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十余载深耕构筑青少年成长乐园
在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会议上,市关工委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张华陆、胡文余、李家玉3位同志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荣誉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市关工委用心用情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深耕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高质量构筑青少年成长乐园。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1405个校外教育辅导站,汇聚5100名“五老”、2000余名在职教师及1552名志愿者,为72万中小学生、1.8万困境儿童、0.38万留守儿童搭建起校外关爱教育阵地,用公益力量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校外教育的迫切需求。
■“五老”领航 以大爱绘就育人底色
89岁的胡文余扎根校外教育辅导站一线,每周坚持为孩子们组织一次读书活动;李家玉促成创办全省首批、全市首家青少年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坚持常态化开展学雷锋活动;张振琦、张秀勃、印学金等一批“五老”典型,不顾年事已高,奔走于城乡校外教育辅导站之间,将知识与温暖送到孩子身边。
各县区关工委以“五老”为纽带,培育特色品牌,让校外教育辅导站焕发活力。灌云县关工委挂牌成立全省最美五老工作室、阳光心语驿站、彩虹桥春梅工作室等,聚焦青少年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灌南县红色收藏校外教育辅导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制作专题展板,赴县城15所中小学校巡回展览,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砥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校站联动 织密协同育人网络
“孩子周末在校外教育辅导站不仅能完成作业,还能跟着老师学书法,我们家长特别放心。”赣榆区一位学生家长的感慨,道出了“校站结合”模式的实效。市关工委深知仅靠“五老”力量不够,唯有整合学校优质资源,才能让校外教育更专业、更可持续。
为此,全市构建起“以‘五老’为主体、在职教师为主力、社会志愿者参与”的辅导员队伍体系,将“校站结合”纳入学校工作范畴,明确学校一名负责人兼任辅导站副站长,选派热心教育、能力突出的在职教师进站服务。
赣榆区九里中心小学的海燕爱心志愿者团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40余名在职教师轮流排班,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全镇校外教育辅导站开展活动。海州区关工委创新“菜单式”辅导模式,协调区少年宫、新浦中学等单位与校外教育辅导站对接,根据孩子需求定制书法、科技等课程,有效提升活动质量和学生参与度。
■立德树人 打造“五育”融合乐园
“以前觉得革命先烈离自己很远,直到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听‘五老’爷爷讲战斗经历,才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参加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的姚同学说。市关工委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红色基因传承融入辅导站活动,通过老少共学、共讲、共唱、共诵等形式,让教育更生动、更入心。
东海县关工委打造37个红色主题辅导点,把思政课堂搬到革命旧址,今年已开展红色教育活动1480多场次,20多万名中小学生在现场感悟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市关工委举办“老少同声爱国情同心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老少代表共同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
除了思想引领,辅导站还注重“五育”并举。连云区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机器人兴趣小组,让孩子在编程中提升科学素养。徐圩新区的爱心暑托班设置青创空间、农家书屋、国学堂等板块,提供“日间托管特色课程”服务。云台山景区关工委印发《社区青少年成长指南》,涵盖网络安全、劳动教育等内容,发放至每一位社区青少年手中。
十余载耕耘,我市校外教育辅导站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成为关工委参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未来,市关工委将继续优化办站模式、丰富教育内涵,助力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