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连云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6-26 12:00 访问量: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文件(二)
连云港市2008-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2年6月26日在连云港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陈佑龙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市2008-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抢抓沿海开发等四大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转型加速、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市十二届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10.5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3.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4.8亿元,年均增长18.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0.9亿元,年均增长27.4%。其中:工业投资750.7亿元,年均增长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2亿元,年均增长19%;实现财政总收入462.4亿元,年均增长39.3%;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1亿元,年均增长38.6%;完成外贸出口37.4亿美元,年均增长19.3%;实际到账注册外资6.1亿美元,年均增长14.6%;引进市外客方到位资金525亿元,年均增长17.9%;港口吞吐量1.66亿吨,年均增长18.3%;集装箱运量485万标箱,年均增长2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5元,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8434元,年均增长15%。在2008-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三大需求拉动明显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8-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13亿元。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685亿元,占全市比重为78%,较2007年增加1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771个,平均规模达到1.8亿元,比2007年增长2.6倍。重点项目进展顺利,30万吨级矿石码头基本竣工,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顺利通航,南疏港、东疏港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疏港航道全面建成,连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二是市场消费稳中趋旺。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休闲度假、信息服务、家庭汽车、社区服务等新型消费和大宗消费迅速发展,私人汽车突破18万量,比2007年翻一番。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万村千乡、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各项工程深入推进,效果显著。商贸设施加快完善,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义乌小商品城建成开业,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建成45家平价商店,行政村农家店覆盖率达到90%。
三是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贸易稳健发展,实施外贸出口十百千工程,全市30家重点企业出口额占全市一半以上,10家企业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居全省前列。对外投资步伐加快,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2011年完成境外投资3亿美元,投资额居全省第6位。外派劳务有序发展,对外劳务公告服务平台网络化建设成效显著。招商引资效果明显,组织开展系列招商活动,2008-2011年,全市累计引进市外客方到位资金1666亿元,累计利用外资36.8亿美元。
(二)三次产业协同并进
一是工业增速全省领先。2011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19.6亿元,年均增长41%,增幅居全省前列。全市前10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21亿元,比2007年增长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1263家。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11年全市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7%。临港产业加速发展,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两家民营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完成专利申请量2042件,比2007年增长5.3倍,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57.4亿元,比2007年增长5.9倍。
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1%,比2007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港口运输形势良好,2008年连云港港顺利成为亿吨大港,2011年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1.66亿吨和485万标箱,分别比2007年增长1倍和1.4倍。至韩国客货班轮增至3艘,至莫斯科国际铁路集装箱班列开通。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市境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6.1%和19.6%。全市国家级景区增加到21家,其中4A级景区6家。西游记文化节、连云港之夏等节庆品牌知名度日益扩大。交通运输保持稳定,2011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1亿吨,比2007年增长1.1倍,民航客运量50.3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1.5倍。
三是农业基础更加稳固。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46万吨,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丰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优质粮油、畜禽养殖、设施蔬菜、食用菌和花卉苗木五大产业规模日益壮大。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共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园区6家,市级农业产业园区24家,千亩连片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4个,畜牧规模养殖场(区)1.68万个,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1%、88%,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8万亩。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2679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77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79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79.2亿元。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完成3.4亿美元,出口规模保持全省前列。
(三)经济运行质量提升
一是财政收入显著提升。201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62.4亿元,比2007年增长2.8倍,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0.1亿元,比2007年增长2.7倍。
二是企业效益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完成2582.3亿元、260亿元、180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8倍、2.7倍、2.9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357家,比2007年增加245家。新海石化、镔鑫特钢和兴鑫钢铁三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三是金融支撑作用增强。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88.7亿元,贷款余额1088.2亿元,分别比2007年末增加745.6亿元和613.6亿元。全市成功发行企业债券5支,融资额57.5亿元。连云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日出东方太阳能公司、黄海机械厂成功首发上市,引进浦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32家各类金融机构,金融生态县实现全覆盖。
