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k12498411/2010-00486 | ||
发布机构 |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 发文日期 | 2010-05-04 |
标 题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开放型经济发展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 ||
文 号 | 连政办发〔2010〕65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开放型经济发展三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 ||
时 效 | 根据《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废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连政发〔2018〕11号),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 文件下载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开放型经济发展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开放型经济发展三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五月四日
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开放型经济
发展三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省、市制定的相关配套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2010—2012年)。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9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8.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增速和出口额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 9位;连云港口岸进出口总值(不包括从连云港口岸过境、转关和区域通关货物)13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39亿美元,增长11.2%,增幅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10位,引进内联资金374亿元,增长13.5%。160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到资158亿元,全年新增重大项目104个。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业务总收入1236亿元,增长26.1%,固定资产投资366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2.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3.3亿美元。对外劳务和工程承包营业额6202万美元,新派劳务人员3960 人,东海县被认定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国际服务贸易总额4.06亿美元。全市共有2个国家级开发园区、8个省级开发区、2个重点工业园区、1个省级科技兴贸出口基地、5个南北挂钩产业园区、4个特色产业园和1个农业示范区。
开放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外贸易整体规模小,缺乏龙头带动企业,对外市场拓展能力不强。二是产业集聚化程度较低,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三是服务业利用外资、国际服务外包、高新技术合作发展速度较慢。四是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步伐不快。五是国际资源挖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度。
二、今后三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按照全市总体战略要求,坚持跨越发展,开拓创新,全面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外来资本质量,促进内外资同步快速增长;加快开发区提档升级,实现产业集聚;积极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培育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开放型经济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初见成效,沟通东中亚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基本建成。
开放型经济发展总量迅速扩大。三年吸引外来投资1500亿元,其中外资40亿美元,外来投资形成集聚,主导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实现提升。2012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80亿美元,年均增长26%,其中出口40亿美元,年均增长27%;国际服务贸易额10亿美元,年均增长30%。开发园区成为全市发展的高地,利用内外资占全市比例80%,新批南北共建园区4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和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各2个,实现工业产值过5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过300亿元的3个、过500亿元的2个、过1000亿元的1个。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特殊功能园区发展明显突破,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投入运营,基本形成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功能,争取设立保税港区,开展自由贸易园区争取工作。打造区域性国际会议(论坛)品牌;争取来连投资的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达到16家以上,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000家;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30%以上,地方产品出口比例提升10个百分点。外来投资占全市城镇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经济外向度34%,其中出口依存度16%;外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的40%。
三、工作重点
(一)努力打造开放平台
打造开放功能区。完善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出口加工区、进出口保税仓库等特殊监管区体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保税物流业务不断增长,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推进区港联动,创造条件争取设立保税港区。依托徐圩新区和大陆桥经济带争取设立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提升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服务支撑功能,推进商务、产业、技术合作;推进保税功能区域优先配套,建设物流管理和服务设施,建设电子信息平台,优化业务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引管理经验先进、网络完善、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口岸、区位、腹地等优势,努力培育木材、粮食、矿产品进口加工基地。积极推进两翼港口对外开放,实现空港开放。
