个,新建沼气池3800多个,改厕8000余座。继续开展机关干部返乡回村建设新农村活动,帮助88个村庄建设新农村。积极推进“千村万户帮扶工程”,落实省市县帮扶项目201个,帮扶资金1260万元,57个经济薄弱村面貌得到改善。

高效农业区域规模逐渐形成。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外向、安全农业,全年新增规模高效农业种植面积5.27万亩,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农业“六区三带”格局,设施蔬菜、生态林果、花卉苗木、泥鳅养殖、畜禽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提高。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新增各类种养专业村5个,5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300余户,1000只(羽)养殖大户2400余户。创汇蔬菜、鹌鹑养殖加工被列为省政府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已形成“几镇一业”格局。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55个、新技术35项。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4家,培育农民经纪人478人。榆城集团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达22家。申报1个省级、3个市级名牌农产品。

[FX:PAGE]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了丘陵山区水源、石梁河灌区和小塔山灌区改造、小水库除险加固等多项民生工程。全年农田水利共完成土石方1720万方,改造中低产田2.5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5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4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6平方公里,修建防渗渠53.43公里。全年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6个,新增耕地1.86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3.5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9%。

海洋经济取得新发展。育苗规模继续保持全国之首,全年优质水产苗种产量约20万公斤,海参、泥鳅等新品种育苗喜获成功。新增海水工厂化养殖1万平方米,引进水产新品种6个,引进水产新技术6项。扶持紫菜、海带等浅海域养殖,全县已发展高效养殖面积11.64万亩,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9.4万亩。依法确权用海18.6万亩。海头中心渔港顺利通过农业部国家中心渔港专家组现场论证评审,三洋港渔港和柘汪渔港已申报一级渔港。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主体地位凸显。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5.50亿元,较上年增长15.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较上年增幅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5家,较上年净增42家;实现现价产值124.90亿元,增长41.5%;实现增加值30.26亿元,增长2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5%,较上年增幅提高6.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90亿元,增长42.2%;利税总额13.94亿元,增长64.6%,其中利润7.93亿元,增长65.0%。

大工业建设取得突破。以扶大育强为重点,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随着新海石化正式投产,标志着石化行业在赣榆乃至连云港取得了零的突破,“凤凰北翼”已经开始腾飞。加上年内嘉宝制管、晶能硅业等重大项目正式投产,全县工业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发展层次有了明显跃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8家,较上年增加7家,全年完成现价产值16.29亿元,增长93.4%,增速较全部规模工业高5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3.0%,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在列统的3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21种。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本年

上年

增长(%)

原煤

396752

400800

-1.01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20232

21362

-5.29

自来水(生产量)

万立方米

612

569

7.56

大米

196931

164654

19.60

小麦粉

33032

30510

8.27

精制食用植物油

852

1437

-40.71

鲜冷藏冻肉

35795

37534

-4.63

配混合饲料

58622

56968

2.90

糖果

16555

12194

35.76

饼干

393

1047

-62.46

发酵酒精(折96度,商品量)

千升

186846

259883

-28.10

万米

1187

626

89.62

737

586

25.77

服装

万件

1596

1426

11.97

人造板

立方米

354693

291026

21.88

家具

4420

8179

-45.96

机制纸及纸板

8476

6300

34.54

本册

万本

871

482

80.71

石油沥青

44900

40780

10.10

硫酸(折100%)

21318

33225

-35.84

氢氧化钠(烧碱)(折100%)

10880

17008

-36.03

化学农药原药(折100%)

153

200

-23.50

化学药品原药(化学原料药)

7169

4818

48.80

塑料制品

7437

5044

47.45

水泥

925803

879120

5.31

水泥混凝土桩

183529

113670

61.46

日用玻璃制品

10871

6561

65.69

日用陶瓷

万件

264

247

6.88

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

对千米

11920

7245

64.53

电子元件

万只

847

300

182.33

[FX:PAGE]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29亿元,较上年增长19.8%。依托三兴建工集团,奋力开拓建筑市场,年内新增一级专业承包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2家、三级资质企业3家,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完成产值66.50亿元。建设质量安全不断加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率、质量监督率、安全监督率、应监理工程监理率和工程合格率均达100%,实现了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零”控制。年内共创省级文明工地10个、市级文明工地16个,市优质结构工程17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53亿元,较上年增长30.0%。其中完成规模以上投资119.32亿元,增长34.5%。