(四)社会民生统筹发展
一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34元,分别是2007年的1.6倍和1.7倍。
二是社会保障不断发展。建立居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率均稳定在95%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5%。组建市级医疗集团,新增三级医院5家,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集中公共租赁住房小区顺利建设。
三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全面落实,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公用经费标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实施,淮海工学院成功申硕,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设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投入运行,东海县尾水通道全线贯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5%。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企业、大项目带动较为缺乏;经济结构仍需优化,要素保障和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围绕推进沿海开发、加快转型升级年度工作主题,结合自身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并与省市党代会、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要求相衔接,安排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9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25%,实际到账注册外资8亿美元,市外客方到位资金560亿元;港口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运量560万标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5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省控线;节能减排指标按省下达任务执行。该计划安排已经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为实现上述目标,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推动沿海开发迈上新台阶
深入推进沿海开发各项工作,落实重点项目,做好事项争取,把国家战略集聚的政策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掀起新一轮沿海开发热潮。一是切实抓好重点项目落实。全面落实市沿海开发五年实施意见,抓好180项重点项目,特别是纳入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的77个重点项目,明确时间节点,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全力以赴加以推进。二是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落实好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实施意见》,抓紧任务分解,做好实施推进。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推动国家尽快设立示范区建设部省联席会议制度,省级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市级加快成立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三是加大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争取力度。突出抓好需要向国家和省争取的5大类50项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的推进工作,加快推动连云港炼化一体化等一批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争项目早日实施。全力以赴落实好国家、省已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对需要向国家和省争取的各项重点政策,千方百计做好对接汇报,努力取得突破。
(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深入落实《转型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引导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农业高效发展。一是推动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大力实施双千双百工程,加快构建具有特色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石化、冶金、船舶修造、重型机械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完善港产联动机制,促进港产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二是加速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推动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着力抓好工业设计、电子商务、软件与物联网、云计算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物流业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运作层次。推动金融业集聚区建设,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江苏沿海发展银行总部设在我市。发展西游记文化、滨海风光、休闲美食、生态度假等特色旅游,加快花果山景区、连岛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步伐,快速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加快大型商贸广场和城市综合体建设,提高大型超市服务水平,推动商贸流通业加快壮大。
(三)切实抓好需求结构调整
强化投资拉动主导力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外向型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一是加强投资带动作用。加大区域性、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各类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50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5亿元。以30万吨级深水航道为龙头,继续加大投入,重点促进主体港区转型升级。加快北疏港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及310、226、204等国省道建设,推进区域路网互联互通。切实加快康缘药业中药生产基地、豪森药业研发中心、天晴医药等新医药产业项目建设进度。全力支持新海石化三期、珠江钢管一期等基础产业项目早日投产。二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即期消费,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发展文化、体育健身、娱乐、旅游、信息等消费业态,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大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快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三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推动出口贸易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深度拓展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中东、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加快推进机电产品出口基地、科技兴贸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中西部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保持外向型经济平稳发展。
(四)全面推进国际海港中心城市建设
