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2010年规划目标
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供给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水利发展服务体系,基本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逐步改善水环境,水利改革持续深化。
(一)防洪除涝能力
1、区域治理:绣针河、龙河、蔷薇河、古泊善后河、灌河等5条区域性河道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区域一般河道达到5~10年一遇排涝标准。
2、城市防洪:中心城区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县城及重要乡镇按20~50年一遇标准设防。城市河道排水标准达到20年一遇。
3、海堤达到50年一遇高潮位加十级风浪标准。
4、大中小型水库按照国家新颁布的设计、校核标准进行消险加固,城市小水库按照城市防洪标准进行加固。
(二)水资源供给能力与节水水平:提高供水保证率,全力争取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为徐州、连云港地区增加年供水总量10亿立方米我市的份额。加大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改善丘陵山丘水源条件。完善骨干供水网络,增强沿海地区供水能力。基本实现一般干旱年份不影响全市绝大部分地区生活、生产用水。特殊干旱年确保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保障重点工业用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好节水试点工作,健全完善节水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体系,提高高耗水工业和农业节水水平,推广节水先进技术应用。
(三)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现有灌溉、排水、供水等基础设施标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农田占基本农田的80%以上,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县级主要河道水质基本达到水功能区标准,水土流失面积80%以上得到治理。
(四)水资源保护:提升河道水体功能,改善水体水质,满足防洪安全情况下拓展河流环境、景观功能,初步构建城区良好的水环境。
(五)水利改革与工程管理:初步建立符合市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的新形象。
远景2020年:城市防洪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区域除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防洪达到20年一遇标准;海堤达到防御10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标准;全部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资源供给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农村水利现代化体系,实现水环境全面改善。
规划布局
根据我市多年来水利建设形成的水利发展格局,遵循“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综合治理”的原则,“十一五”水利建设发展规划布局为“两横、一纵、一面、一改”。“两横”即以新沭河、新沂河治理工程为重点的防洪除涝体系建设;“一纵”即沿海海堤达标建设;“一面”即农田水利、水资源供给、水环境建设等;“一改”指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建立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实施安排为东部地区提高防洪除涝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西部丘陵改善地区水源条件,加强节水工程建设等重点,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加强工程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事业建设的全面发展,增强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能力。
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围绕流域性防洪工程为重点,区域除涝、城市防洪为单元,整合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水利建设为水利发展奠定基础,实现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发挥。
流域防洪工程
根据流域治理规划安排,新沭河、新沂河按50年一遇标准继续实施“东调南下”二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海口控制工程、堤防加固、影响工程等。
区域治理工程
1、对善后河、蔷薇河、龙河、绣针河、灌河等5条区域性河道疏浚整治。
2、在“十五”计划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各区域的骨干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不足问题,完善排水系统,分期整治重点河道。沂北区域实施东门五图河、叮当河北段、车轴河中下游段等河道治理。沂南区域实施盐西洼地圩堤加固、涵闸封闭等工程建设。沭北区域排涝河道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堤防加固整治,加固沿线穿堤建筑物。沭南区域主要实施洼地治理,加固改造排涝泵站,对黄泥河等蔷薇河支流采取加高培厚河堤、疏浚除障等措施。
城市防洪工程
按城市防洪标准实施蔷薇河市区段右堤复堤、河道疏浚等项目,加高培厚善后河河堤,形成城市挡洪外部防线。加快城区排水骨干河道治理,实施大浦河流域的东盐河整治四期工程、大浦河调尾工程和排淡河开发区处河段整治等。对东部城区的西墅河、北排淡河等重点排洪沟按20年一遇的排水标准整治,提高城区的排水能力。
除险加固工程
水库除险加固
按照省里加快病险水库治理要求,对我市存在的94座病险小水库 “十一五”期间将完成除险加固。通过实施大堤加高培厚、溢洪道改建扩建、机电设备维修更换等内容,使水库防洪达到原设计标准。实施西双湖、横沟、昌梨、房山、羽山等5座中型水库的消险工程。
开展大型泵站改造工程。
按照我市泵站改造更新方案重点实施临洪东站、临洪西站和引淮入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泵站改造内容包括机电设备更新、建筑物维修加固和增添信息化设施等。
海堤达标建设
在已实施的海堤达标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完成海堤的全面达标任务,提高御潮能力。继续实施海堤防护工程建设97千米,大中型闸加固13座,小型涵闸加固、重建47座。建设灌河堤险工段块石护岸11千米,加固小型涵闸42座。
水资源供给
主要加强区域内的水源调度,完善骨干供水网络,实施沂南干渠、引蔷入坝、调引江淮水工程等续建工程,新建善后河沿线引水工程、绣针河取水工程、疏浚盐水东调一期工程河道。
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工程
水源地保护
在市区蔷薇河重点饮用水水源区,建立蔷薇河饮用水水源区水质自动监测站。灌云境内安装供水线、分水闸、取水口和水位、水量监测设施380处,安装水质监测设施16处,进一步完善水源的监测体系。
水环境工程
1、新建凤凰湖。利用东盐河废弃的旧河道拓建形成约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湖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改建淮海水生植物园。规划将东盐河上淮海工学院的荷花池扩大,建成湿地面积800亩的水生植物园,为城区建造休闲宜人的水上花园。
3、对西部丘陵地区,实施改造坡耕地,新建水平梯田拦截地表径流,减轻坡面冲刷,达到节水拦蓄、保护环境的治理要求。
4、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工程,使河道逐步退出承担的排污任务,改善水体状况。
5、在城区河道治理中结合景观、游道、绿化建设等要求,新建滨河绿地5处。对区域水利工程用地建设安排绿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6、建设蓄水量为1650万立方米的蔷薇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市区防洪安全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不仅为我市基础产业,而且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历来作为水利发展建设重点,在“十一五”期间安排农田水利建设为:
饮水工程建设
按饮水工程建设类型主要分为改建工程和新建工程,规划 “十一五”期间新建43处集中式供水工程,改扩建工程40处,解决59万人饮水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水库自流灌区、水型扬水灌区的水源工程、灌排渠道、涵闸和小型泵站改造等工程。重点建设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计划投资5000万元。实施内容包括水源、渠道、机电泵站等工程设施的新建、修复、续建与改造。
县乡河道疏浚
河道疏浚是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水环境变化的一举多得措施。“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河道疏浚,疏浚县级河道101条,土方2478.7万方,乡级河道635条,土方4121.6万方。同时维修加固配套建筑物913座。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
为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遏制灌溉效益下降,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主要安排沭南、沭新河、塔山和石梁河四大灌区以及一些重点中型灌区进行配套建筑物续建、改造以及农田防渗渠道的衬砌。重点实施灌区的渠首工程、干渠工程、灌溉站工程配套改造等建设。
山丘区水源建设
丘陵山区水源建设以水资源工程建设为核心,合力开发地下水,以蓄为主,蓄引提调结合,广辟水源渠道。在“十一五”期间新建大口井1119座、塘坝670座等蓄水建筑物。
圩区治理
我市圩区主要在灌南、灌云县,从明年起,省将灌南、灌云纳入省圩区治理范围内。“十一五”期间我市计划投资1个亿对灌南、灌云两县圩区进行封闭、抽排治理。
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在水利服务社会领域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也是实现我市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工程调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完善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和水文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内容为:
水文信息化建设
在已基本建成的水情、遥测数据库基础上,将地方遥测站网的遥测数据整合入遥测数据库。进行地表水特征数据库,水质、人事档案等相关基础数据库及水雨情、水资源、政务等业务专用数据库的建设。完成水文应用系统建设,进行水资源信息系统、水环境信息系统等建设。建立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和公众发布雨水情信息、水资源现状信息、水质监测信息、特殊及突发涉水事件。
防汛调度与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市县防汛网络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以市局为中心、四县和四个管理处为分中心的地面通信干网和水利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合理调整水雨情遥测站点,新增设13个水雨情遥测站。完成水政水资源WWW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升级为专家决策系统,并与县、直属单位的系统联接工作。开发建设市区水污染防治调度模型系统。
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管理,加快前期工作步伐。继续完善以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农村水利发展规划等主要支撑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按照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有重点的筛选一批项目,建立市级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经常进行补充完善,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好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加大前期工作投入,按照“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计划、财政部门的支持,把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前期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为做好前期工作奠定物质基础。完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决策机制,依法规范水资源开发行为,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水利工程建设。
(二)合理划分事权,增加水利投入。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事权,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里现有的水利投入政策性资金,保证各项政策性资金的足额到位。努力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办水利,实行水利分级建设管理。科学安排建设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确保重点,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和提高投资效益。
(三)健全水法规体系,强化依法行政。根据国家及省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出台我市的有关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法规。积极推进节约用水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水环境监测和影响评价制度,发展壮大水利产业。强化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规范水事行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高水利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
(四)推进科技创新,注重培养人才。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加强水利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以提高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对我市水利领域中重大问题如涝洼地综合治理、节水灌溉、水库风险调度、堤坝基础防渗处理、工程管理自动化等技术进行研究,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各级水利、水保、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情报工作。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努力培养就水利科技专家队伍、水利企业家队伍和水利干部职工队伍,以适应水利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五) 注重工程管理,实现工程良性运行。做好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的划边定界工作,制定规章制度,逐步实行规范化管理。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引进新技术,增加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条件具备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积极开展社会有偿服务,充分利用水土资源、设备技术等自身优势,搞好综合经营,讲求投入产出,努力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