工业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1.39亿元,增长33.9%,高出全部投资3.9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4.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3.2%,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四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新修道路10.6公里,铺设各类管线23.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8.9万平方米,园区功能日臻完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加大完善电网设施力度,全年共投入2.2亿元,较上年增长183.0%,创下了赣榆电力设施建设之最。柘汪临港产业区110千伏盘古岭和华禹铸管同塔四回输变电工程按期竣工,全年新增110千伏输变电5个。开工建设220千伏龙河变。年内实施了连临高速公路、204国道和242省道赣榆段改道路基工程,连盐铁路赣榆段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投资新建兴庄河闸、沙汪河闸,开工建设通榆运河北延至柘汪临港产业区送水工程,启动新沭河整治工程。编报赣榆港区总体规划,开展起步港区预可研工作。电力、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的快速突破,为全县经济崛起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撑。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21亿元,增长43.0%,占全社会投资的8.1%,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180.0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9.1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46.61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8.82亿元,商品房销售平均单价1891元/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0亿元,较上年增长24.8%,增幅较上年提高7.0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县级市场实现零售额33.31亿元,增长23.5%;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6.19亿元,增长26.5%。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实现零售额4.25亿元,增长34.9%,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7.2%,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指引扶持力度,为民营经济发展创建新的平台,民营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入库税收为6.36亿元,增长44.5%;年内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为872户和9046户,总数达到3511和20803户。

  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8489万美元,较上年增长49.5%,其中出口总额7318万美元,增长38.0%;外经营业额4650万美元,增长2.9%;期末在外劳务人数4860人。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开展“首季开门红”等主题招商活动,组织参加西洽会、厦洽会、江苏国际农洽会和苏台经贸洽谈会,组团赴厦门、上海、苏州等地招商。年内引进内联资金过亿元项目68个,到位资金54.5亿元,甲上年增长26.5%。新批外资项目17个,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41亿美元,增长27.1%。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建设全速推进。新建成农村公路410公里,其中县道31公里,镇道15公里,村道364公里。开工建设镇级客运站6个,完成了青抗、青罗、官壮3条客运班线50个候车亭建设。连临高速、204国道改道进展顺利。境内道路好路率超过85%,其中国省道好路率97.3%,县道87.3%。年内完成11座危桥改造工程。班车通达工程全面完成,通达率达100%。

[FX:PAGE]  

邮电业务进一步扩大。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2.11亿元,增长17.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3亿元,增长15.7%;电信业务总量1.68亿元,增长17.8%;新增固定电话5000部、移动电话11.5万户、宽带用户1万余户。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柘汪、罗阳等13个镇建成信息化示范镇。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9.05亿元,较上年增长35.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02亿元,增长27.2%。

财政收入质量提高。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为6.13亿元,增长28.7%,增速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个百分点,高于非税收入5.9个百分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6.4%,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税收占比在全市四县最高。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79亿元,较上年增长36.0%。其中教育支出4.37亿元,增长0.5%;医疗卫生支出1.04亿元,增长7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1亿元,增长8.6%;环境保护支出0.66亿元,增长426.8%;科技支出0.38亿元,增长115.3%。

金融行业稳健运行。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7.98亿元,较年初增加17.60亿元,增长25.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99亿元,较年初增加11.02亿元,增长21.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46.70亿元,较年初增加7.26亿元,增长18.4%。全年落实银企合作项目99个,到位资金15亿元。

保险业务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2.19亿元,较上年增长26.6%。其中县人寿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总收入1.62亿元,增长40.8%,继续在全市保险系统名列第一。

