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务求连战连胜、加快新的跃升为主题,积极应对经济和财政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为推动我市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6.1%,比上年增收38.7亿元,增长27.4%。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划中央四税、政府性基金收入、缴库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82亿元,财政总收入46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9.3%,比上年增收109.8亿元,增长31.2%。全市预计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64亿元,比上年增支61亿元,增长30%。
全市一般预算总来源预计为33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上年结转、上级税收返还收入、转移支付补助、省财政转贷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等159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总支出预计为30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64亿元,上解上级支出等37亿元。收支相抵,预计未完事项应结转下年支出及年终结余38亿元。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1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26.17亿元,由于预算执行中个别税种的税收征管权属发生变化,经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收入预算调整数为25.44亿元。2011年市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6.52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4.3%,同口径增长18.8%。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1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为25.48亿元,经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支出预算调整数为60.21亿元。2011年市级预计完成一般预算支出54.33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0.2%,比上年同口径增支8.62亿元,增长18.8%。
市级一般预算总来源预计为105.6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6.52亿元,中央和省税收返还及补助收入30.46亿元,省转贷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0.85亿元,下级上解收入42.42亿元,上年结余收入5.4亿元。市级一般预算总支出预计为99.7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4.33亿元,上解上级和对下补助支出等45.44亿元。收支相抵,预计年终结转5.88亿元。
2、市开发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1年市开发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26.01亿元,由于预算执行中个别税种的税收征管权属发生变化,经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收入预算调整数为26.74亿元。2011年市开发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8.01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4.7%,同口径增长25.5%。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1年市开发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为18.22亿元,经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支出预算调整数为29.9亿元。2011年市开发区预计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7.02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0.4%,比上年同口径增支15.2亿元,增长128.5%。
由于2011年省级补助支出还在陆续下达,市财政与省财政、区财政的结算工作尚未结束,现在报告的预算收支预计执行情况与决算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届时我们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1、狠抓收入征管,实现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是完善收入目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对税收征管部门的经费保障机制,细化对县区财政收入的考核奖励办法,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加强财税收入工作的指导、督查,实行市区联动的收入目标考核及征管经费补助机制。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46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连续第七年获省政府财政收入新增贡献奖。二是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充分调动涉税部门、街道、社区积极性,抓好重点税源监控,加强零散税收征管,加大发票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构建应收尽收的征管体系。全市完成地方税收124亿元,增长27.5%。三是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全面落实国务院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政策要求,强化重点措施落实,加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收缴力度,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督查。全市入库各类非税收入233亿元,增长33.7%,有力地拉动了财政收入增长。
2、注重和谐发展,扎实推动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市发放惠农直补资金3.7亿元,惠及农户83万户,受益农民达300多万人。及时发放补贴 7000万元,切实推进家电下乡等政策落实。筹集资金1.5亿元,重点支持我市高效特色产业及市区现代农业项目发展。筹措县乡河道疏浚及村庄河塘整治资金739万元,争取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949万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筹集资金1.06亿元,用于临洪东站改造、大浦河调尾工程、新沭河治理、蔷薇河治理等重点水利设施建设。二是推动教育优先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按照每生每年小学450元、初中650元的基准定额标准安排公用经费;免除全市13.6万名农村家庭寄宿生住宿费;安排补助1887万元,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拨付免收学费补助513万元,免除233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完善政府为主导的扶困助学机制。市财政安排资金7100万元,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是支持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市财政筹集资金460万元,扶持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拨付资金7000万元,保障市革命纪念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安排医改资金11564万元,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提供财力保障;安排补助资金2800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安排经费2049万元,支持计生事业发展。四是增强社会基本保障能力。市区拨付城乡低保资金1335万元,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惠及城乡低保对象1.85万人;争取省级补助9809万元,缓解我市企业养老保险费支出压力;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947万元,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3312万元,促进创业就业;安排菜篮子资金1000万元,支持平价商店建设及市区农贸市场建设;筹集资金1.55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五是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功能。为支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筹集经费6376万元提高新海城区一线环卫工人的工资标准;落实资金2515万元用于购置环卫硬件设施,保障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拨付资金578万元加快市区旱厕改造步伐;安排补贴资金800万元,支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拨付航班航线补贴、空港开发及机场建设资金5000万元,支持民航事业快速发展。争取资金5800万元,用于徐圩新区送水工程建设。