发展产业承载区。进一步完善临港产业区开发体系,争取各临港产业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同时做好省级开发区规划调整与城区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编制省级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完整的产业规划体系。推进园区产业集聚,招引重点产业项目和产业链节点项目,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链。建立健全各级开发区投融资平台,支持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开发区建设各类生产性服务平台,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基本建立,推进服务性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招商,增强对资本和技术的吸纳能力。抓住省扩大南北园区挂钩合作范围的机遇,加快推进赣榆、连云、海州南北共建园区结对申报工作,落实扶持政策,理顺合作机制,推进实质性的产业转移和合作,重抓重大项目和产业转移。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苏北台资集聚区的契机,积极推进对台合作,争取台湾工业园项目落户连云港。加快特色园区发展,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发展,形成各类开发区优势产业。加强国际服务外包园区建设,建成市开发区服务外包大厦,推进716研究所服务外包集中区和县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招商工作,培育企业集群。做大做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按“一主导、四新型、两促进”的产业方向,积极吸纳外来资源,大力发展新型临港产业,临港产业区形成集聚;推进 “五园五中心”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功能创新,构筑发展新优势,启动深圳新型产业园招商与建设工作。加快徐圩新区开发步伐,依托产业规划,着力引进“两基型”(基地型、基础型)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徐圩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出台加快发展政策,推进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做优环境,发展港航、技术、产权、金融、人才、进出口、会展市场,加快建设口岸信息平台,形成面向东中亚,辐射苏北及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服务中心、贸易中心和技术、人才、金融、总部集聚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力争至2012年,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核心区,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实现服务业集聚。争取国家支持,打造国家级商务平台。
争取自由贸易园区。依托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结合保税港争取工作,针对业务发展需求,组织商务、港口(口岸)、海关、国检、国税等部门联合开展自由贸易园区相关政策的研究、设计和争取工作。进一步扩大日本、韩国交流领域,努力开拓日本、韩国经济合作空间,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现代物流链,奠定自由贸易园区发展基础,为争取自由贸易园区政策创造条件。
(二)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
提升对外影响力。搭建日韩企业与陆桥沿线企业合作平台,促进日韩企业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企业在经济、贸易、技术等方面的合作,2010年举办“新丝绸之路企业合作论坛”,积极创办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品牌论坛。做好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接工作,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地区。依托沿海通道,发挥承载优势,推进对以上海和青岛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积极争取在徐圩新区建设新亚欧大陆桥合作论坛永久会馆、大陆桥沿线地区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定期举办区域合作洽谈、商贸展览活动。
推进陆桥沿线对外开放。依托国务院大陆桥协调机制,不断推进大陆桥经贸合作交流,积极开展与东北亚经贸合作,大力推进与中亚的投资和贸易合作,形成连接大陆桥两端国际合作平台。利用港口、陆桥的交易和运输功能,开拓陆桥运输市场,大力开展过境运输。建设区域性进出口商品市场,发展进出口商品会展业务,力争举办日韩进口商品交易会,促进东中亚国际贸易发展。整合大陆桥沿线地区招商引资资源,立足产业合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物流、资源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项目合作。
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建立覆盖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贸网络,拓展友城交往空间,深化重点侨商团体关系,积极拓展与欧美、东盟、中东的合作,形成国际经济交往机制。广泛开展“请进来”活动,扩大经贸交流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增加外国人来连数量。积极推进文化、体育、教育、民间等交流,促进国际经贸发展。发挥滨海城市优势,吸纳国际服务业,积极推进国际旅游,打造国际性海滨城市形象。
(三)强力招引外来投资
全力推进产业招商。积极招引国内外大企业,推进钢铁、石化、造船、现代物流等临港产业招商,建设临港重化工业基地。省级以上开发区重点依托优势产业和资源优势,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快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根据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链节点招商计划,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载体自主招商力度,提高开发园区、企业载体产业招商水平。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全力招引世界500强、行业领军型跨国公司、央企及民营企业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项目落户,着力推进总投资5亿元或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重大在建、在谈项目转化率达到30%以上,每年推出上规模重大招商项目60-100个。
强化资本和技术的融合。依托市科教创业园区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加强与大陆桥沿线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国际技术合作,建立国内外技术交流机制,推进产业项目合作,推动技术招商,丰富招商引资内涵。建立国际技术合作网络,争取与日本、韩国、欧洲3家以上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大生态、环保、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等先进技术的引进与运用,招引开发相关项目,实现若干技术、产品和产业的突破。
抓好外来投资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业支持体系,做好外企发展工作。积极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力争外资企业每年增资占合同外资比重达到30%以上。建立以100家规模外商投资企业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益海粮油、罗盖特等重点外资企业发展服务工作,依托重点企业发展优势行业,做好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进出口环境建设和增资项目服务,研究出台外商投资企业激励措施,促进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率不断提升,推进以商引商。建立外来投资企业商会工作联系制度,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工作,充分发挥商会组织招商作用。
(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积极培育发展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推进落实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和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发展指导意见,制定基地发展政策,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健全基地组织体系,重点抓好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船舶及其配套产业、高新电子产品、重要工业装备和新能源等五个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及硅材料、新医药两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培育建设。2012年全市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出口产业集群,认定2-3个省级出口基地、10个市级出口基地,基地出口额占全市的15%,基地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0%。