八、科学技术、教育和旅游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强化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实施“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积极与省内外14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6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16项,解决了全县支柱产业建设中遇到的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扎实开展“百万农民技能培训”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8次,发放各种培训资料近3000份。申请专利263件,授权专利73件。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7项,其中国家级3项,星火计划3项。“赣榆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通过省科技厅认定。全年新增县级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3家,其中泰卓新材料与浙江工业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共建氟材料研发中心。“超声电机及其驱动与控制的微纳米定位系统的产业化”获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实现了工业科技计划立项零的突破,佳宇电子、步升机械分别获得省工业科技计划立项各1项。上海海洋大学教学实习研究基地在富裕食品挂牌。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努力营造人才成才创业的优良环境,合理配置人才,培育、引进更多人才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全年共引进硕士研究生15名,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322名;新海石化引进近200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中本科毕业生60名;与290名师范类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为卫生系统招聘了100名工作人员,接收省选派支援苏北的16名卫生本科毕业生充实到镇卫生院。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51所,其中高级中学7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中学2所,普通小学10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7%,巩固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8.8%,分别较上年提高3.4和7.0个百分点。年末在校学生数为18.37万人,其中高中3.23万人,初中6.12万人,职业中学1.41万人,小学7.60万人,特教学生0.01万人。年末教职工1.26万人,其中专职教师1.10万人。高考成绩再创辉煌,全县各类本科达线3233人,占全市的39%,实现了全市“十连冠”;省赣中普通类本科上线1159人,在全市首家突破千人大关。幼教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有幼儿园61所,在园幼儿数3.28万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年内创建省优质园6所。省赣中启动五星级学校创建,新城高中开工建设。县职教中心通过省四星级职业学校验收,金山职中通过省三星级职业学校验收,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已通过评估。全年完成改扩建校舍1.6万平方米,大修校舍6.5万平方米,完成危房改造5.6万平方米,做到当年产生危房当年消除。

[FX:PAGE]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抗日山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赣榆徐福节获得“中国节庆年度大奖”,成功入选“中国节庆活动百强”和“最具发展潜力旅游节庆”。徐福泊船山风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扎实推进,石桥生态旅游观光园和罗阳湿地生态旅游区2家单位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省级初检;特色旅游镇村创建继续深入,金山、海头、罗阳、门河、石桥等5个镇被评为县级特色旅游镇,谢湖、宋口等2个村被评为县级特色旅游村,其中金山镇和谢湖村还分别被市授予“连云港市特色旅游镇”和“连云港市旅游示范村”称号;抗日山、海州湾、泊船山、小塔山等4家景区单位被评为连云港市文明景区。建伍宾馆、普陀山大酒店等2家单位荣膺国家三星级旅游饭店。一批购物和餐饮单位被评为市级特别推荐旅游购物场所和旅游餐饮场所,一批特色旅游商品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旅游商品。有10家旅游企业被评定为县级以上“旅游诚信单位”或“旅游文明窗口单位”。全年共接待游客212.9万人次,增长25.1%;实现旅游总收入13.76亿元,增长34.7%。

九、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个,病床262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82人,其中执业医师689人,注册护士639人。农村设置医疗点570个,乡村医生2043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参合率达99.6%,以县为单位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42%。18家镇卫生院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率100%,其中4个为省级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120个省级农村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创建,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建设等各个重要指标已全部完成。率先在国内推行了覆盖全县的妇幼保健信息化管理系统,国家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北京大学承担的国家妇幼卫生项目“全国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包及其成本测算”将赣榆县作为全国唯一数字化平台调研点。国家级科研课题“妇幼保健个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及管理研究”顺利通过鉴定验收。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成绩突出,26家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中有15家通过了市级示范化门诊验收,规范化门诊达标率100%。开展问题奶粉专项整治,成功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文体事业亮点纷呈。加强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创建省级达标文化站3个。建成“农家书屋”37家、行政村文体活动室216个。实施“三送”工程,送科普书籍2.2万册,送电影5040场,送戏150场。举办“赣榆风情”广场文化活动26场。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查处违规网吧24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2.3万张。延伸“百村体育健身工程”,为409个自然村配备了小篮板,建成社区健身中心29个。柘汪、石桥等6个镇创建为省级体育强镇。成昌杰在北京残奥会上取得男子射箭1金1银的好成绩,成为连云港历史上首个残奥会金牌获得者;董静萍勇夺女子自行车项目2枚铜牌。成功承办全省农民健身运动会秧歌大赛和拔河比赛,男子拔河队获得全国农民运动会拔河比赛亚军。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实效,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4万户,累计户数达到20.36万户,入户率达75.6%,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被省广电局授予“江苏省有线电视先进县”和“江苏省‘无小耳朵’县”称号。智能广播网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6个镇的智能广播网建设,同时又对8个镇实施有线广播通响工程。成功举办上海经济区广播电视新闻协作会第23次年会,和省广电总台合作,成功举办第四届广播电视主持人大赛。率先成功开播《政风行风热线》电视直播节目,年内已成功播出32期。率先公开发行《赣榆广播电视报》。电视台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227篇,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稿3条,开创了在《新闻联播》独立用稿的先河;电台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763条,其中中央台用稿51条,省台用稿336条,在上海经济区广播电视新闻协作网用稿位居前列。