3、服务沿海开发,全力促进港城经济转型升级。一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创新型试点城市四大国家战略,加强对沿海开发、产业转移、区域合作等相关政策的研究,积极主动地向中央、省财政汇报和对接,全力争取政策资金落实。2011年全市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超过70亿元。二是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市财政安排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专项资金7550万元,争取各类产业振兴及技改专项资金8000万元,争取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资金4050万元,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市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力推动了创新型经济发展。拨付资金819万元,对以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四新产业为主体的21户骨干税源企业进行奖励。争取和安排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促进金融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大发展载体建设投入。及时落实省补资金7.1亿元,促进30万吨级航道完成一期围堤工程;争取旗台防波堤建设贷款贴息4423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6500万元,支持港航集疏运体系建设。拨付资金19.1亿元,增强徐圩新区、科教园区、临港产业区、板桥工业园、新浦开发区、海州开发区等园区的承载能力;争取资金7500万元,推动共建园区提档升级。四是拓展城市发展融资渠道。为缓解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着手将46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注入市级四大投融资平台,增强其融资实力。利用自身资源,协调国家开发银行、日本伊藤忠(中国)株式会社等金融机构和世界五百强企业与我市建立密切联系,促进双方共同开展文化旅游产业、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合作。通过给予科教园区融资增信、支持金海投资等国有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提高对担保机构风险补助等一系列做法,加速发展资金集聚。
4、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将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延续至2012年,保持十二五初期财政的稳定运行。大力推进科教园区和风景区整合发展的财政划转工作,拟订市对科教园区的财政管理体制方案。对新浦滨河新城和海州开发区实行土地封闭运作,支持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提前编制完成2012年部门预算,认真开展预算信息公开前期准备工作。深化国库集中支付体系建设,完成市级第二批部门预算单位基本户撤销和部门账户清理。全省首创政府采购预算指标扎口管理,提高了政府采购效率。继续实施部门预算绩效评价试点,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债务信息系统,设立市级偿债准备金,防范地方财政风险。三是健全财政监督工作机制。开展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小金库治理复查工作,复查面达100%。对脱贫攻坚、城乡低保等关键领域的重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先评审、后支付,推进财政监督长效机制建设。
总体看来,2011年全市财政在较为困难的形势下,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国家减税减费政策使得财政收入增收压力加大,税收征管措施和力度需要进一步强化,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财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调优。同时,推进沿海开发资金投入需求巨大,各部门要求增加供给的呼声很高,再加上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全面推开,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二、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草案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沿海开发三年突破的关键之年。根据对全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中央、省对财政工作的要求,2012年全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握好稳中求进、能快则快的工作总基调,以推进沿海开发,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以做强港口、做大产业、力保民生、统筹城乡为重点,努力抓好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沿海开发和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着力支持三农、教育、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为555亿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93亿元,增长20%。
2012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216亿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36亿元,增长20%。根据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12年全市当年可用财力预计为138亿元,比上年预算财力增长 25.5%,加上预计的上年结转、上级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等其他一般预算来源181亿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19亿元,同口径增长21%。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收支平衡。
(二)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2012年市本级预算由市级预算和市开发区预算组成,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55.1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安排为87.42亿元,现分别向市人代会汇报。
1、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市级收入预算安排情况。2012年,由于市级税源企业多年来没有增加且核电已进入稳产期、新海电厂新上项目抵扣增值税、国家停征和减征部分收费等因素的影响,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21.7亿元。2012年市级一般预算总来源预计为107.5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中央和省税收返还及补助收入31亿元,下级上解收入49亿元,上年结余结转5.88亿元。
市级支出预算安排情况。上述市级一般预算总来源107.58亿元,减去上年结转5.88亿元、上解省支出15.7亿元、按上级财政规定必须专款专用的专项指标、对下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补助54.2亿元,市级当年可用财力为31.8亿元,全部安排一般预算支出,比上年预算数同口径增长25%。
