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赣榆县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5:34:26
  • 来源:连云港日报
  • 阅读次数:
  • 字体:[ ]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积极融入“两个率先”,不断加快工业立县的步伐,克服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稳定发展的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78亿元,较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48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9.68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62亿元,增长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754元,增长1.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不尽合理,镇域经济发展愈显失衡;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增收幅度偏小;工业经济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财政收支矛盾依旧;社会保障能力脆弱,城乡文明程度有待全面提高。

  一、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在发展和调整中得到巩固。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始终抓住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加快粮经调整步伐,保持了大灾之年的稳定发展。新发展特种经济作物1万亩,专用小麦30万亩,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稻12万亩,无公害蔬菜2万亩,新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51个。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14千公顷,较上年调减1.56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4.48万吨,下降12.1%。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7.41千公顷,增长1.8%;油料总产量4.89万吨,下降32.4%。蔬菜、瓜类种植面积14.76千公顷,下降5.9%,总产量41.03万吨。水果总产量3.03万吨。

  林业、牧业稳定发展,渔业生产小幅增长。全年造林面积0.50万公顷。特种畜禽养殖逐步规模化和产业化,新建畜禽养殖小区152个。年内大牲畜出栏4.49万头,较上年增加0.46万头。生猪出栏29.53万头,较上年增加2.2万头。全国首家海洋经济开发区建设进展顺利,进区项目7个,总投资1.37亿元。新发展工厂化高效水产养殖10万平方米,投资940万元建成省级水产科技示范园,成为全省首批水产示范县。投入1600万元,实施全省首家人工渔礁项目。全年水产品产量21.13万吨,较上年增长5.6%,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5个百分点。其中淡水产品5.34万吨,海水产品15.79万吨,分别增长20.4%和1.4%。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极大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加强。投资0.28亿元,疏浚河道31条,总长119.7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1个。新增耕地2653亩。18个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7.35万千瓦,较上年末增长0.9%。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取得新成绩。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3亿元,较上年增长12.7%。完成总产值11.12亿元,增长20.8%。国有、集体工业稳步改制,私营工业继续发展壮大。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0.98亿元,增长65.8%;集体工业完成产值0.25亿元,下降8.2%;私营工业完成产值4.98亿元,增长12.6%。全年完成轻、重工业产值5.06亿元和6.06亿元,分别增长8.2%和33.8%,重工业增幅超过轻工业25.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6.46亿元,增长1.1%。

  加强了对工业结构调整的规范引导,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共生产大米1.46万吨,较上年下降58.4%;淀粉0.48万吨,增长140.1%;鲜冻畜肉0.64万吨,增长36.4%;水产加工[FX:PAGE]品0.21万吨,增长15.0%;人造板2.34万立方米,增长36.3%;机制纸板0.46万吨,增长5.1%;农用化肥(折标准量)2.02万吨,增长33.6%;配混合饲料2.92万吨,增长13.7%;水泥68.42万吨,下降21.5%;铸件2.01万吨,增长7.3%;服装143.55万件,下降23.5%。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69亿元,较上年增长19.9%;实现利税0.60亿元,增长14.9%。其中利润0.29亿元,增长10.1%。工业产品销售率97.4%,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建筑业继续巩固发展,域外市场得到扩张。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22亿元,较上年增长0.1%。完成施工面积370万平方米,建筑系统自行完成施工产值39.00亿元。实现利润0.65亿元。建筑业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426.1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81.41万平方米。省三兴建筑集团再次成功跻身全省建筑企业20强行列。东北三省的建筑市场得到大力巩固,西部东南的建筑市场获得全力开发。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4亿元,较上年增长28.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71亿元,增长16.3%;更新改造投资1.87亿元,增长97.4%;房地产开发投资1.86亿元,增长22.1%。城镇集体投资0.59亿元,个体私营投资0.90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总投资1.07亿元的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柘汪、海头段10.4公里海堤达标工程全面展开。青口港顺利通过国家一级渔港验收。重点道路改造建设成效显著。总投资350万元的石林公路一期工程圆满完成。先后完成了郑园桥、杨村桥等5座危桥的改造和105.7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完成总投资3600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新建两条10千伏城区供电线路。新增电信交换设备容量3.7万门。完成小灵通接入工程。

  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基本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拆迁面积3.92万平方米。新开工建筑工程面积40万平方米。时代广场二期、环城东路南延等一批重点工程如期完成。县医院门诊大楼、职教中心、文化园一期等标志性工程顺利建成。亿家圆家居超市顺利完工,东大花园、锦绣江南小区7万平方米住宅楼主体工程预期完成。城市管道燃气、深港商贸总汇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投入1500万元完成县城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县城面貌明显改观,城市管理得到强化。完成海头、沙河、墩尚三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和金山、城头、塔山等镇的总体规划编制,镇级发展和规划逐步进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经济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完成区内四纵三横主要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年内进区项目19个,总投资6.2亿元。

  四、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

  农村消费品市场逐步得到开拓,城镇消费结构日趋完善。通过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全面开拓农村市场,较好地克服了“非典”对消费需求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了消费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9亿元,较上年增长8.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36亿元,增长8.6%;餐饮业2.63亿元,增长6.7%;其他行业0.31亿元,下降1.5%。

  市场建设成效明显,个体商业成长加快。全县全年投入市场建设资金1.28亿元,新建市场10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0亿元,较上年增长11.1%。总投资8000万元的亿家园家居超市土建工程全面完成,时代广场和万隆步行街运营状况良好,华中商贸城工程进展顺利。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年内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876家、私营企业382家。年末个体工商户达7679户,私营企业1136户。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商品销售收入25.21亿元。