[FX:PAGE]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新城建设实现突破。完成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及中心片区、城北片区、城南片区、城东片区4个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新城核心区建设实现突破,已初步具备居住、办公条件。党校新校区、创联大厦、金玉大厦、教育大厦等8幢公共建筑建成启用或基本竣工,县级机关率先迁入新城区办公。实施金海路、徐福路东延等11条道路工程,形成“六横八纵”路网框架。铺设燃气、给水、排污等综合管道21.6公里,通讯、电视管线4.2公里。实施环城水系北线景观工程,启动强排站建设,开工建设市民广场、体育公园。

老城改造步伐加快。投入20亿元,完善老城区功能。镇西路实现简易通车,贯通了规划多年、群众期盼的老城区西部南北大通道。投入1.4亿元,将垃圾填埋场改造为总面积200万平方米的青口生态公园,解决了多年来县城没有大规模、高档次、多功能游园的问题。实施沙汪河整治工程。整治东关路等6条道路,铺设燃气管道18公里、污水管道14公里、自来水管理21公里。启动王楼、大朱旭、谷沙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惠康新村等3个安置小区。强化县城环境综合整治。新增亮化面积3万平方米,刷新楼体1.7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厕17座,更新路灯2650盏。完成10条小街小巷整治和10条摸黑路亮灯工程,开工建设人防工程2.3万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开展“小城镇建设年”活动,推进星级城镇创建,实施沙河兴泰步行街、罗阳新区、金山镇区改造、宋庄休闲广场等一批亮点工程,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得到提升,小城镇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县境内水、气、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近海海域海水均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县城环境空气符合《连云港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的二类区标准和功能区标准要求;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8.2%。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塔山水库饮用水源水质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二类水,名列全省最佳。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关闭6家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督促22家企业完成防治污染设施建设,10家企业完成省节能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到684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4000吨以内。完成创建市级环境优美镇2个,生态示范村1个,建成省级环境优美镇1个。苏北第一家镇级污水处理厂金山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较低水平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109.95万人,较上年末净增0.99万人,增长0.9%;其中男性人口57.55万人,女性人口52.40万人;非农业人口49.3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570人,人口出生率12.40‰;死亡人口9402人,死亡率8.59‰;人口自然增长率3.81‰。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177元,较上年增加19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达到5894元,增长13.1%,连续两年增幅超过13%;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1730元,增长18.7%。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采取再就业援助等形式促进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9万个,新增城镇就业9300多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不断完善劳动保障体系,企业养老保险实现参保缴费3.24万人,失业保险实现参保4.21万人,医疗保险实现参保4.90万人。在全市率先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6172人。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6.8万人次,新转移劳动力1.2万人,累计达23.5万人。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110元,城镇低保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00元,14174户26918人纳入农村低保、1213户2834人纳入城镇低保,共发放低保补助资金2467万元。提高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到2400元,分散供养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1800元,1936名五保户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70.6%。采取设立残疾军人医疗补助等措施,有效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问题。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救助弱势群体16645户、30087人。实施“爱心援助”工程,为3383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600余万元。启动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作,为98名孤儿争取“爱德基金”13.4万元。新建、改扩建2所希望小学。成立全市首家残疾儿童智力康复训练机构。全年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550套,其中216套交付使用,在建334套,回购廉租住房92户,发放租赁补贴26万元。

[FX:PAGE]  

 

: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项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