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二十四景——红涛浴日

  • 时间:2023-12-21 09:10:15
  • 来源: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云台山二十四景”,我们邀请了连云港历史人文方面的专家,从人文、历史、地理、典故、文化、诗词等方面阐释“云台山二十四景”,让更多的人了解连云港的历史文化,传承连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八景——云台铺海。

黄申瑾《图二十四景》:“望日楼在前顶上。昧爽,望东海日出,大如车盖,赤若丹砂,与波涛相起伏,云天山海,万象皆红,伟观也。”

这一景观在花果山前顶。

据《云台补遗》记载,唐时建“望日楼”,俗称“观日亭”,因为此处是云台山主峰,故而此处观日出、日落是最佳位置。望日楼最早是用土堆砌而成,由于这里处于山风的风口上,总是倒塌,可以说屡建屡倒。

明万历年间,公元1587年时金牛顶上建起了海曙楼。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来此,倡导重建,并亲自题写楼额“海曙楼”,又书联于门侧:“曙色正平分,听万籁无声,已觉人来天上;楼光开四面,看一轮初上,始知身在日边。”《海曙楼铭》云:“故观天地之大于海,观海于日出,观日出于临溟峻极之山。”

111.png

“红涛浴日”是原望日楼所在的地方常见的自然景观。清初云台山仍四面环海,有山海景观在此交集,观日出、日落时还可见波浪起伏、水天一色,景壮不亚于泰山观日。晨起登山东眺,可见海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大如车盖,赤如丹砂,金光闪烁,光映云台,万象皆赤;傍晚,在此观日落,云蒸霞蔚,太阳跳荡于波涛之间,落于云海之中,其景象十分壮丽辉煌,令人动容。

1986年,政府出资在玉女峰建造了一座全石结构的亭子,取名迎曙亭,意为早晨迎接第一道曙光。

迎曙亭的全身由白色石材建造,它呈六角形,有六扇门,亭高十米,单边长六米,整个亭子共用五百余吨石料。入亭环顾四周,亭呈八卦状,低头往下看,亭中央对应的有一个圆形的太极八卦图。这个亭子的六角形寓意着六面通风,而八卦则象征八面来财。

黄申瑾《图二十四景》:望日楼在前顶上。昧爽,望东海日出,大如车盖,赤若丹砂。与波涛相起伏,云天山海,万象皆红,伟观也。图说中的前顶,是清风顶(青峰顶)。《云台新志·胜迹》:“海曙楼:《顾志》:‘坐金牛绝顶。五更可以观东洋日出。’”海曙楼始建于万历丁亥(公元1587年)。道光年间两江总督、宫保尚书陶澍重建海曙楼,上下两层,各三间,既亲题楼额,并书联句:“曙色正平分,听万籁无声,已觉人来天上;楼光开四面看一轮初上,始知身在日边。”,同时还有一篇魏源代笔的《海曙楼铭》,刻成石碑立在楼旁。

崔应阶的《云台山志》载有一首李大全的五言律诗:扶桑初出日,万顷望悠悠。赤浪连天拍,朱霞接水浮。遥从黄道转,宛逐碧波流。更看腾空起,阳光一气收。这处景点,主要写清风顶上的原望日楼。在这里可以看到海上日出的大观!图说也好,李大全的律诗也好,都将海上日出的瑰丽景象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壮观。

说到花果山看日出,如今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玉女峰的迎曙亭。这座石亭建于1986年。曾有人说迎曙亭是在明代修建的海曙楼原址上建起,而海曙楼则是在唐代修建的望日楼遗址上建起的。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三座不同年代修建的,供游人登山看日出的建筑并不是在同一处建起。

黄申瑾在解说“红涛浴日”景观时,第一句就是“望日楼在前顶上”,可见,黄申瑾看到“红涛浴日”一景时,是在望日楼所在地。据史籍记载,云台山前顶是指青峰顶,也叫清风顶。而望日楼是唐代时青峰顶上所建的一处可观日出的建筑,该建筑确切毁于何年已不可考。而明代海州人张朝瑞在《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中写道:“最高有望日楼,其景独胜,余尝从鸡三喔上登,曦轮晃烁,荡漾涛沫,万颖跃射,睛眩眦触,而海之矶岛峰屿,尽现目境……”

既然作为明朝人的张朝瑞还知道当年望日楼所在地,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出前顶的望日楼哪怕损毁了,也一定有遗址还留在青峰顶上。

而在各种史籍的记载中,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的“海曙楼”地址在云台山的金牛顶,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后顶,为云台山开山僧山阳人谢淳修建。一个有明确记载是在云台山前顶,另一个则是建在云台山后顶,可见望日楼和海曙楼不在一起。这两处建筑唯一的相同点就是“可观日出”。

金牛顶上的海曙楼到清代已倾圮,只剩下了瓦砾残碑。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四月,陶澍与同僚赏游云台山。在《印心石屋诗荟》中,时任江苏淮扬道的邹锡淳在给陶澍的唱和诗中写道:“为访金牛萝葛扪,诸峰下视列儿孙。风飚振撼危楼圮,苔藓蒙茸断碣昏。”

根据邹锡淳的相关记载显示,此时的海曙楼早已倾圮,遗址上也遍布青苔藤蔓。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魏源与谢元淮、曹懋坚、吴嘉淦同游云台山。时任两江总督兼太子少保的陶澍捐资重修了海曙楼,由魏源代笔作《海曙楼铭》。至清末,海曙楼所留旧址被云台山树艺公司改建为北大局,这处明清两代文人都重视的海曙楼就此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2013年8月,市文保志愿者在花果山团圆宫南侧一块镌刻有“范阳祖无择至此”的石碑的背面,发现了明代万历年间李上林题写的一首诗刻。文曰“苍茫仙峤俯层楼,此日登临足壮游。画槛半依星斗近,彩虹斜带海门浮。春波荡日吞还吐,晓树笼烟散复收。最喜边关奇绝处,可无铭字勒山头。明李上林题。”据考证,作者李上林,江苏松江(今华亭)人,武进士,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任东海把总。

据《云台新志·金石》记载,“此诗见崔志艺文门,题李上林名,道光甲午重建海曙楼嵌于门外西壁。”道光甲午即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这证明陶澍在重修海曙楼时将这块明代碑刻砌入楼壁中,以利于保存。可惜的是,仅仅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到树艺公司进驻海曙楼时,这座云台山上的名楼早已成为一堆瓦砾,而这块刻有李上林诗文的碑刻也被挪作他用。

幸运的是,后世之人既没有将这块石碑砸碎充作建筑材料,也没有在刻有李上林诗文的那一面套刻新字,而是利用了它的反面,这样一来,恰好保护了这块珍贵的石刻文物。现如今,这块历经四百余年风雨的石碑就矗立在从三元宫去往水帘洞的石阶旁,有兴趣的市民在路过时,不妨去看一看这块神奇的石碑,它也是海曙楼留存至今的唯一实物。

1986年玉女峰上建起了迎曙亭,也曾有人说它是建在海曙楼旧址上,这也是不对的。在《云台补遗》中有明确记载:“清风顶(青峰顶),即新县南山,双峰耸立,东曰清风,西曰玉女,为云台主峰。”

可见青峰顶上的望日楼,金牛顶上的海曙楼,以及玉女峰上的迎曙亭,这三处不可能是在同一处反复重建的。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