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政府 > 工作动态
“e”享法庭 解锁基层治理密码
信息来源:连云港日报 发布日期:2025-11-11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在信息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如何让司法服务突破地域阻隔,更快、更准、更好地抵达群众身边,是新时代人民法庭必须回答的课题。赣榆区人民法院用主动拥抱数字科技,给出了答案。

一场发生在班庄镇“法庭e站”的连线,生动诠释了数字赋能的力量。镇、村干部和村民老穆、小严等人因一块土地的承包合同问题争论不休。老穆将土地转租给小严用于建设厂房,但村干部依据政策坚决反对改变土地用途。双方各执一词,场面一度混乱。

“老穆能不能和小严这样签合同?土地用途能随意改变吗?咱不如问问法官吧。”“法庭e站”站长、调解员李娟的提议,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她轻点鼠标,通过视频系统,几分钟内就联系上了城头法庭值班法官。屏幕那端,法官在了解基本案情后,迅速厘清了法律关系,明确指出改变农用地用途需符合规划并经过审批,否则合同存在法律风险。法官的专业解答,为在场镇、村干部和当事人提供了清晰指引,一场潜在的诉讼得以有效避免。

“以前一点小事都得往城头法庭跑,费时费力。现在好了,有了‘法庭e站’,法律问题线上就能咨询,邻里小纠纷当场就能调解,真是太方便了。”老穆的感慨,道出了基层群众的心声。

这正是赣榆区人民法院构建便民诉讼服务网的缩影。该院以人民法庭为中枢,在辖区各镇基层综治中心设立“融合法庭”,纵向将触角延伸至村庄、社区,设立众多“法庭e站”,形成了一个法庭+N个“融合法庭”、“法庭e站”的立体化、网络化工作格局。依托“镇村综治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可以“屏对屏”开展线上立案、调解、庭审、普法等全流程诉讼服务,真正将司法服务的“窗口”开到了群众“家门口”。

在此基础上,城头法庭不断丰富“三联”工作机制的内涵。创新推出“法治副片长”机制,选派法官担任片区“法治副片长”,甚至兼任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带案下沉、融网进格,定期驻站值班,变“坐堂问案”为“主动巡诊”,就地开展纠纷排查、调解指导、释法答疑。

“法官,这是我找来的包工头,他经验丰富,让他给看看。”“我也找来一位,他是我们那儿自建房方面的‘专家’。”在一起因空心砖质量缺陷引起自建房损坏的产品责任纠纷案中,城头法庭法官和“乡土专家”一起“会诊”,成功化解纠纷。

承办法官在前期组织原、被告进行调解时,双方均表示无法信任对方,对房屋修缮涉及的金额也不认可,都要求司法鉴定。承办法官提出向第三方询价的方式定损,由原、被告双方在当地分别寻找1名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自建房工程承包人,对房屋进行现场勘察、测量,依据通行的建筑方法,对房屋修复所需的材料费、人工费逐项计算。原、被告双方对于两位“乡土专家”的计算结果均表示信服,在法官主持下,根据计算结果达成调解协议。

面对农村纠纷复杂多样、专业性强的特点,城头法庭创新性地引入“乡土专家”参与鉴定辅助工作,为纠纷化解注入了新的活力。出台《关于引入“乡土专家”开展鉴定辅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搭建起“专家+法官”的联动平台,让种植大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自建房工程承包人、老党员等农村“土专家”成为连接法律与乡土的桥梁。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农村自建房、土地承包等案件提供专业、接地气的第三方意见,有效缩短鉴定周期,降低诉讼成本,切实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城头法庭还聚焦辖区经济发展,对“石材产业园”“稻虾混养基地”等特色产业园建立案件预警和通报机制,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护航。此外,成立“法治小推车”志愿服务队,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穿梭于田间地头,开展法治宣讲,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融入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