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连云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6:35:17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连云港市连云区统计局

〇〇九年三月

2008年,连云区上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连云”的奋斗目标,抢抓全市战略定位提升、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攻坚克难,拼搏奋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一、综 合

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41.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6.88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9.57亿元,增长17.1%。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1.8:39.2:49.0调整为11.5:41.0:47.5。全区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0元关口,达到30139元,较上年增长26.0%。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投融资平台迅速发展壮大,在东方资产公司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江苏省海州湾发展集团,全年融资19.7亿元。土地资源利用效果明显,市场规范化运作通过省级验收。深入推进园区各项改革,出台加快开发区发展扶持政策,实行开发区封闭运作,公开选拔招商局长,实行招商人员竞争上岗。成立区重大项目办公室,加强重大项目储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协税护税力度,成立政府工程预决算中心、审计中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全面掀起文明城市创建热潮,通过开展“迎奥运、树新风”、文明市民评选等系列活动,城市文明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向地震灾区捐款320多万元、捐赠新衣被2000多件,全区共接纳30多名灾区学生入学就读,全面完成对口援建任务。深化平安连云建设,投入200多万元,安装路面监控系统、设立社会治安执勤岗亭,建立专职治安巡防大队,深入开展各项整治活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连续四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区”称号。完善调解网络和大信访机制,建立健全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调处网络,落实区领导大接访和信访包案制度,妥善处置各类群访事件。广泛开展“五五普法宣传,建成7个乡街法律援助站,开设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顺利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实施“质量兴区”战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质量兴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8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79亿元,较上年增长5.8%,其中渔业产值6.65亿元,增长5.0%;农林牧产值1.10亿元,增长9.9%。全区水产品产量5.4万吨,增长9.7%。年末,全区实有耕地面积7.82千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9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5千公顷;棉花播种面积0.07千公顷;油料、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0.07千公顷。粮食总产量0.74万吨。

农业经济持续调优。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新增贝类养殖1万亩。成立区紫菜行业协会,推广紫菜冷藏网养殖5000亩。发展淡水养殖,引进黄河鲤等新品种,建成万亩淡水养殖基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全区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家,年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顺福食品成为全省最大的蔬菜出口企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加速。全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8.3%。实现全部工业产值52.59亿元,较上年增长17.3%。其中规模工业现价产值32.47亿元,增长62.2%。在规模工业中,股份合作企业工业产值为0.86亿元,较上年下降2.9%;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为21.68亿元,较上年增长10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产值为9.25亿元,增长1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产值6.83亿元,增长28.6%;私营企业工业产值13.42亿元,增长78.0%。

[FX:PAGE]  

工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29亿元,较上年增长66.0%;利税总额4.00亿元,增长176.2%;利润总额3.37亿元,增长212.2%;全区58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了赢利。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8.9%,较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用电量达5813万千瓦时,较上年增长60.5%。

   建筑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区18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16.64亿元(不含国外施工产值),竣工产值6.71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99.7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9.5%,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达37.55万平方米;期末从业人员达8365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2.92亿元,较上年增长38.5%。二产和三产投资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6.00亿元,较上年增长48.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07亿元,;增长35.0%,占全区总投资的68.2%。

房地产开发呈现徘徊。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3.94亿元,较上年下降12.7%;施工房屋面积221.08万平方米,较上年降低3.6%;其中住宅面积171.03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3.0%;竣工房屋面积完成8.88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68.4%。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87亿元,较上年增长7.8%。

五、城市建设

新区形象初步展现。加快海滨新城建设,完成海域匡围1700亩,并形成陆域面积1000亩,建成西墅路、共港路、北固山大道、平山北路、行政路,水电、燃气等配套工程同步实施,东方国际商务中心主体工程提前封顶,商务中心广场绿化工程全面启动,胜利湖景观改造顺利实施,西墅花园竣工8.6万平方米,海滨花园16万平方米安置房已具备交付条件。有序推进中央商务区开发,完成胡沟、棠梨水库绿化面积3.6万平方米,建设山海景观轴,推进东城海岸、上城国际等项目建设。

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完善城区路网,建成院前北路、银山路等7条道路,改造中山西路。完成共港路、中华西路、栖霞路等9条道路绿化,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抓好城区沿街美化亮化工作,刷新沿街建筑 2.7万平方米。加快提升防洪能力,整治北排淡河、西墅排洪河、宿城溢洪道清理石门涧、牛黄涧等49条涧沟,开工建设板桥地区排洪工程,累计投入1632万元。

城市管理力度加大。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推进联动共创,集中开展环境治理,完成城区13条主次干道整治,新建人行道6000平方米,新上隔离栏、信号灯、指示牌等交通设施,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近千万元,改建公厕6座,完成栖霞路垃圾转运站配套工程,建成宿城垃圾中转站。加强城管行政综合执法,占道经营、噪音油烟、渣土抛洒等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所改善。

