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老旧小区安全韧性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老旧小区是城市风险“洼地”,也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点单元,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这些小区一方面面临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及人口老龄化叠加风险,直接影响城市整体抗风险能力与治理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则逐渐暴露出基础设施差、物业管理缺位、居住群体复杂、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老旧小区安全韧性不足,表面是设施陈旧,深层是治理碎片化、资源分散、主体缺位。因此,老旧小区安全韧性提升既需要从硬件,主要是基础设施加固着眼,还需要从组织、技术与环境等方面韧性共同提升着手,打造治理共同体。
进行老旧小区安全韧性评估。通过建筑韧性,公共设施,消防通道等基础设施安全,网格化管理,应急体系、居民参与等组织韧性标准,智慧监测、数据治理等技术韧性指标对老旧小区自身安全韧性进行评估。通过安全韧性评估进行风险识别,洞察老旧小区潜在危机,找出老旧小区安全风险点:楼主体是否符合本地区抗震要求,水、电、气网设施是否老化,是否存在多线交织风险隐患,有没有违章搭建占绿地情况,消防通道是否被占等等。整合住建、应急、消防、气象等多类数据,构建“小区风险一张图”,将排查出的风险全部标注在这一张图上;同时出台隐患整改清单,明确责任主体与整改时限。
对老旧小区进行安全监测。排查出风险之后,则是对这些风险进行安全监测,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小区安全韧性。对公共基础设施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压、燃气、沉降等,即时感知风险并采取措施,减少相关事故发生率。杭州上城区进行智慧物联系统部署,安装烟感、燃气泄漏报警器,联动自动切断阀与物业平台,致使火灾事故率下降72%。深圳福田区通过部署地磁传感器监测消防通道占用,结合AI摄像头识别违规行为,致使违规率下降85%。通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打通多个部门各类数据;开发“一键报灾”“智能门锁风险识别”等场景应用,实现预警信息分秒到户到社区到街道。出台《社区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建立“数字鸿沟”补偿机制,对65岁以上老年群体提供免费智能手机培训。
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改造。城市老旧小区逐步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因地制宜确定改造内容清单、标准以及支持政策,既需要开展老旧小区房屋安全性鉴定,对建筑结构进行改造,还需要对老旧小区范围内的公共设施进行系统升级,系统改造路网结构同时扩容民生设施,以提升居住品质和安全性。可按照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不同的居民需求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改造。对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环境,打造整洁、美观、宜居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对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行智慧化改造,除了在公共设施上更换老旧管网,同时推进“管线入地+管廊共享”,同步预留冗余空间,还要建设完善满足老旧居民生活品质的就学就医设施,以及满足家庭服务的各项便利专项服务设施。对于老旧小区改造划分清晰的实施流程确保任务精准推进,着力从单点改造到小区系统升级。
优化老旧小区组织管理体系。以“五治提升”工程为契机,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架构,提升网格实效,配齐专职网格员,进一步强化“三提三知”,建立网格快速响应机制,实现预警、联动、处置闭环。建立“社区议事日+清单制+积分制”。推进老旧小区的物业建设,推行“物业+社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业委会建设与提升效能,定期召开物业、社区、业委会三方会议,解决突出问题。动员小区内党员组建先锋队,带动居民参与小区治理,整合小区资源,培育老旧小区自治组织,借鉴社区“一委三会”积极作用,商定小区议事日,小区事小区议,收集诉求、协调矛盾、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小区治理共同体。
推进老旧小区应急能力建设。在老旧小区建设一批贴近居民需求的“应急宣传栏”“应急小广播”“应急急救箱”等基础设施。制定老旧小区专门应急预案,明确事发救援应对的主体和责任,定期开展各种预案演练,重点训练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救援。由居民代表、物业、社区民警共同组成老旧小区“安全自治委员会”,打造小区“安全共同体”,统筹推进老旧小区安全自治工作,发动全体居民参与小区安全治理,推行“安全积分制”。针对老旧小区双老双弱的现状,开展专门的应急应用培训,比如联合疾控中心对包含老旧小区在内的所有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急救包使用、智慧呼救等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老旧小区安全韧性提升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以风险治理为牵引的社会治理革命。我们可以通过物理韧性夯实治理根基、社会韧性激活治理主体、数字韧性提升治理效能,最终实现从“安全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的跃升。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