  开放型经济保持发展,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560万美元,增长56.0%。地方自营出口总额1369万美[FX:PAGE]元,增长74.7%。外经营业额1529万美元,增长24.6%。新发展境外劳务907人,增长7.5%。期末在外人数1426人,增长9.2%。

  内引外联工作扎实,招商引资成绩可喜。全年内联客方实际到位资金10.5亿元,新增内联项目650个,较上年分别增长67.7%和192.8%。新上1000-5000万元项目45个,5000-10000万元项目9个。亿元以上项目有瑞邦药业、舜天服装、聚脂薄膜、英民电脑等7个。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8个,协议注册外资8334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2510万美元,分别增长342%和137%。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3.30亿元,较上年增长4.2%。全县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900公里,较上年末增长5.2%;年末内河航道里程118公里。6路公交车运转正常。运输能力持续增长,全县公路客、货运车辆年末达到2557辆。全社会完成客运量42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62亿人公里。全社会完成货运量586万吨,货运周转量6.38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发展活跃。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增加值0.51亿元,较上年增长12.1%。完成邮电业务总量0.76亿元,增长5.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14亿元,下降7.2%;电信业务总量0.63亿元,增长9.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2.14万门,增长23.3%。年末电话用户数达到17.15万户,增长25.2%。

  六、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02亿元,较上年增长1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0亿元,增长20.6%;上划中央收入0.72亿元,增长11.9%。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0.17亿元,增长7.3%;营业税0.41亿元,增长9.0%;企业所得税0.05亿元,增长16.1%;农业税0.61亿元,增长0.5%。

  财政支出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全年财政支出5.10亿元,较上年增长27.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0.07亿元,增长27.2%;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事业费支出0.70亿元,增长53.9%;文体、教育、卫生支出1.81亿元,增长14.6%;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40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0.43亿元,增长12.5%。

  金融运行情况良好。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28亿元。其中本币存款余额35.9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51亿元和3.50亿元。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5.39亿元,比年初增加0.5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30亿元,比年初增加3.28亿元。贷款余额22.45亿元,比年初增加3.07亿元。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19.30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3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5亿元和0.72亿元。银行现金累计收入142.97亿元,银行现金累计支出141.97亿元,回笼现金1.0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9073万元,较上年增长52.8%。其中财产险收入1066万元,下降4.8%;寿险收入8007万元,增长66.2%。赔付额1402万元,增长28.5%。其中财产险赔付936万元,增长29.3%;寿险赔付466万元,增长27.0%。

  七、社会事业

  科技队伍得到壮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年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4项,其中,新批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6项,市级项目22项。总投入1.3亿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签定技术合作协议32项。共组织申报专利27项。“GS——III型通过式钩舌除锈探伤机”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全县年末各项专业技术人员1.6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58万人。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与教育现代化逐步完善。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51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1所,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32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小学10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年内撤并农村中小学131所。其中初级中学3所、普通小学128所。年末在校学生数为22.45万人。其中高中生2.05万人,初中生7.08万人,职业中学生0.72万人,小学生12.57万人,特教学生0.01万人。年末教职[FX:PAGE]工1.05万人。其中专职教师0.93万人。全县有幼儿园271所,较上年末增加9所。在园幼儿数2.42万人。改扩建校舍10.4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校舍改造209万平方米,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三新一亮”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中心中小学计算机室普及率100%。赣榆高级中学转为“四星级”高中。3所初中被评为省示范初中。创建省实验小学6所。创建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2所。高考成绩显著,本科上线3126人,居全省县级第一。县职教中心一期工程如期竣工,原职中、电大、进修学校8月底顺利进入。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年末共有民办教育机构17个,教职工数441人,在校和培训人数6244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教育中心建设工程顺利完工,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29场广场文化系列活动。举办了“锦绣江南杯”全县京剧票友大奖赛和庆祝赣榆京剧科班成立130周年暨王善平京剧演唱会。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1万户,年末有线电视用户6.5万户。县电视台新开自办频道并实现新闻每天一档,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电视剧《乡里乡亲》获江苏省十九届电视金凤凰奖。年末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节目26套。

  卫生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卫生基础设施获得较好改善。卫生战线经受住了“非典”的严峻考验。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0个,病床数1070张。卫生技术人员1800人,其中执业医师724人;药剂人员163人;注册护士393人;检验人员131人;其他人员153人。农村设置医疗点494个,乡村医生1336人,乡村卫生员47人。全县卫生机构年末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684人,较上年增加70人。县医院门诊大楼按期完工并成功投入使用。顺利启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工作,完成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两项改革。农村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0万人。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工作。

  体育事业日趋活跃,全民健身城乡并进。成功承办“康缘杯”第六届全国拔河锦标赛,并获得2枚金牌、4枚银牌和优秀组织奖。在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获得4枚金牌、9枚银牌。成立了国民体质监测站和县体育总会。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107.91万人,较上年末净增1.08万人,增长1.0%。其中男性人口55.58万人,女性人口52.33万人。非农业人口35.60万人,比去年末增加14.31万人;农业人口72.31万人,减少13.23万人。人口出生率8.99‰,死亡率4.71‰,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8‰。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去年降低0.28个百分点。计划生育率96.2%,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县列入劳动统计的年末从业人员3.27万人,较上年末下降3.3%。共发放劳动报酬3.16亿元,较上年增长5.0%。年末在岗职工3.13万人,其中国有单位2.50万人,集体单位0.35万人,其他单位0.2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583元,较上年的8853元净增730元,增长8.2%。全年发放养老保险金4065万元、失业保险金206万元,安置城镇就业人员2562人。率先在苏北地区启动小城镇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60户、3061人。农民收入小幅回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60元,较上年的3191元净增169元,增长5.3%。



  注:(1)本公报除地区生产总值(即GDP)等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报定案数据;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项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