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的研发实验室到杭州的产学研平台,再到扎根连云港的创业热土,化学工程博士丁亚磊凭借对水的执着和对科技的信念,跨越山海,用10年时间完成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化的跨越。他创办的江苏中连碧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让每一滴水都能“重生”,构建起水资源循环再生的科技闭环,打造“碧水”征程的“连云港样板”。
■人生转折 为产业化寻求适宜土壤
“我与化学的缘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读书时化学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好像天生就该踏上这条理科之路。”丁亚磊回忆起自己与环保行业的初遇,眼中满是热忱。2010年,他考入浙江工业大学就读化学工程专业,2019年,博士毕业的他一头扎进深圳一家大型企业,投身水处理研发的一线战场。
在深圳的日子里,丁亚磊深入工业废水治理现场,目睹了废水排放带来的危害,也深刻意识到:单纯的污染治理只是权宜之计,实现水的资源化利用才是未来环保的核心方向。带着这份思考,2020年,他回到杭州,在浙江大学环境学院继续深挖水处理技术。在杭州,他通过导师的牵线搭桥,与浙商资源和本地企业展开技术转化合作。然而,高昂的研发成本和严苛的环保管控,让他明白产业化需要更适宜的土壤。
2022年,连云港一个垃圾发电厂的水处理项目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连云港既有产业集群的雄厚基础,又具备成本优势,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港城的吸引力。”经过半年的项目合作,丁亚磊毅然决然地将创业根据地落户连云港,开启了新的征程。
■扎根港城 产业需求邂逅政策红利
丁亚磊选择连云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务实之举。“这里的场地和人工成本,相较于杭州,更适合建设研发中心。而且,本地石化、医药产业集群对水处理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在经济账背后,是他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
我市的人才政策,成为企业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50%的研发场地租金减免,让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新型研发机构资质认定,为企业提供了官方认可的“金字招牌”;产学研合作绿色通道,让技术与产业的对接更加顺畅。“连云港对研发的包容度很高,让我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开展技术攻关。”丁亚磊感慨。
在人才引育方面,利用我市的引才政策,企业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引入技术骨干,港城还为人才提供生活补贴、购房优惠等贴心政策。政府与企业共建的“产学研”孵化基地,通过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逐步打造出一支本土化的专业团队。与浙江大学共建的臭氧界面催化技术,在政策的助力下,成功从论文走向工程应用,成为处理高盐废水的“秘密武器”。
如今,这家从黄海之滨起步的企业,已在全国27个省份留下足迹,业务更是拓展至18个国家,建成了20000平方米的智造中心。丁亚磊的“连云港方案”有力地证明,只要技术创新与务实选址相结合,“小城市”也能成就“大事业”。
■技术突围 让废水变身“城市宝藏”
2023年,江苏中连碧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高光时刻。为某新能源电池企业设计的“负极材料废水全资源化系统”,不仅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更将回收的无机盐纯度提升至99.99%,直接反哺生产线,降低了30%的原材料成本。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其研发的电子级超纯水设备成功通过头部芯片企业验证,攻克了“一粒盐毁掉整片晶圆”的行业难题。目前,该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20余项(含发明专利5项),筑起了坚固的技术壁垒。
展望未来,丁亚磊提出了“无废工厂”的宏伟愿景——让制造业废水中的无机盐、金属、有机物、水资源全部转化为生产资料,真正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瞄准“双碳”战略,不断拓展技术边界。如今,该公司的技术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医药、煤化工、矿产开采、海洋资源开发等多个场景,服务覆盖全国多地并进军海外市场。每一滴水的“重生”,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丁亚磊的“水之梦”正乘风破浪,驶向绿色制造的广阔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