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连云港位列第69位,其中,数字基础设施排名第60位,数字化治理排名第39位,数据价值化排名第69位。
瞄准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近年来,数字经济正在成为连云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但在新赛道上,我市还需做足一系列功课。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牢“换道超车”的机遇,让优势尽快“变现”。
夯实“数字底座”
推广应用场景
目前,全市已建成5G基站7200个,实现中心城区、县城、重点乡镇和工业园区全覆盖。
市工信局信息技术处处长周建介绍,全市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地区和有条件乡镇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IPv6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IPv6活跃用户数达300万,全市各重点领域网站IPv6网络支持率为96.3%,位居全省第五。
这些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底座夯实了,我市才有足够的底气去加快应用场景的推广。
徐圩新区加速推进5G应用的广度、深度、力度。以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公共管廊为例,江苏洋井公用管廊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康喜说:“这条穿梭在基地内的钢铁长龙,是园区各企业输送物料的重要载体,企业可以基于标识解析的石化公共管廊电子标识码应用系统,通过扫码,无需登录即可获取当前位置管廊、管道基本信息。相关技术人员只需要登录就能够获取巡检、隐患排查等信息并进行反馈。”
这是数字技术中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连云港的应用之一。今年以来,我市加快了相关应用场景建设,连云港城市大数据中心(高新区)一期已建成投用,“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移动云计算中心5月已竣工,电信天翼云中心10月已封顶。江苏核电建设核电行业二级节点,已完成基础环境建设和顶级节点对接测试。洋井石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正式开通,目前累计标识注册量11.2亿,累计标识解析量20.7亿,累计注册企业1191家。“智慧交通”深入推进,实施智慧停车工程,完成5000个智能化泊位改造。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了数字技术在港口建设等多方面的运用。目前,“智慧港口”特色形成,建成覆盖一体两翼港区的信息网络架构和较为完善的港口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装卸及物流业务端到端集成打通、主要业务流全过程100%信息化。
成绩不错,但短板也很显眼。目前,我市一些领先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比较少,例如现在提倡的车联网系统。我市相关部门曾经多次鼓励相关园区积极参与车联网系统铺设,但是因为资金等因素制约,至今没有一个园区开展相关业务研究。无人码头建设同样如此,我市“智慧港口”建设一直比较靠前,但是无人码头建设速度有些慢。
推进政务数据共享
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据赛迪顾问提供的评估指标显示,我市数字化治理排名第39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数字政府建设日益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贯通。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放网站汇聚开放各类资源600多万条,近两年部门间交换数据总量累计约400亿条,全市“政务数据共享”指标、“互联网+监管”平台监管数据和覆盖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这些政务数据共享系统是如何影响百姓生活的?以教育医疗为例,目前,赣榆区中小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享受同市区重点中小学孩子一样的师资资源。我市现已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全市80%的中小学成功创建省智慧校园,“三通两平台”覆盖率达100%。
智慧医疗的成果也在逐步显现。早前疫情期间,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开辟了24小时在线的互联网医院,病人可以免费线上咨询、问诊,更为重要的是该院还提供药品全市范围配送。该院互联网医院负责人王鹏福介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候,他们可以支持全国配送。目前,我市已建成8家互联网医院。
此外,我市深入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工程建设,在全省率先发行第三代社保卡,发行量达43万。打造智慧水利,开发石梁河水库智慧管理平台,新建水旱灾害防御指挥系统,建设市河长制信息化系统续建项目。
在这个课题中,我市也存在短板——我市具有承载这些技术和开发能力的信息企业数量并不多。特别是当前热门的大数据、云技术等核心企业数量非常少。市区一家信息企业负责人直言:“与南京、无锡等城市相比,连云港本地数字化转型的空间和需求比较大,但是因为人才难找,我们只能将大部分人才集中在南京等地办公。连云港要想提升政务和数字化管理水平,还需要有更加有力的政策、更加丰富的创新平台和资源,吸引人才到连云港。”
稳步扩大规模
培育数字产业
赛迪顾问相关专家介绍,在四大维度中,我市相对滞后的指标为数字经济产业,全国排名第88位,是唯一落后于GDP排名的指标。
这位专家进一步分析:“主要体现在数字产业化规模尚小,未形成完善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体系,且缺乏行业引领型企业。产业数字化与江苏其他城市相比稍显滞后。例如两化融合方面,截至2022年6月,全市有效期内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仅为10家,生物医药、新材料、石化等优势领域整体数字化水平与苏州等领先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业内人士也证实,我市龙头企业在贯标上做得还不错,但是企业总体参与不多。其次是一般企业与龙头企业在规模、科技含量、数字化水平方面都有明显差距。再次是相关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比苏南城市稍逊。
抓牢数字经济“换道超车”的机遇,让优势尽快“变现”,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相关专家建议,连云港需着力构建完善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体系,打造1至2个“抓手型”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包括持续推动石化行业、核电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发挥徐圩新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先行先试作用等,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此外,连云港应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枢纽地位,高质量发力数字贸易,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成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的重要国际平台,并积极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流动,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