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高层次规划,高水平建设,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一是深化规划引领。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深化完善规划体系,科学安排城乡建设、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一中心、四区域的城市结构。严格规划实施管理,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二是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坚持市、区两级联动,突破重点片区,推进各个组团快速形成规模。市级层面加快连云新城8平方公里商务区、新海新区基础设施框架、徐圩新区高端配套服务区建设。区级层面推进新浦区滨河新城、海州区西盐河片区、连云区大陆桥国际商务中心区域、市开发区花果山大道北段、云台山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突出抓好81个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排涝等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市第三水厂扩建工程、徐圩水厂及引水工程。加快建设振兴时代广场、华东国际物料城等重点商业设施和康达学院、广播影视文化产业城等公共建筑。
(五)继续提高城乡统筹水平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巩固提升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业综合开发16万亩。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推动高效农业扩大规模,建立万亩高产增效示范片50个,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打造食用菌、鲜切花、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板块。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10家。二是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四县自身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速赣榆县柘汪镇等市级重点镇建设,进一步提升乡镇经济实力。逐步壮大村级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配置城乡资源,推进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加快五个集中进程,促进乡镇工业整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镇村区划调整,加快重点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开展农村产权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扎实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大力推动社会民生发展
全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繁荣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一是统筹教育卫生协调发展。抓好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扎实做好校车安全监管,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沿海开发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建设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确保东方医院病房楼投入使用。二是繁荣文化惠民事业。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和艺术学校新校区。继续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和谐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86.8%。大力扶持创意动漫、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重点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加快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提高社会就业程度,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以上。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重点推进城市快速交通1号线、保障性住房、饮用水保障等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四是加快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500元和9300元。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稳定价格水平,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一年,面临的任务光荣而繁重。我们将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在新一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连云港转型升级、跨越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附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8-2011年执行情况及2012年草案
指 标 |
单 位 |
2008年完成 |
2009年完成 |
2010年完成 |
2011年完成 |
2012年计划 |
|||||
总量 |
±% |
总量 |
±% |
总量 |
±% |
总量 |
±% |
总量 |
±% |
||
1.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750.1 |
13.1 |
941.3 |
13.6 |
1193 |
13.6 |
1410.5 |
13 |
1620 |
13左右 |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271 |
18.1 |
360.2 |
16.5 |
455 |
21 |
534.8 |
19.4 |
17 |
|
服务业增加值 |
亿元 |
272.3 |
14.9 |
351.1 |
15.2 |
429.6 |
13.2 |
552.1 |
13.4 |
14 |
|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777.7 |
33 |
1000.1 |
28.6 |
994.4 (新口径) |
23.4 |
1240.9 |
24.8 |
1525 |
23 |
其中:工业投资 |
亿元 |
500.3 |
38.5 |
627.8 |
25.5 |
602.5 (新口径) |
27.3 |
750.7 |
24.6 |
920 |
23 |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310.4 |
24.6 |
369.5 |
19 |
425 |
18.7 |
500.2 |
17.4 |
591 |
18 |
4.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80.6 |
47 |
232.3 |
28.6 |
352.6 |
51.8 |
462.4 |
31.2 |
554 |
20 |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亿元 |
66.2 |
35.7 |
90.2 |
36.3 |
141.4 |
56.7 |
180.1 |
27.4 |
216 |
20 |
5.外贸出口 |
亿美元 |
22.9 |
24.1 |
19.5 |
-14.7 |
26 |
33.1 |
37.4 |
43.7 |
46 |
25 |
实际到账注册外资 |
亿美元 |
9.4 |
26.8 |
10.4 |
11.2 |
11 |
5.9 |
6.1 |
-44.6 |
8 |
21 |
市外客方到位资金 |
亿元 |
326 |
22.6 |
370 |
12.5 |
435 |
16.5 |
525 |
20 |
560 |
7 |
6.港口吞吐量 |
亿吨 |
1 |
18.3 |
1.1 |
13.1 |
1.4 |
18.7 |
1.66 |
23.1 |
1.8 |
8 |
集装箱运量 |
万标箱 |
300.1 |
49.8 |
303.18 |
1.1 |
387.1 |
27.7 |
485 |
25.4 |
560 |
16 |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5255 (城市) |
15.1 |
16958 (城市) |
11.2 |
15790 |
13.7 |
18483 |
17.1 |
20500 |
13左右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454 |
13 |
6111 |
12 |
7039 |
15.2 |
8434 |
19.8 |
9300 |
13左右 |
8.城市化水平 |
% |
42 |
43.5 |
45 |
53 |
55 |
|||||
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 |
4.8 |
-0.7 |
3.5 |
4.9 |
不高于省控线 |
|||||
10.节能减排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煤/万元 |
0.833 |
-5.46 |
0.794 |
-4.72 |
0.830 |
4.59 |
0.820 (新口径) |
9.3 |
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
注: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2010年投资口径调整,201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口径调整,增幅均按照新口径计算。2008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字。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 共印13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