六、国内贸易与旅游 

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区拥有消费品市场14个,其中亿元市场数达到1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5.03亿元。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3.9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8.2%。全区现有个体工商户达6721户,注册资金16212万元;其中本年新开业1163户,注册资金4459万元。全区私营企业达2114家(在地口径),其中本年新增582家,较上年净增268家。

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完成宿城景区规划编制,改造连岛大沙湾游乐园、西大堤东入口广场,修建镇海寺道路,购置大型豪华游轮;组织人员赴南京、郑州等地参加大型旅游促销会,举办旅游系列节庆活动,海滨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全年接待游客3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加快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体系,配合建设金港湾综合物流园,扶持培育仓储、货代等物流企业600多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开工建设高公岛好旺角海产品交易市场,新增社区商业服务网点18个。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1亿元,增长23.1%。 

七、对外经济

[FX:PAGE]  

利用外资取得成效。全区招商引资强势推进,在各乡街道、开发区成立招商局,建立专业招商队伍,集中开展招商活动,来区考察投资客商大幅增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644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1.0%。出口创汇3.35亿美元;新批三资企业7家。新增内联项目260个,较上年同口径增长4.8%;引进内联资金36.14亿元,较上年同口径增长36.4%。

园区建设力度加大。加快推进板桥工业园开发,完成抛填4000亩,云门路、纵三路、226省道云山段建成通车,完成一期水电、通讯、雨污水管网工程,二期纵一路、纵二路、纵四路、产业大道以及烧香河大桥、污水处理厂等正在加快建设,25平方公里园区框架初步形成;继续推进云山中小企业园建设,建成经十五路、滨河路,园区形象得到提升。工业项目推进成效显著,中港印煤加工、金山船舶制造、阳云丰服装等10个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竣工投产,连杭产业园、中彩多晶硅等10个过亿元项目正在快速推进。

八、财 政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14.44亿元,较上年增长43.6%。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44亿元,增长45.9%;地方财政收入12.00亿元,增长43.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3亿元,增长20.0%。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达5.06亿元,增长22.8%;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收入2.70亿元,增长15.4%。

财政支出得到保障。全年财政支出10.80亿元,较上年增长65.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13亿元,增长44.8%;基金支出6.67亿元,增长81.2%。在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22万元,增长14.8%;教育支出9667万元,增长26.5%;科学技术支出521万元,增长86.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39万元;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支出分别为900万元和180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947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466万元;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5810万元,增长173.3%;其他支出4957万元,增长210.0%。

九、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得到加强。全年完成科技发展计划 31项,其中新产品6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5项,引进新技术4项,促成11家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科技投入总量达250万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42所,其中普通中学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5所、幼儿园20所。在校学生数20364人(含幼儿园),其中中小学生数15154人。小学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均为98%。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31.4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43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0.95万平方米,计算机2595台,图书藏量48.15万册,电子图书藏量91523片。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区实有教师1474人,其中大学专科学历以上教师1253人,占全部教师的比重为85.0%;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达1057人。加大教育投入,建成平山学校,推进大港职教中心异地重建,维修扩建校舍3万平方米,完成教育基建投入1.1亿元。中考各科成绩蝉联全市首位,荣获省幼儿教育先进区、素质教育先进区优秀称号。

成人教育成果突出。全区拥有各类职工学校6所、社区教育中心校7所,民办教育6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稳步发展,今年参加报名考试人数1579人,其中接纳新生报名682人。到年底,全区累计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的人数已达1092人。

加快文体设施建设。建成乡街文化站4个、村文化室11个、农家书屋9个。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系列活动20余场,成功承办省垂钓大赛、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我区被评为省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区。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海棠、滨海、连云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强化卫生监督管理职能,实施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加强传染病监控。扎实开展五小行业、饮食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爱国卫生工作稳步推进。东方医院新病房楼开工建设。全区拥有乡级以上卫生机构12个(不含省、市直属机构),其中卫生监督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1个,防保所1个,乡(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所)8个,卫生技术人员102人;乡(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所)全年诊疗21.7万人次。 

[FX:PAGE]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区域人口规模继续扩大。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开发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的加快,全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末,全区(含市开发区)户籍人口202542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1556人,增长0.8%。其中城镇人口169645人,乡村人口30171人,城镇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达84.9%。不含市开发区,全区户籍人口136976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808人,增长0.6%;其中城镇人口124898人,乡村人口12078人,城镇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91.2%。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全年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补助资金70万元,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1%,较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女性晚婚率66.4%,较上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节育率达90.8%;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10.87‰,较上年上升0.13个千分点;死亡率4.01‰,下降5.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6‰,上升5.2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545元,较上年增长17.6%;城市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5485元,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8800元,增长10.6%。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7163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184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3103名,劳动力转移2232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169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882人,创业培训290人,全年共核发职业资格证书773本,失业保险基金征缴额420万元,全年新增养老保险职工1423人。到年底,全区累计参加养老保险职工达16971人,全年新增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762人;累计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累计达1503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7%。全区收养性福利机构拥有床位32张,年末在院人数9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10人,较上年增加28人,全年农村低保金共计发放30.9万元,较上年增加了11.8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347人,较上年减少166人,月保障标准为230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