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历史记忆,修岁月之痕 ——连云港市文物修缮工程纪实(一)

  • 时间:2025-09-01 10:06:12
  • 来源: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连云港市历史悠久,有2万多年的人类活动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2200多年的建置史,与我国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有着重要关联,是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之一。海州古城目前仍保留着完整的历史肌理,划定了连云老街、南城东大街、民主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全市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1处,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与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各种类型,成为体现城市历史价值特色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连云港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加快新时代“后发先至”、建设现代化新港城的重大战略举措予以部署落实,在获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在申报过程中,连云港市文物部门坚持“保护第一”,以及“修旧如旧”“最小化干预”原则,组织实施了上海大旅社、南城古民居、海峡巷朱氏民居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不仅改善了文物的存续环境,也为名城申报工作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支撑。

“上海大旅社”修缮工程

上海大旅社位于连云港市连云街道胜利路49号,始建于1933年,是连云港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23—2024年,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组织实施了上海大旅社修缮工程。工程历时8个月圆满完成,荒废多年的上海大旅社得以重获新生。

与“东方大港”一同成长的上海大旅社

连云港位于黄海之滨,港口前有东、西连岛作为屏障,后有云台山为依托,是一个山岛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的天然良港,孙中山先生1919年写成的《实业计划》将连云港列为急需建设的“可以容航洋巨舶”之东方大港。1933年,随着陇海铁路东延至海州,连云港正式开港,当时名为“老窑”的小渔村受港口商贸影响逐步繁荣起来,演变成今日我们熟知的“连云老街”,而在开港伊始奠基的上海大旅社是彼时老街上的一颗明珠。

上海大旅社由上海马姓商人于1933年投资兴建。他预见连云港将与上海一样崛起为新兴商埠,故以“上海”为名,寄寓了对这片热土的美好期许。

1945年,这里曾作为连云港市政府的办公场所;1949年初,华东军管会在此设立华东青年干校,这段光荣历史也使其于2022年入选第二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20世纪60至90年代,上海大旅社作为连云港市政府第三招待所继续发挥作用。招待所撤销后,建筑逐渐闲置荒废。

中西合璧——上海大旅社风貌特征

上海大旅社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8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为四合院布局,由前后两进二层楼房围合而成,以木质走廊和多处楼梯连通不同楼层,空间组织巧妙而富有层次。

建筑风格上,上海大旅社体现出典型的中西合璧特色。临街立面呈现欧式风貌,一层部分窗户采用爱奥尼柱式装饰,正门则选用科林斯柱式,屋面女儿墙同样采用科林斯柱式并饰有花草纹样,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等图案,文化交融意味浓厚。庭院内部则以中国传统样式为主导:双坡屋面覆红色机平瓦,廊柱与挂落间饰有精美雀替,木质栏杆与扶手雕刻纹样考究,尽显工艺之精湛。

匠心修缮——上海大旅社修缮工程要点

因多年失修,上海大旅社出现了屋面渗漏、梁架糟朽、门窗缺损等问题,院内杂草丛生、排水不畅,严重威胁文物本体安全与历史风貌。

为让这座承载时代记忆的民国建筑重焕生机,以健康面貌延续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组织编制了《上海大旅社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并获得省文物局批复,方案旨在恢复建筑原有格局、风貌,整治院落环境,对破损建筑构件进行重点修复。连云区政府将“上海大旅社”修缮保护工作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为工程的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也促进了上海大旅社修缮工程得以实施。

屋面修缮

因年久失修,上海大旅社屋面瓦件破碎、瓦泥流失,瓦下椽子、檩条与木桁架长期受潮、糟朽,局部区域构件断裂、屋面坍塌。此次工程以木夹板及U型钢加固梁头,以碳纤维布加固檩条;对屋面瓦件、椽望进行检修,保留、修补可续用的构件,按原形制补配无法续用的构件;增设防水卷材,提升屋面防水性能。

木楼板修缮

上海大旅社木楼板及木龙骨长期受雨水浸泡、糟朽,部分地面已坍塌。为保证对文物的最小干预,且满足后续使用的安全性要求,此次工程加大了木楼板厚度,保留并检修现状木龙骨,增加龙骨排布密度,在新增龙骨下方增设梁、柱予以支撑。新增梁柱与原有墙体之间以钢筋进行拉结,形成整体,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墙体修缮

为提升墙体承载力,增强墙体的整体性、抗震性,此次工程首先按原形制以黄泥为黏结材料对石墙内侧松动、损坏的块石进行规整,再于墙体表面增设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加固,钢筋网与石墙间设拉结筋,最后整体以石灰抹面。

门窗与栏杆修缮

门窗、栏杆是此次修缮工程中装修部分的重点内容。其常年受风雨侵蚀,门窗、栏杆普遍存在糟朽与松动现象。修缮过程中,在重点核查门窗、栏杆构造节点是否稳固的基础上,根据构件损伤程度和修复条件,采用解体拆卸修复、原位补强加固修复两类检修措施,检修完成后重做油饰。

恢复阳台

前檐阳台是上海大旅社正立面的重要元素,金陵大学电影与播音部副主任孙明经曾于1937年6月在此拍摄港口全景,留下了抗日战争爆发前连云港的珍贵影像。为再现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空间,此次工程对前檐阳台按原形制进行恢复。通过比对历史照片以及现场留存的洞口尺度,经多方努力求证终于恢复了上海大旅社前檐阳台,再现了文物原貌。

重获新生——上海大旅社修缮成果展示

连云港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先行地,也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见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在近百年的港口发展历程中,连云港逐步形成了“山海港城”的城市格局与风貌特色,上海大旅社无疑是连云港港口发展历史的见证与城市风貌特色的代表之一。

此次修缮工程通过对上海大旅社的历史、布局、现状病害及原状风貌等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合理化设计方案和修缮措施,尊重历史、延续历史,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恢复建筑历史风貌,使其得以重生。工程竣工后顺利通过江苏省文物局验收,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如今的上海大旅社不仅吸引往来游客参观打卡,其富有特色的建筑风貌、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成规模的空间单元也为这处文化遗产未来的活化利用提供了优越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大旅社将被赋予新的功能,承担起新的社会使命,助力连云港文旅事业发展,助力连云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上海大旅社修缮工程远不止于建筑实体的“修复”,以科学保护理念为引领,通过精准复原与精心施工,不仅让建筑重焕生机,更致力于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坐标。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落地,点滴细节皆凝结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最好的保护,是让古建在当代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连云港市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唤醒更多“沉睡的遗产”。让上海大旅社这样的“活着的历史”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城市注入深厚文化动力。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