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要闻动态> 政务要闻

灌云“超级大电池”工厂投产

  • 时间:2025-05-13 10:07:09
  • 来源:连云港日报
  • 阅读次数:
  • 字体:[ ]

在灌云经开区光谷四期1号楼,一座智能化厂房正悄然“焕新”,随着储能电池Pack生产线完成调试,连云港海克森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储能项目正式建成投产。生产线上机械臂上下翻飞,长方体电芯在传送带上有序“旅行”,组装成“超级工业充电宝”。

海克森能源项目厂房面积近30000平方米,总投资两亿元建设储能电池Pack、集成生产线,涵盖集装箱储能、工商业储能、光储一体机、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等产品系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被俗称为“超级大电池”的集装箱储能系统和液冷户外一体柜。“我们的产品就像巨型充电宝,按需释放给工厂、家庭甚至整个电网。”海克森副总经理杨冬笑着解释道。这些“超级大电池”不仅能存储多余电能,还能在用电高峰时释放能量,如同电力系统的“蓄水池”,有效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走进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的魅力扑面而来。生产线上,一块约《现代汉语词典》大小的长方体电芯首先“登场”,它的容量达314安时,每一颗电芯能储存1度电。电芯经过电压、内阻等质量分选检测后,机械臂如同“灵巧的手”,轻轻抓起电芯放置到传送带上。13个电芯在机器人的操作下整齐排列成一排,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列阵,形成一个电池模组。这个过程就像搭积木,模组预紧、端板刻码、极柱寻址、激光清洗、CCS安装、CCS焊接……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中CCS相当于给电芯们“牵线搭桥”,通过串联并联让它们“手拉手”,形成更强的电力网络。当4个模组组合并安装上“大脑”BMU(电池管理单元)后,一个由52块电芯组成的Pack包便正式诞生。它既可以直接作为产品销售,也能再次“组队”,堆叠成能量更大的电池系统。

在生产现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智能化的生产流程,机械臂精准抓取电芯的场景,宛如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激光清洗设备轻轻拂去电芯表面的细微杂质;编码环节则像给每个电池“上户口”,一旦出现问题,通过编码就能快速追溯到每一块电芯的“身份”。“我们的生产线就像一个智能‘能量工厂’,机器人是‘主力军’,工人更多是负责监控和维护。”海克森产品制造部总监刘春江介绍。

随着首批“超级大电池”下线,海克森能源的绿色版图正加速扩张:这些产品将漂洋过海,销往东南亚、非洲、欧洲、澳洲等世界各地,为全球用户提供一站式绿色能源解决方案。项目预计年应税销售收入4亿元、税收1000万元以上,为灌云经开区注入经济活力,同时为各个领域提供可持续能源。正如企业愿景:“海克森能源,让可持续能源走进千家万业。”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