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二十四景——屏竹松风

  • 时间:2024-01-17 16:53:15
  • 来源: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云台山二十四景”,我们邀请了连云港历史人文方面的专家,从人文、历史、地理、典故、文化、诗词等方面阐释“云台山二十四景”,让更多的人了解连云港的历史文化,传承连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十景——屏竹松风。

黄申瑾《图二十四景》:“后顶稍下,左折转屏竹社,为老衲子兰栖禅处,松枝如织,风来声若洪涛,有一松倾卧虚崖,夭矫偃盖,古致不可状,名曰睡松。”此景为三元宫西侧的屏竹禅院。

1.png

屏竹禅院坐落在三元宫西北涧沟侧的一片金镶玉竹丛中,是花果山古建筑群中最为清幽的处所之一,又叫松风殿、屏竹社等,为明代谢淳舍家开山时所建,清康熙初年重建。此处原为三元官附院,是僧侣修炼之处,晚清仍存,黄申瑾认识的那个老衲子兰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屏竹禅院的住持。

屏竹禅院古朴清幽,侧面院墙上刻着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饮酒作乐的碑刻。禅院亮点是松涛。云台山多古松,千年灵植有大小蟠龙松、美人松、卧龙松、拐杖柏以及禅院山崖上的睡松等十余棵古松,古松终年常青,翠绿如黛,“松枝如织,风来声若洪涛”。

除古松外,金镶玉竹为云台山特色植物,可与“湘妃竹”媲美,当时的邮电部曾为之发行邮票一枚,有“邮票碑”立于禅院东侧。此外,在院门的正对面有一井两眼的清泉,叫作惠心泉,终年水涌如突,甘美清冽,以其泉水冲泡云台山特产云雾茶,曾招待过乾隆爷。

伴随松枝摇曳,享受夭矫偃盖,沐浴习习山风,静听涛声回响,这便是惬意的松间听涛,在松涛中进入佛境者非高僧莫属,不能进入佛境者,在淙淙水声夹杂着鸟鸣声中赏松观竹、品茗听泉也是乐哉,这才是“屏竹松风”的要义所在。

禅院历经战火,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曾惨遭日寇焚毁,仅存院门,禅院山崖上的睡松早已消失,其他古松也几乎不存,独剩下三元宫门前的拐杖柏。

如今我们看到的屏竹禅院是1984年政府拨款重建的四合院式清式建筑,是僧人看书、学习与修行的地方。

花果山中屏竹社就是屏竹禅院,在海宁禅寺西北涧沟侧的一片金镶玉竹丛中,是花果山古建筑群中最为清幽的处所之一,也是整个建筑群中的主体部分。古时,它先后被称为“松风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屏竹禅院也因竹如屏而得名,后人们又称为“西竹园”。

曾经的屏竹禅院是明代的建筑,为高僧修行的地方,一般人难得入内观光。1938年,日军在云台山搜山时屏竹社被焚毁。1984年,政府在原址上复建屏竹禅院,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花果山中的一个重要古景建筑群。在屏竹社后岩上曾经有一棵睡松,特别像一条龙卧躺在岩石下面。志书记载,卧龙松可与山中的蟠龙松相比。如今,这棵睡松已不在。

今天到屏竹禅院,仍能听到松树在风中发出的声音,似乎是远处的泉水声,声震禅林。

爬花果山时,我们沿三元宫西侧袖海苑旁的石阶一路上行,在经过义僧亭时,崖壁西侧有一挂银色瀑布斜倚在山梁上,名“惠心泉”。每次雨后,这里的水流便异常汹涌,令许多游客驻足观赏。就在这漱玉喷珠的瀑布旁,茂林修竹间掩映着一扇院门,上书四个娟秀的小字“屏竹禅院”。黄申瑾文中提到的“屏竹社”是如今屏竹禅院的前身。当年,这里不仅有茂密的竹林,还有众多苍松翠柏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

