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非遗|弹弓神奇的山海情怀
孔子的“六艺”中便有“射”术一科。弹弓就是一种“射”的工具。弹弓的原理与弓箭相同,作为兵器,弓的模样也是差不多,都是利用弹射力来进行发射。只是弹弓用的是弹丸,而弓箭用的是箭,小孩的玩具则截一个小树杈就可以。陪同孔子来登山望海的子路就是善“射”的好手。而弹弓的历史,比孔子的传说还要久远。据《吴越春秋》卷九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弹歌》是中国音乐史上有记录最早的民歌。这是原始人类从蒙昧时代过渡到野蛮时代的创作。二字短句,简单的节奏,写出了砍伐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射中鸟兽的狩猎过程。古海州虽紧靠齐鲁,却确实曾经是吴越之地。
弹弓的威力相对于弓箭来说要差很多,但由于弹弓携带方便,且近距离的杀伤力也不弱,因此在民间流传较广。在许多武侠小说中,弹弓被侠客们作为“秘密武器”使用,弹弓也被古代江湖人士誉为是“暗器之王”。然而,练习弹弓十分不易,大部分人都难以保证精准度,故此才有“百弩千箭一万弹”的说法。
古往今来使用弹弓作为武器的人有很多,小时候听苏州评弹,《大红袍海瑞》中有一名段,叫《神弹子》。讲述明代清官邹应龙之子邹彬,客居好友“神弹子”韩林家。邹彬才貌双全,令韩妻动了邪念,韩林不辨真伪,将邹逐出。后韩林被发配边关,半途抱打不平,怒打强抢民女边关参将何良之子,大闹公堂。堂上元帅命韩献武,韩始知元帅乃威震武林之金弹子,故以三粒弹子显示绝技,大为元帅赞赏,也赢得众将信服。杀何良,平贼寇,大快人心。中国传说中的禄神送子张仙,也擅用弹弓。下图曾作为特种邮票发行。但历史上公认的弹弓祖师爷却是二郎神。
连云港市南边的传说连着海。如今灌南,也有重建的二郎神庙,就在灌河的入海口附近。灌河位于苏北沿海中北段、海州湾南缘,西到三岔河,东到灌云县燕尾港流入黄海,流经盐城、连云港两市,是苏北唯一在干流上设有建闸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灌南二郎神庙位于灌河、盐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李集河五条河流在此交汇的“五龙口”。此庙是新时期重建,不但建筑辉煌,还汇集了不少名家字画。这个灌河口,与灌江口仅一字之差,地理位置却相差1800公里。它是四川灌江口的谐音附会。
把灌江口的大神搬到灌河的入海口来驻守,其中也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创造。且看《西游记》中的描写:“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余合,不知胜负。那真君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似昆仑顶上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
孙悟空一次次变成了麻雀儿,大鹚老,鱼儿,飞禽,水蛇,花鸨……
“那大圣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欿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躘踵。两个嚷嚷闹闹,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
也许也是受云台山传说从苍梧飞来的启发。这一弹弓,又把四川的二郎庙,也搬到花果山跟前了。
对于民间传说,作地理上的计较是徒劳无益的。惟其众说纷纭,才有民间的特色。但民间传说也总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明清时代,由于黄河夺淮,淮北河道泥沙堆积,经常溢洪成灾。特别是海州地区,灌河、沭河流域,常常是因为上游突然放水,避之不及,以至“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灌河本是潮河,如果加上大潮,灾难之深重可想而知。不得不把二郎神请来,管住洪水,让它能安然入海。
这不是孤立的例子,在二郎传说中不断加入了类似的内容。甚至把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加入进来,说二郎就是被大禹收复的应龙,以尾画地,导河入海,始分九州。还有更远的,说他是伏羲的弟弟,伏羲是老大,他是老二,还与九天玄女有个私生子,衍变出劈山救母的故事。
