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小碑刻揭开“百态人间”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征程中,连云港市文物普查队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小小碑刻揭开“百态人间”。
新修海赣道路桥梁记碑镌刻着一群百姓“共克时艰”的坚韧,许鼎霖纪念碑彰显着一位实业家“救国图存”的抱负,孝思不匮碑诉说着一位革命者“庐墓尽孝”的赤胆,那些清末民初隐没在田间地头的碑刻,既是普查队员跋山涉水的见证,更连缀成一部风雨如磐年代的“民间史料”。
本期《文物普查进行时》聚焦我市新发现的近现代碑刻。
新修海赣道路桥梁记碑
简介 位于赣榆区三店村文化公园内。石碑刻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它记录了一段关于赣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修复道路桥梁的感人历史。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赣榆地区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海州至赣榆道路崩坏,桥梁倒塌,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面对灾难,赣榆人民在“郡尊林公”(海州知州林达泉)与“邑侯特公”(赣榆县令特秀)的带领下,积极筹备修葺工作。同时,江浙一带的善士如胡雪岩、周味六、顾容斋等人也闻讯捐资赈灾,展现了人间大爱。经过众人的共同努力,道路桥梁得以修复。
光绪三年四月,为纪念这一壮举,青口举人汪元恺撰写了这篇碑文,并立碑以记之。碑文详细记载了修复道路桥梁的整个过程,从灾难的降临到修葺的准备,再到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资,以及最终的竣工庆典,无一不体现出当地人民的团结与坚韧。
《新修海赣道路桥梁记碑》见证了赣榆地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团结与抗争,也记录了社会各界在灾难面前的大爱无疆。这块石碑不仅是赣榆地区历史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精神的生动体现。
许鼎霖纪念碑
简介 位于赣榆区青口镇二沟村村西入口处,花岗岩材质,高2.3米,宽0.75米,厚0.25米,这是民国八年(1919年)为纪念清末民初著名人物许鼎霖而设立的碑刻。
许鼎霖(1857-1915),字九香,出生于赣榆县城南乡二沟村(现属青口镇)。他是清末举人,曾任民国资政院议长、驻秘鲁领事等职,是清末“实业救国”的主要代表之一。许鼎霖在任职期间,为苏北地区创办了不少实业,如与张謇及严信厚在宿迁合办的“耀徐玻璃公司”,以及在海州和赣榆兴办的“海丰面粉公司”“赣丰油饼厂”“海赣垦牧公司”等企业。他对江西、上海、北京等地企业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为此曾得到清政府的褒奖,授“正一品”封典。此外,许鼎霖在担任导淮赈灾官员期间,还积极募款赈济,疏通朱稽河,为赣榆地区的水利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鼎霖纪念碑是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为后人了解许鼎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纪念碑的设立不仅是对许鼎霖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它激励着后人不断学习和借鉴许鼎霖的实干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家乡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公布为赣榆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圣堂碑
简介 位于赣榆区班庄镇的演马场村东首小路旁,撰刻于民国十年(1921年),其形制为方额抹角,刻石面南。碑文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三圣堂的历史背景、修建经过以及当地民众对三圣堂的信仰与崇拜。
碑文开篇即点明了三圣堂供奉的神祇:“演马疃之三圣堂佛祖,文昌火神也。”由此可知,三圣堂内供奉的分别是佛祖、文昌帝君和火神。这三位神祇分别代表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体现当地民众对于多元宗教文化的包容与尊重。碑文还描述了三圣堂的神像和庙宇的简陋:“像则土偶,庙则茅茨”,尽管如此,当地民众仍对三圣堂充满敬畏与信仰。
孝思不匮碑
简介 位于赣榆区海头镇垤上村公墓入口处,高2.7米,宽0.77米,厚0.37米。该碑为国民政府为“江苏省赣榆县崔殿中”题颁。石碑正中“孝思不匮”四个大字,上有篆字方印“中华民国政府”字样。“孝思不匮”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1886年,崔殿中生于垤上村一中等富裕的人家,而立之年本应该守在家中伺候父母抚养子女,但为了民族大义,他毅然决然辞别年迈的父母和子女,孤身一人到南方参加革命寻求真理,后来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1931年,崔殿中跟随国民革命军进驻海州,获悉父母已亡,自责没有尽孝。为弥补自己的过失,在父母的墓旁搭建草棚,独居其中,三年没有离开墓地一步。
1934年,赣榆县参议院把崔殿中庐墓尽孝的事迹呈报国民政府,政府当即对崔殿中的尽孝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并决定颁发褒奖证书,还将写好的碑文寄给赣榆县政府,要求立碑于墓前。县政府得知后,便在夹谷山后石场刻制石碑。是年初冬,县政府举行隆重的立碑仪式,参加仪式的有县、区、乡各级官员,邻村的群众数百人,共祭奠两天,祭奠完毕后,崔殿中又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2022年公布为赣榆区第一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朱萃声墓附属碑刻
简介位于东海县董马村西南。现存坟茔和墓碑,占地面积17平方米。目前有石碑三通。最右侧碑主要记录朱萃声的生平事迹,中间石碑刻有“大德必寿”四字,由时任中华民国赣榆县县长成桄所题。最左侧石碑由朱萃声后人所立。
朱萃声(1845~1933),原名云霆,字子风,号雨邨,清海州赣榆县董马庄(今属东海县驼峰乡)人。年二十五中生员,以教书为业。因第四子朱犀员被封为三品钦点总营守备,五十岁时被朝廷貤封为五品昭武都尉。朱萃声为乡土作家,著有《所好所所编》《四书八百联》等作品。
目前朱萃声墓主要由其后人进行维护。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其墓葬是研究他个人生平事迹、社会地位、家族背景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些石碑是普查队员以匠心叩问大地的答卷,也是港城历史文化和民间叙事的发展坐标。从团结抗灾到实业救国,从庙内祈福到庐墓尽孝,它们以不朽之刻字,展现着连云港“民间叙事史”的多样与厚重。
四普的步履未歇,而每一处石碑的再发现皆是对港城文脉的庄严礼赞。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