据《受宜堂驻淮集》一书记载,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漕运总督纳兰常安游览云台山,在此期间撰有一篇游记,文中提到“辛酉仲冬……中道小憩于好生堂、屏竹社,始还三元宫。”可见,屏竹禅院当时曾是登山者中途休息之处。

谢元淮在《过屏竹社登青峰金牛绝顶望海》文中曾对屏竹禅院周边的环境大加赞赏,“山高地易隘,寺西独幽旷。竹社竹为屏,木石任舒畅。破壁蟠古根,涌泉积清漾。徐行过小桥,仰覆骇飞障。粥鱼唤游人,出林眼愈放。贾勇忽先登……清如孝廉。”想必,诗中提到的“涌泉”即惠心泉,“小桥”则是如今横跨涧沟的那座小石桥。想象一下,如今我们在花果山上游览的时候,走的曾是古人走过的路,观赏的是当年古人盛赞的美景,再读着古人所写的美文,是否有种时光逆转的感觉呢。

屏竹禅院除了风景,还有许多古迹可看。比如,屏竹禅院门外北侧的岩壁上有一处清嘉庆年间的摩崖题刻,文曰:“观察唐仲冕、知海州师亮采、参将陈阶平巡历登此。”虽然该题刻没有落款时间,但在东磊延福观门东还有一处与之内容相似的摩崖题刻,内容是:“观察唐仲冕、知州师采亮、参将陈阶平登此。同游者:王昙、汪宝树。嘉庆丙子闰六月,钱泳书。”东磊距离屏竹禅院仅有十余里山路,根据石刻中提到三位主人公的名讳不难看出,此次唐仲冕以“观察”身份游览云台山,应该同在“嘉庆丙子”,即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

在史籍文献的记载中,当年屏竹社的周边还曾有过多处庙宇,如“好生堂,在屏竹社下”“地藏庵,在屏竹社西”“大悲庵,在屏竹社下”。现如今,这些古迹早已不在,而我们只能通过历代游人的笔记去想象。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十月,大居士高鹤年在《名山游访记》卷五《云台山及沿海诸岛各游访记》中曾记载:“初八日晨。敬礼三元诸殿……云台山为三元大帝行宫……殿右艺耕堂。大悲庵。屏竹社。东竹园。”“十七日。往屏竹社。昔时松柏满山。下临溪涧。每遇风清月朗。松涛鼓籁。听之有绝尘之想。今来多不见矣。”在那样一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像高鹤年这样四处游走的大居士可称得上是铁杆“驴友”了。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5月,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武进人蒋维乔因公巡视淮海地区教育,在灌云板浦省立第八师范视察时,国文教员沭阳人吴铁秋奉上《苍梧片影》一书,在看到书中云台山的照片插页后,蒋厅长顿生游览云台山的念头。于是,他揣上《苍梧片影》一书,与郏鼎元、杨友熙、钱正居、赵仲方四人从板浦出发,开始了为期八天的云台山之旅。

当年蒋维乔在其撰写的《云台山记游》一文中提到:“由宫侧西面而上,憩于屏竹禅院,俗称西竹园,三元宫僧众,有三十六房头,今存其九,屏竹其一也。”由此可见,到民国初年时,屏竹禅院已由过去的“老衲子兰栖禅处”蜕变为僧众房头(宿舍)。

蒋维乔在云台山游览的8天时间中,走遍了南北云台山的多处历史景观,还拍摄不少照片。后来,蒋维乔先生将在云台山期间拍摄的三十六幅纪实类风光照片交予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出版的中国名胜第二十种《云台山》画册即全数收录了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

在这其中便有一幅在屏竹禅院门前拍摄的照片,下方文字介绍中提到:“屏竹禅院,院在三元宫西,俗呼为西竹园,竹树幽深,游山者多宿于此。立于院门外者,院主德三和尚也。”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