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校企合作同携手 政产学研谱新篇
近日,连云港开发区2025年江苏省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圆满收官。来自吉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27位高层次人才接过聘书,奔赴区内科技型企业任职。这一持续13年的柔性引才机制,已累计为开发区输送140余位科技人才,不仅成为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的“拆弹专家”,更架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连心桥”,为区域锻造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科技人才如何真正将论文写在车间里、成果转化在生产线上?江苏海洋大学班鑫鑫副教授与连云港神鹰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给出了生动答案。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材料——碳纤维预浸料用环氧树脂的研发瓶颈,双方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在分子设计、合成路径、固化体系等核心环节突破技术壁垒,不仅优化了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更让产品性能跃上新台阶。
这样的融合故事,在市开发区俯拾皆是。近三年,在科技副总的牵线下,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开发、转让、咨询等“五技合同”超220项,一批实验室里的前沿成果,沿着这条“转化通道”走进生产车间,加速变身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既需人才“活水”,更需机制“沃土”。市开发区早已构建起政策、平台、产业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在政策激励层面,打出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组合拳”,激发企业与高校协同攻关的内生动力;在平台搭建方面,每年组织40余场产学研对接活动,与中科院系统及9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让技术需求与科研资源精准“握手”;在产业层面,生物医药、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成势见效,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
恒瑞医药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建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正是这套体系的成功注脚。双方聚焦抗肿瘤新药、创新制剂等前沿领域联合攻关,大幅压缩了新药从实验室到临床上市的周期,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跃升。
面向未来,市开发区正锚定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在人才对接上,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副总的“催化剂“作用,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匹配机制,拓宽高层次人才向产业一线柔性流动的渠道,畅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平台建设上,将完善线上线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聚焦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在生态优化上,将深化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惠企政策落地,构建“企业出题、人才攻关、协同创新”的共同体,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充分涌流。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如今的连云港开发区,正以科技副总为纽带,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巨轮破浪前行,让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