对移山填海、治水英雄的崇敬。普天之下,都寄托着同样的愿望,惩恶扬善,救民于苦难,让老百姓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个二郎神,还是个劈山救母的大孝子,但在《宝莲灯》里,又摇身一变,成为法海那样的卫道士,在《西游记》里,因为充当玉皇大帝的打手镇压孙大圣,而不大招人喜欢。这种矛盾的演绎,在民间传说中也见多不怪。
二郎神是员武将,对武将的褒奖,不外是保境卫国,或者除暴安良。杨戬这个名字,有的解释就不认为是历史上的宦官,而是扬善之“扬”,这名字就有“扬善惩恶”的意思。
文人也有弹弓的绝招。故事就发生在宋代的海州。与三个大名鼎鼎的文人相关。这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故事。大文豪苏轼有首诗,叫《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中回忆了当年去密州路过海州,为感谢地方官的热情接待,家中胡琴婢在石棚山的石室里演奏琵琶的情景:“一声冰铁散岩谷,海为澜翻松为舞。”苏东坡《答蔡景繁诗帖》记载:“朐山临海石室,信如所谕。前某尝携家一游,时有胡琴婢,就室中作《濩索凉州》,凛然有冰车铁马之声。婢去久矣,因公复起一念,若果游此,必有新篇,当破戒奉和之。”诗的开头便异想天开地描述了,用弹弓开辟的山海奇观:
芙蓉仙人旧游处,
苍藤翠壁初无路。
戏将桃核裹黄泥,
石间散掷如风雨。
坐令空山出锦绣,
倚天照海花无数。
诗中的芙蓉仙人为石曼卿。传说石曼卿死后作了芙蓉城主。欧阳修《六一诗话》:“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仙也,所主芙蓉城(成都)。” 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云:“石曼卿通判海州,以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使人以泥裹桃核为弹,抛掷于山岭之上。一二岁间,花发满山,烂如锦绣。”儿童弹弓的这一妙用,不知是否真出于石曼卿的主意,还是欧阳修的耳闻或想象,都令人拍案叫绝。给苏东坡这样一渲染,更加“倚天照海”,锦绣无比。这不是神话,而是前辈重视山海生态的佳话。
石棚山在连云港市区西南,距古海州城约一公里,是古朐山的一个小山头,因山巅有巨石复压如棚而得名。此山以多怪石见奇,山脚绕以长涧,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从此山生态现状推断当时,戏将桃核散掷石间之事可能实有其事,但“如风雨”有些夸张,“坐令空山出锦绣”也许只是愿望。如今也是在山下觅地重了一片桃林。
联系当时的背景,石曼卿是因为在皇帝面前预言,西夏的李元昊迟早要叛乱,被皇帝贬到海州来当了个有虚名无实权的通判。只能闲着饮酒、读书、写诗。后来西夏果然事变,皇帝才想起他来,把他调回京城,但健康已严重损害,不几月就逝世了。这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被贬外任,就借着这件事大做文章,呼吁重视真正的人才。
苏东坡写这首诗,刚脱离“乌台诗案”的险境,绝处逢生,被放逐到黄州。曾经在海州做过地方官的好友蔡景繁写了一首长诗慰问他。所以,这首诗不是游山玩水的偶性,而是身处逆境中的有感而发。
苏轼是一个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个智者,一位勇者。苏轼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没有遭遇挫折,而是因为他能克服并超越这些挫折,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屡屡的挫折和打击,没有消磨他效力国家、旷世济世的政治热情,没有斫伤他敢为民请命的勇锐之气,他始终是那么旷达,智慧,以美好的理想引导自己的言行。他的人格魅力,永远吸引着当时和后世的人们,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此诗结尾感叹:
梦中旧事付一笑,
坐觉俯仰成今古。
愿君不用刻此诗,
东海桑田真旦暮。
山海有情,乃是人心的投射。东海桑田之“变”,是宇宙的发展规律。苏东坡用一个“适”字对待,“适”,是心灵的适意,是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人必须不断纠正人生命价值的迷失,才能获得豁达的生命体悟,完成苏轼性格中善于内省,对是非、荣辱、得失的超越。这是弹弓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