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开发园区“十一五”建设规划
开发园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开发园区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具活力的增长板块。我市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6家,分别是国家级的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省级的连云港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东海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同意并上报国务院拟保留开发园区6家,分别是灌南县经济开发区、灌云县工业经济区、连云开发区、海州开发区、连云港市(堆沟港)化学工业园、海州洪门工业园,浦南开发区、宁海工业园区资源整合,纳入拟保留的相关园区板块。
一、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集约化和节约型发展园区经济的原则,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快我市经济快速崛起的一系列要求,紧紧抓住当前极为难得的国际、国内、省内战略发展机遇期,全力推进连云港市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建设,大胆创新园区发展思路和模式,把扩大利用外资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原动力,加快基础设施开发和功能配套建设,加快园区高效、便捷、周到的服务和仿国际环境的建设,快速提升全市开发园区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全面提高园区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园区作为主要增长极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力,有力推进“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园区发展格局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沿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两沿”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市要重点加强“两带”园区建设,主动响应“两沿”战略,形成独具特色的连云港市园区发展格局。
(一)南北走向的沿海岸线园区布局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我市沿海黄金岸线的开发潜力,利用科学合理的园区布局,把我市沿海经济带用南北贯穿的园区连接起来,通过沿海公路建设,形成名符其实的黄金岸线。
南起灌南堆沟港的连云港市化学工业园(拟保留园区),依次为燕尾港临港产业园(作为拟保留的灌云开发区的区外园)、连云港临港产业区(国家级开发区)、至赣榆县的青口港、海头港、柘汪临港产业园,(建议赣榆县充分利用赣榆经济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的品牌条件,把我市北部沿海岸级的园区资源盘活,做大做活做强),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海洋产业。
(二)东西走向的沿东陇海(铁路)线园区布局
充分依托沿东陇海铁路沿线及新牛公路便捷的交通条件,充分依托沿线现有资源和加工及产业集聚基础,由东向西发展,依次为临港产业区及出口加工区、大浦工业区及宋跳高新区(以上均为国家级开发区范围)、浦南开发区、洪门工业园(两园区将利用只有一个拟保留园区名额,整合为一个园区板块)、白塔、驼峰至东海开发区的东西两区(省级开发区),形成我市加工与制造产业走廊。
三、发展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
在2005年预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预期年增长达到25%以上,到2010年全市开发园区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超过300亿元。
-----业务总收入
在2005年预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30亿元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业务总收入预期年增长25%,到2010年全市开发园区业务总收入预期超过1000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
全市开发园区实际利用外资预期年增长40%以上,占全市比重预期超过75%,“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园区实际利用外资新增30亿美元以上。
----基础设施总投入
在2005年预计完成基础设施总投入22亿元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园区基础设施总投入预期年均增长累计超过100亿元,平均增长20%以上。
----财政收入
在2005年预计完成财政收入12亿元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园区财政收入预期年均增长25%,到2010年财政收入预期达到60亿元。
----建成区面积
到2010年,全市开发园区建成区累计面积113平方公里,其中:
国家级开发区“十一五”新增建成区16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区面积29平方公里;
省级开发区“十一五”期间新增建成区26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
拟保留开发园区“十一五”期间新增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累计建成面积50平方公里。
----资源科学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各省级以上开发区资源科学利用,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区内有集中的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供汽、无害化处理场所;污水处理率、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30%;建成一批ISO14000环保工业园区。投资强度平均达到120万元/亩以上,区内研发中心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显著增多。
----功能提升,拟保留园区升格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建成保税物流中心1个,力争提升至保税物流园区;在现有6个拟保留开发园区范围内,力争灌南开发区、灌云工业经济区、浦南---洪门园区板块率先升格为省级开发区。
四、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全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开发园区发展。重点加快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在每个县重点建设1--2个产业集中区。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进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营造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充分利用我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积极放大开放效应,促进重点开发园区之间的联动开放。在大力引进外资进入的同时,主动吸引区内外各类企业向开发园区聚集,带动全市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积极采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化招商、网上招商等各类行之有效的方式,重点面向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和外资机构,开展有针对性招商活动,加大对小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吸引民营企业到开发区投资创业,把开发区建成招商引资的基地。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强交通、通信、能源、供热、厂房、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加快建设步伐。
推进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突出开发区功能开发和机制创新优势,尽快从依靠政策优势转向依靠优良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高水平的办事效率和优质周到的服务上来,各园区普遍设立外来投资服务中心,确立“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形成功能完善的、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发展先导区,为建立服务型政府作出示范。拓展服务领域,注重吸引人才和培训相关产业的熟练劳动力,为开发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
开发园区的发展要按照集聚、集约、集中的要求,加快扩大总量,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和带动作用。
集聚:围绕四大产业集群的形成,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注重发展与其配套的相关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尽快形成“带状经济”和产业“高地”。注重培育开发区内各类专业园区的个性化特色,增强专业化功能,促进园区资源整合,创建专业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特色园区。
集约:在积极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投资强度和开发效率。强化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注重提高单位投资和产出的效率。
集中:汇聚各级政府的力量,围绕已确定的重点开发园区,加大集中开发力度,加强共建共用,防止多头开发和分解开发。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区联合开发的模式,通过联合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发产业,联合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