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赣榆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5-05-05 16:50:43
  • 来源:市统计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赣榆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赣榆调查队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深入推进沿海发展,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大力弘扬实干作风,高举“三面大旗”,推进“三大改革”,狠抓“三重”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定、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人均GDP达到44717元,比上年增加5105元,增长11.5%。

三产占比小幅提升。第一产业增加值63.5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12.19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1.11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9:49.8:35.3调整为14.9:49.7:35.4,一产占比不变,二产占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高0.1个百分点。

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26.87

12.0

第一产业

亿元

63.57

4.2

第二产业

亿元

212.19

14.3

 #工业

亿元

166.62

15.8

第三产业

亿元

151.11

11.4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柘汪临港物流中心被列入省“50个重点物流中心”,一期工程200亩辅建区、100亩集装箱场站投用,物流堆场出租709亩。奥邦亿丰北区、赣榆老街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投用。塔山仿古一条街、农贸市场物流中心、湖鲜一条街建成营业。电子商务集聚发展,11家电商入驻蓝湾科技大厦挂牌办公。新增省著名商标6件、名牌产品2个,富娃商标成为赣榆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4年,赣榆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在苏北、沿海各县(区)均居第7位,增幅在苏北、沿海各县(区)均居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在苏北、沿海各县(区)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增幅在苏北、沿海各县(区)分别居第7位和居第3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苏北、沿海各县(区)分别居第11位和第8位,增幅在苏北、沿海各县(区)分别居第5位和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在苏北、沿海各县(区)分别居第5位和第7位,增幅在苏北、沿海各县(区)分别居第10位和第2位。2014年,赣榆跃居“全国百强县”第91位,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第84位。顺利完成撤县设区区划调整,全面融入大市区发展格局。


二、农业

农业发展形势较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44.01亿元,增长2.2%;林业产值3.94亿元,增长2.4%;牧业产值19.77亿元,增长0.9%;渔业产值72.19亿元,增长5.2%。全年粮食总产量56.97万吨,增长2.3%;油料总产量6.30万吨,下降9.7%。出栏肉猪73.10万头,增长8.3%;出栏家禽907.45万只,增长43.8%。

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推进农业园区发展,重点打造赣榆特色水果产业园。全区现有国家级农业示范区1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家。创成国家级出口泥鳅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赣榆现代农业产业园、青口蓝湾渔业园新增工厂化养殖共19万平方米。特色水果产业园研发中心投用,获评省出口水果示范区。新增高效设施农业3.7万亩,累计面积占耕地比重23.3%,全市第一。创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5个。落实部省级稻麦高效增产万亩示范片13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民合作社150家、家庭农场57个、科技小农场12个。雅仕公司成为南京青奥会唯一果蔬供应商,沃田公司进入上市程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产值1302.30亿元,增加值248.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15.2%。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440.31亿元,增长21.9%。全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7家,纳税超5000万元企业1家,工业入库税收12.27亿元,增长10.3%。新海石化、镔鑫特钢难中求进,分别实现产值241亿元、209亿元,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98位、第223位,在全市排名第1位、第2位。石化、钢铁、生物科技、新能源四大产业共实现产值893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量的68.7%。四大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868亿元、工业入库税收7.7亿元,分别占全区66.7%和62.3%。加快推进园区标准化和特色园区建设,和安中小企业园建成30余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5.57亿元,同比增长8.9%,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40.67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51.5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68.68万平方米。依法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强化工程承包行为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发展建筑市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率、质量监督率、安全监督率、应监理工程监理率和工程合格率均达100%。共创建省级文明工地5个、市级文明工地26个、市级优质结构工程34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66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工业投资211.10亿元,增长16.8%。规模以上投资254.84亿元,增长25.6%。全年新开工过亿项目51个,有力的拉动了全区投资的较快增长。


“十百千”目标如期实现。赣榆港年度投资35亿元,累计完成100亿元,10万吨级航道基本完工,形成配套堆场2平方公里。防波堤二期抛填完成2公里。液体化工码头车船直取工程完工,配套灌区主体基本完成。第三、第四轮口岸临时开放获批,正式开放申报进入国家审批层面。新增3台门机,3个通用散货泊位常态化运营。集装箱直航干线开通,实现集装箱3.14万标箱、吞吐量1015.11万吨。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滨海大道8.1公里新建段实现贯通,韩口河大桥、木套河大桥主体完工。G15柘汪互通建成通车。连盐铁路赣榆段率先启动,桥梁、路基加快建设,安置小区部分入住。青口河河滨大道基本建成。东温庄水库基本完成土石方挖运,主体工程完工。220千伏柘汪变、110千伏城西变投用,全区变电总容量达214万千伏安。

