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连云港市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连云港市年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
全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市战略的紧密结合,以发展高等教育为龙头,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为主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文化的结合,为全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
(二)连云港市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1、全市普及学前幼儿教育。2005年,学龄前一年、三年幼儿入学(园)率分别达到99%、86.6%。市区及县城地区形成0-3岁的教育模式,县区、乡镇形成政府举办的骨干性、示范性幼儿园体系;2010年,幼儿教育的实施程度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2005年,小学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达到99.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三残儿童入学率96%,累计创建省、市示范初中35所,省市实验小学70所,省示范幼儿园20所;2010年,全面实施“两基”目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生升学率和初中学生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0%,义务教育的实施程度基本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全市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3.5万人,高中段毛入学率55%,累计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6所,三星级普通高中20所,二星级普通高中15所,各县建成1所、市直建设3-4所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市区、县城普及高中段教育;2010年,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60%,全市高质量普及高中段教育。
4、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5年,职工年均培训率40%,职工劳动技能水平提高1个等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35-40%,继续实行“双证”并发和“绿色证书”制度,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9年以上,城镇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1年以上。2010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具有继续学习愿望的市民都能够获得多层次、多样化继续教育的机会。
5、地方高等教育基本实现大众化。2005年,全市高校(含省属)在校生达3.5万人,其中本科1.6万人。18—22周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左右; 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达4.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基本实现教育部、省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
6、各类学校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起点学历。2005年,小学教师达专科、初中教师达本科、高中教师硕士学位或研究班分别为40%、50%、10%; 2010年,分别为50%、60%、20%左右。
7、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5年,初中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基本达到现代化教育要求,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50%以上的乡镇达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均衡,实现教育信息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8、全市基本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有配套的地方教育法规和规章;有健全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制度。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二、连云港市教育发展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为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今后教育工作仍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发挥教育服务功能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面落实教育均衡化发展,具体要夯实3个基础,进行4项改革,抓好5项工程,
(一)扎实打好3个基础
1、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积极实施“六有”、“校校通”工程,进一步过细地科学规划布局调整方案。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把布局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巩固提高改危成果相结合,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相结合。
2、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努力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抓好国家、省、市级重点中学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全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中和完全中学均达到省市重点中学标准,其中省二星级以上普通高中达41所。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办好示范性骨干学校,全市建成15所现代化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力组建县乡两级高中段教育中心,实现乡镇成职教一体化。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职教发展与经济的契合度,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施教水平。全面消除薄弱学校,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内涵改造。完善当年产生危房当年消除的有效机制,力争全面消除危房。积极搞好教育现代化乡镇建设。在达到市整体合格乡镇要求的基础上,从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教育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搞好教育现代化乡镇建设。到2010年,市区、赣榆县、东海县达到80%,灌云县、灌南县60%乡镇要达到省教育现代化乡镇要求。
(二)积极搞好4项改革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在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在公办学校均有一个学位的前提下,举办民办或国有民营的中小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鼓励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采用民办民营、合股办学或租赁、购买校舍等办法加快发展。以新海高级中学、新海实验中学、市外国语学校为主体积极组建新海教育集团。
2、鼓励民办教育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发展民办学校,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国(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投资举办独立设置的民办学校,允许民办学校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允许社会力量出资购买部分公办学校改办成民办学校。采取有效政策吸引外资办学,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民办赣榆县外国语学校、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灌云县博文中学、灌南县私立高级中学、开发区南洋国际学校等成长为品牌学校。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全面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教干选任制,形成教师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深入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按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件》,定期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吸引非师范类优秀人才充实教育一线。实行教师持证上岗,严禁不合格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称管理,强化教师职称申报工作的考核。充分发挥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完善教育系统人才竞聘机制,实现优秀师资的合理流动。
4、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解除学校发展后顾之忧。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体系,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加强和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高校生活园区日常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条件的中小学基本实现后勤社会化,为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认真抓好五项工程
1、抓好高等教育提高工程,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精心打造成现代教育园区,完成7所大中专院校的迁建工作,建成集教学、生活、休闲为一体的教育园区。在此基础上,积极支持省属高校建设,淮海工学院建成江苏海洋大学,并成为省内一流大学;连云港师专升格成本科院校,发展成为万人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在校生达1万人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市电大增设远程教育中心,最终形成容纳全日制在校生4000人,远程教育5000人的办学规模,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淮海工学院建成重点学科专业10-15个,并在海洋管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应用化学、企业管理或食品科学方面设硕士点5个。市属高校努力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本科专业,举办生态农业、旅游类等高职本科班。加强高校产学研,在现代教育园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
2、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切实推进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实验,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推进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市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身心健康。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创新学前教育,培养“完整儿童”,实现儿童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整合性发展。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实行考试制度改革,高质量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性、应用性和实用性。
3、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网络建设和“校校通”工程,建成以连云港教育城域网为中心,辐射全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直至乡镇中小学的教育信息网络。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并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强校园网建设,全市省市级幼儿园、中心幼儿园,省市级实验小学、中心小学,省市级示范初中,所有独立设置的高中、大中专院校等均建成校园网,并普遍开展网络资源的应用研究,让网络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研究学习的工具。
4、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强化师德建设。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青蓝工程”和“十、百、千龙头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把好教师队伍入口质量关,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精简富余人员,清退临时代课教师和不合格教师。
5、实施教育富民工程,促进全面小康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农村职教中心建设和成人教育中心建设,各县职教中心通过省级验收,成为示范性骨干学校。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200万人次,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12%。加强农村科教示范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创建省级社区教育基地6个,使具有学习愿望的的市民都能够获得多层次、多样化继续教育的机会,
三、采取重要举措,实现教育现代化
针对我市经济条件相对薄弱,政府财政投入教育不足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新办法,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1、加快市场化步伐,提高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依据教育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利用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吸引企业和社会介入学校改造,优化内部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利用学校的土地资源投资建校,将土地资源由平面向空间拓展,多余的土地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或者作为商品房出售,在周边营造商业设施,租金用以提高教师待遇,这样达到教育资金循环有序利用,进而弥补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如现代教育园区将完全使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建设。
2、推动教育产业化,创造新的教育生产力。抓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契机,充分发挥教育的产业性功能,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有意识地引导相当一部分教育机构(主要指政府办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教育产业化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整合沉淀的教育资源存量,发挥其效益性,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转化,增加教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
3、推进教育外向化发展,增强教育发展活力。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强我市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并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用于本市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提高地方教育与省内外、国内外教育的契合度。增加连云港市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开放性发展。
4、加强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重在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形成培育综合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开放式现代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基本实现教育技术装备和办学条件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