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海州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6:16:37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2007年,海州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统领全局,紧紧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海州”目标,准确把握形势,积极抢抓机遇,坚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不动摇,坚持工业兴区、振兴主体经济不动摇,坚持打造载体、优化环境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不动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区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6.1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7.01亿元,增长17.8%。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4%,较上年降低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9%,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7%,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0:35.8:41.2调整为21.4:36.9:41.7。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全年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4亿元,较上年增长8.7%;不变价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增长4.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8.66万亩,较上年增加3.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750亩,油料种植面积150亩;蔬菜种植面积5.20万亩,增加1170亩。粮食产量79386吨,较上年增加2371吨,增产3.1%;其中小麦总产量33464吨,稻谷44125吨,棉花产量125吨,油料产量14吨,蔬菜215725吨,水产品2929吨,禽蛋7388吨。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全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基7个,良种种植面积3.5万亩,良种畜禽养殖5万头(只),科技带动农户550户,开展科技素质培训3000人次,种养大户培训300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个,联系专家教授7名,专家教授对接村7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健。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3亿元,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6亿元,增长15.1%;现价工业总产值13.26亿元,增长34.1%。

  规模工业效益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36亿元,增长48.4%;利税9343.8万元,增长61.4%;实现产销率98.3%。

  建筑业增长较快。建筑业增加值0.89亿元,增长31.7%。全区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2亿元,主营业务结算收入4.45亿元,利税总额3190万元,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迅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增长40.6%;其中工业投资10.51亿元,增长36.9%。规模以上投资11.82亿元,增长29%;规模以下投资3.48亿元,增长102.8%。投资规模1千万元以上项目52个,过亿元项目3个。

  城镇基础建设投资增长平稳。城镇投资完成10.27亿元,增长19.2%。

  房地产投资持续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2.86亿元,增长155%。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78亿元,较上年增长16.3%。

  农村投资不断扩大。农村投资完成1.55亿元,增长182.4%。

  五、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日益升温。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亿元,增长17.7%,增幅高于上年5.2个百分点;其中个体零售额4.99亿元,下降40.9%。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9亿元,增长22.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0.9亿元,下降11.9%。

  对外经济稳步增长。全年新批外资项目数7家;协议注册外资额1327万美元,较上年下降57.03%;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2514万美元;地方自营出口6523万美元,增长39.42%;完成外经实际营业额330万美元,增长18%;期末在外人数180人,与去年持平。引进内联市外项目164个,市外到位资金160087万元,增长42.84%。

  六、财政

  财政收入稳[FX:PAGE]步提高。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11亿元,增长22.2%;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82亿元,增长27.8%,增幅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8%,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支出1.8亿元,增长26.6%。在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969万元;教育支出602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8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9万元;医疗卫生支出497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40万元;农林水事务1385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800万元。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现有中小学学校19所,在校学生16402人,在校教师1218人;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4129人,在园教职工61人。学龄(包括“三残儿童”)儿童入学率、女童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9%,高中升学率87%。高级职称70人,中级职称683人,初级职称420人。

  海州区首次荣获“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县(区)”称号,新坝中学荣获市“教学质量进步奖”,锦屏高级中学成功创建省“三星级”高中,海州职教中心机电专业成功创建市级示范专业,达省级示范专业标准。本区域内所有初中毕业生到三星级以上高中就读率100%。全区65%学校达到《江苏省中小学生管理规范》标准,中小学100%达到“安全文明校园”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执行到位,全区共免除12035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82万元。

  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全年专利申请量65件,较上年增长12%。其中:发明专利17件,授权专利24件;知识产权受训人数达110多人次。全年实施科技项目42项,其中市级科技发展项目15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1家;民营科技企业累计32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产品达8个,累计45个。