房地产投资温和上涨。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8.0%。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378.10万平方米,下降3.4%;房屋竣工面积46.25万平方米,增长61.2%;完成销售面积68.50万平方米,增长0.2%;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8.64亿元,增长3.3%。商品房平均销售单价4181元/平方米,比上年提高126元,增长3.1%。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

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零售额43.01亿元,增长27.6%,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0.8%,比上年增加15.5个百分点。全年批发业销售额254.91亿元,增长11.7%,零售业销售额150.27亿元,增长15.7%;住宿业营业额0.99亿元,增长7.9%,餐饮业营业额16.68亿元,增长20.6%。

外贸经济突飞猛进。全年进出口总额6.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9%,其中出口总额4.15亿美元,增长30.0%;外经营业额0.79亿美元,增长9.0%;期末在外劳务人数7180人。

招商引资做优做强。打造专业招商“2+1”模式,即两个专业招商局和一个招商服务中心,各自围绕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年度目标开展工作。成功举办江苏赣榆(上海)产业推介会、2014江苏沿海开发·赣榆经贸洽谈会。新引进过10亿元项目9个、过亿元项目70个。内联到位资金138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6亿美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859公里,公路客运量628万人次,城市公交客运量569万人次,城市出租车客运量780万人次。开通了墩尚镇镇村公交,新建了12个城乡一体化站亭。配合市运输管理处、海通公交公司开通了赣榆至墟沟公交线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邮电通信业务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54亿元,增长16.2%。电信业务总量5.97亿元,增长14.8%,新增宽带用户2.29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6.60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17亿元,增长15.0%。

财政收入总量苏北排名靠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在苏北23县(区)中居第8位、在沿海13县(区)中居第7位,增幅在苏北23县(区)中居第14位、在沿海13县(区)中居和第8位。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3.83亿元,增长13.5%,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4.2%。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科技支出2.56亿元,增长42.4%;节能环保支出2.33亿元,增长44.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1亿元,下降21.4%;教育支出17.88亿元,增长13.1%;农林水支出14.26亿元,增长7.3%。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46.68亿元,比年初增加32.99亿元,增长15.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3.51亿元,比年初增加21.85亿元,增长15.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04.73亿元,比年初增加33.98亿元,增长19.9%。


八、科学技术、教育和旅游业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围绕石化、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新海石化与常州大学合作建设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全区企业共申报科技部和省级项目36项,已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共12项获得立项,获批扶持资金1359万元,另有30家科技型企业获批科技创新券280万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16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已获公示。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1个,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1990件,专利授权量958件,目前全区有效发明专利67件,PCT申请6件。

教育事业和谐稳定。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49所,其中高级中学8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中专校2所,普通小学10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6.7%。年末在校学生数为15.42万人,其中高中生2.32万人,中专生0.74万人,初中生3.36万人,小学生8.99万人,特教学生0.02万人。年末教职工1.2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万人。继续开展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创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16年位居全市首位。创建“连云港市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48所,省优学校数量、信息化水平、教师队伍等各项指标又有新提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新建项目4个,面积35500平方米,投入1000万元,改造村小、教学点D级危房1.18万平方米。

旅游业大力发展。全年游客接待量34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和8.6%。夹谷山景区创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墩尚四季田园成功创建省二星级乡村旅游点。影视基地具备影视拍摄及参观旅游双重功能。夹谷山景区、徐福生态园、赣马柳树河现代农业园积极争取省级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共计160万元。目前已基本形成山海相望、城岛相依的旅游格局,红、绿、蓝“三色”旅游品牌已叫响。成功举办第六届厉庄樱桃文化节、秦山岛海钓鲈鱼大赛、赣马黄金梨采摘节。


九、卫生和文广体事业

卫生事业不断改善。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0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7个,门诊部7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89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81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5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10人,注册护士1592人。农村设置医疗点532个,乡村医生1372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积极开展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示范村卫生室建设,新增省示范乡镇卫生院1家、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4个、示范村卫生室3家。积极开展卫生创建活动,创成省级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村16个。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市场得到有效净化。