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产品示范基地。统筹规划和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重点培育赣榆水产品等具有一定出口规模的基地,建成区域性农产品出口基地。推进农产品出口示范园区建设,尽快形成规划、种养殖、加工技术、质量管理、国际市场开拓、公共平台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功能。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积极开发深加工技术。与中西部地区重要农产品产地开展合作,联合开发出口基地,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农产品基地企业建设,扩大基地企业培育,带动当地农产品出口。2012年全市农产品出口5.5亿美元,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达到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2个;农产品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10家以上,争取10家企业成为省农产品出口基地企业。
积极扩大出口规模。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重点推进能源装备、医药、电子信息材料、船舶出口形成规模,提高服装、化工、木制品、矿产品、水产品、蔬菜等出口竞争力,形成能源装备、医药、船舶、汽车配件、精细化工等年出口超亿美元产品5个。壮大主体,积极培育规模出口企业,抓好30家规模出口企业,发展年进出口超亿美元企业10家,规模企业出口占全市比重达到50%。打造国际贸易环境优势,积极吸引中西部地区企业来连开展贸易,形成国际贸易集聚地,培植区域性国际贸易市场。加快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商标注册,争取新增境外注册商标30个。鼓励自主品牌产品扩大出口,推进出口商品品牌化。积极发展依托港口、联通陆桥的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各类贸易,增强辐射能力。
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工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深度开拓美、日、欧、韩等主要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中东、东盟、非洲、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重点突破美国机电产品、医药、纺织服装、化工产品市场,积极扩大日本的机电产品、农产品市场,增加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主导市场的份额。扩大工程机械、纺织机械、服装、木制品新兴出口市场,力争新兴出口市场贸易额年均增长15%。
实现技术贸易突破。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鼓励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推动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转型升级。做好技术和软件出口工作,重点推动医药研发外包和软件出口工作,力争有所突破。
(五)加强国际合作
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充分利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政策空间,进一步研究国际融资政策和条件,积极争取优惠贷款。结合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发推进国际金融合作,优化项目包装,扩大国际融资。积极吸纳国际产业资本和基金,投资新型产业,发展风险投资项目。积极招引国际产业资本,利用非上市产权交易市场,推进股权投资和企业兼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融资,积极招引国际金融机构在连设立分支机构。
提升对外经济合作水平。发挥我市产业比较优势,加快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和交通物流等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鼓励企业境外并购,构筑国际化经营平台。全力推动外派劳务企业转型升级,每年帮助1-2家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积极稳妥拓展海外业务,提高项目签约质量和现场管理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优化投资环境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商务环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加强开放型经济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商务、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外管等部门的协同机制,完善重点客商直通卡制度。改善外商生活环境,提高外商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外资项目、自营进出口权等审批备案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二)加强政策扶持
继续加大力度实施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鼓励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外贸易、开发园区、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政策的支持,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形成良好政策环境,帮助企业用足用活政策。
(三)建设服务平台
加快开放型经济融资信用、孵化创业基地、产业技术、培训等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公共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商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便出口企业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和国内外市场信息动态,提升应对政策环境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水平。
(四)做好金融服务
推进银贸合作,建立贸易企业贷款支持机制,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外贸和出口企业的贷款规模。加大支持重点出口产品技术改造项目贷款,支持重点出口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出口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加强金融机构招商引资参与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金融支持。推进开发区建立金融服务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五)培养人力资源
紧紧围绕沿海开发和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国际人才合作关系,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吸引国际技术专家来连工作。开展企业国际化经营培训,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实施开放型经济人才三年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提升业务水平。建立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加大服务外包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出国劳务培训工作,建立政策支持,提升对外劳务质量。
(六)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加快建立科学的开放型经济考核和评价体系,突出效果性评价,充分发挥综合评价体系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完善招商引资考核,突出重大项目、产业结构和产出效益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