  科普教育继续加强。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普知识讲座30场;健康教育、环保节能科普咨询3场次;城镇和农村农民科技知识普及讲座5场次;校园科普文化宣传活动10场次;农村科普讲座15场次;举办科技服务活动5场次。全年送科技下乡42人次,参加科技人员58人次,受益农户400余户。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基础建设巩固加强。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中心站3个,文化室2个,文化市场管理站1个。在编群文工作人员7名,获群文技术职称15人。全区共有2处国家级、10处省级、14处市级、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市级名录的32项。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全区性的群众文化活动20余次,基层文化活动80余场次,直接受众5万余人,送戏下乡8场,送图书下乡1500本,送电影231场。参与文化活动的团体近30个,有固定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20余个,表演形式30多种。

  卫生保健工作继续加强。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17个,医疗床位844张。拥有各类卫生工作人员1090人,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499人。全年诊疗人次8.36万人次,平均每日诊次229人次;病床周转次数17.5次,病床平均工作日155.9天,病床使用率43.3%。儿童计划免疫五苗建卡共2010人,建卡率99.7%;4岁以下儿童建卡率100%,五苗覆盖率98.6%,乙脑96%,流脑96.5%,乙肝首针及时率99.5%。新生儿采血数2700人,采血率93.4%,合格率100%。婴儿死亡率0.66‰,出生低体重发生率0.54%,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为0。

  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全年核发食品卫生许可证434户,食品卫生监督合格率87%;饮食服务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320人次,培训合格率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6%;配套经费到位率100%。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家。全年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项目10多个,参与人数3万人次,每个居委会和村委会配备1—4名技术传授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共213人。新增锦屏镇文化站、开发区许庄村2个健身气功活动站,晨、晚练活动点20个,参加全民健身的人数占城区[FX:PAGE]总人口的50%。全区组织和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活动11次,获得市级以上团体奖牌13个,“体育道德风尚奖”7个;取得市级以上各类个人单项奖牌44枚。

  九、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臻完善。实施完成基础设施建设68项,完成投资1.8亿元,铺设新建西路、新海路污水管网4公里,改变了海州无污水管网的历史;建设塘巷、海运巷、儒学巷等40条便民路;完成江化南路、新海南路等4条道路人行道板整治面积2万平方米;实施完成7个行政村的村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修建完工19条农村公路总长37.28公里。城区路灯亮率达100%。

  生态建设向前推进。加大春季绿化,完成投资2922万元,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4公顷,共实施6大类40项绿化工程,重点实施中环东路游园、铁西路、新海路、环锦屏山道路以及海州开发区、洪门工业园区等绿化工程;秋季绿化,完成投资3400万元,实施9类22项绿化任务,新增绿化面积21公顷,重点实施海宁路道路绿化,启动玉带河河滨绿化,实施陇海铁路绿化工程。

  城市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主干道设置自行车停放器13处、高档信息栏5处。楼体美化面积15000平方米。全年出动环卫人员1600多人次,车辆1000多台次,清理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死角25处,清理生活垃圾1300吨、建筑垃圾1500多吨,完成撤池换桶64处。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如厕免费举措,引领港城新一轮“厕所免费革命”。建成锦屏镇、新坝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并投入使用。

  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全区通过清洁生产审计企业1家;通过ISO14000认证的单位1家;通过市级“绿色学校”验收2个。审批新建、改建、扩建投资项目276家;“三同时”验收60家。实施排污申报率和环境评价执行率均达到100%;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其中二级以上医院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99%。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

  十、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区总户数4.33万户,总人口为13.61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117人,较上年增长0.83%。其中男性6.89万人,女性6.72万人,性别比为102.4。全年出生人口1584人,出生率为11.69‰;死亡人口961人,死亡率为7.09‰;自然增长人口623人,增长率为4.6‰。

  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位。全年计划生育率99%,期内综合避孕率达90%,随访服务率95%以上,当年新婚夫妇一级干预率85%,药具应用率95%。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就业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6544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9517万元;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604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204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净增460元,增长9.96%。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全区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对象1037户,2674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17万元。新增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对象155户,330人,月发放额新增2.13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70户,1735人,全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3万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3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11人,“4050”人员再就业3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7%以内,降低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比例为85%,较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658人,农村劳动力输出1045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6244人,机关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2088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521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523人。

  注:公报中的比较指标均是2007年与2006年比较;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