根据上述一般预算总来源,减去上解上级和对下补助支出43.9亿元,2012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63.68亿元,其中,当年预算安排31.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安排26亿元,上年结转收入安排5.88亿元。
2、市开发区财政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2012年,市开发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3.6亿元。根据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12年市开发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3.48亿元。
由于2012年增收压力很大,且增支因素较多,为了确保当年财政预算收支平衡,还有一些支出项目受财力限制没能安排。同时,在预算执行中还会出现减收增支因素。因此,全市上下要大力发展财源经济,积极深化财税改革,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
三、乘势而上,重点突破,全面完成2012年预算任务
各级财税部门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完成2012年各项财税工作任务,全力服务经济社会良好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强化增收节支,提升财政服务发展的保障能力。一是健全财政增收激励机制。面对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和近期收入增速放缓的形势,强化县区和征管部门的收入目标责任,完善国地税收入专项考核办法,将征管经费和考核奖励与税收收入增幅在苏北排名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市区联动的征管经费补助机制。二是加强税收收入综合治理。联合税务部门,以强化税源控管为核心,密切与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推动税务部门更加有效地摸清税基、控管税源,进一步加强征管,堵塞漏洞,应收尽收。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协调税务部门加大税收分解入库的公开、透明程度。三是确保财政平稳健康运行。加大税源培植力度,增强财税增收的支撑能力。有效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让广大人民群众公正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认真做好财力测算,努力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二)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支持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坚持70%以上的公共财力投入民生领域。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3523万元,引导农业高效规模发展;安排农业保险巨灾风险资金550万元,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强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安排补助610万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及乡镇公交发展。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4亿元,比上年增长31.4%,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安排义务教育等学校公用经费补助4900万元、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2383万元,新增安排师专与徐师大联合办学经费2000万元、学前教育专项经费500万元,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新增安排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000万元,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安排资金1.1亿元,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安排资金1200万元,用于独生子女奖励;安排公安、武警、民兵等军警专项补助9066万元,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国防建设。四是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社会保险补贴等社会保障支出2.2亿元,提升社会基本保障水平;安排资金1810万元,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安排资金2000万元,大力支持菜篮子工程及农贸市场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切实改善群众生活。五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安排资金3642万元,优先支持快速公交系统发展;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蔷薇河整治等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安排市区环卫补助及调资经费4551万元、绿化和市政养护经费1400万元、四城同创专项资金1000万元、城市亮化经费1700万元、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奖补资金2430万元、刘湾垃圾填埋场及垃圾焚烧厂补助2694万元,强化市政保障能力,打造城市绿色空间,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三)服务发展要务,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一是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安排科技创新与工业升级专项资金1.1亿元,比上年增加3370万元,其中,工业发展专项资金69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70万元,全面提升工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延伸。安排园区建设补助4000万元,推动工业集中集聚发展。二是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安排各类人才发展专项资金7553万元,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安排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建设补助1000万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三是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筹集民航补贴资金3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000万元、金融奖励补偿引导资金300万元、港口建设配套资金1000万元、区域商务中心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
(四)加强财政管理,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优化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市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发挥财政体制的分类引导作用,支持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发展。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加大对市区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优化部门预算软件功能,提高预算编审效率和质量。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预算执行管理和监控机制。健全政府采购预算指标扎口管理机制,拓展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三是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建立债务管理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加强财政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将部门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评审、检查作为重点,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