文广体事业繁荣发展。老城区群众文化活动阵地“百花园”升级改造完成,接纳民间群众文艺团队40余支,组织排练、举办各种演出50余场次,参与观众达6000余人次。举办新书推荐活动,组织2000余册文学、艺术、历史、家庭生活等各门类图书供读者选读。自行组织配送图书15000余册,为镇村图书室更新图书70000余册,为偏远地区中小学及图书流动点更新图书2000余册。被确定为全市唯一一家省农家书屋提升工程试点县区。开展文化“三送”工程,组织群众性文化演出活动45场。开展送戏下乡70余场。全年放映爱国教育影片400场。精心策划文化体育宣传活动108项,成功举办大型活动40项。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曲艺节赣榆专场演出、赣榆区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暨第二届民间才艺大赛等文化活动。全年举办2014年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暨赣榆县健身气功站点联赛等活动;承办江苏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县组)、全国羽毛球俱乐部赛、全国拔河总决赛等重大赛事;组织了省十八届运动会、全国拔河锦标赛等赛事。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新城发展全面推进。紧紧围绕全市“一体两翼、一心三极”城市发展方略,强化规划综合引领,加快滨海新城、琴岛天籁片区、秦山岛、海头片区等4大组团开发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成青口河青年桥至青龙大沟段3000米的地形整理和苗木栽植工作。实施绿化项目18个,新增绿化面积33.4万平方米。加强市政维护建设,建设海城路北延等条道路,疏通清淤排水管道15公里,修复破损路面2100平方米、人行道3500平方米、路沿石1200米,切实改善了市民出行环境。滨海新城不断配套完善,建成投用和安大厦、和安湖国际大酒店、新城市场,提速新城医院、金融大厦装修工程,推动新城壹号、学府一号等地块开发,滨海新城建设品质不断提高。商品房主体完工55幢,新开工78幢。

老城功能日趋完善。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541”工程,完成谷沙、东沙片区等旧城改造6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4个、单体楼9处、城区背街小巷32条、低洼易淹易涝片区3处。实施16条道路亮灯工程。新增和改造青口河、沙汪河、黄海大道等景观绿化50万平方米。全面保洁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75%。改建公厕12所,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建筑垃圾弃置场投用,建成环卫工人休息点6处。

小城镇建设统筹推进。完成市城乡统筹试点镇村规划,第一批试点镇村重点项目全部完成、第二批基本完成。2个镇、25个行政村列入全市“十镇百村”示范村。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24公里、改造危桥29座。按照“三整治一保障”标准,全面推进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村镇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实施190个村庄环境整治,推进4个三星级、99个一星级康居乡村和91个环境整洁村创建,涌现了海头镇垒堆村、班庄镇古城村、金山镇赵湖村、柘汪镇西棘荡村、墩尚镇岭灶村等一批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整治村,通过集中整治,共完成289个一星级整治任务村、64个环境整洁村和12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全区村庄“脏、乱、差”现象逐步改变。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成省级生态区,新增国家级生态镇4个。新建8个镇级、9个村级污水处理厂,改造通海、力洁,云通、金源4家污水处理厂。完成14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4家企业除尘设施改造,拆除燃煤小锅炉10家,依法取缔关闭企业24家,停产治理企业16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2%,秸秆综禁连续3年保持“零火点”记录。柘汪临港产业区环保专项整治通过省审核。划定生态红线区域保护面积480平方公里,保护比例全市第一、全省第六。完成绿化造林5万亩,林木覆盖率32.4%。疏浚县乡河道17条、整治村庄河塘313处。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9.2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42万人,增长1.2%;其中男性人口62.76万人,女性人口56.5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2041人,人口出生率18.59‰,死亡人口4778人,死亡率4.03‰,人口自然增长率14.56‰。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4元,比上年增加1498元,增长10.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78元,比上年增加814元,增长11.9%,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社会保障不断强化。完成创业就业培训1.7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6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省级创业型城市通过验收。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9%,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均提高至400元。统筹推进各类保障房建设,建成经济适用房224套,新增廉租住房654套。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90元和305元,发放低保金5320元。发放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1576万元,发放各类优抚对象抚恤定补金3150万元。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赣榆统计年鉴》为准。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