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新浦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浦区统计局
2007年,新浦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加速增长,总量明显增加。经初步核算,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6.4%,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29.4亿元,较上年25.2%。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7.81亿元,增长15.5%,(工业完成增加值5.43亿元,较上年15.0%);第三产业增加值27.44亿元,增长17.5%,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22.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21∶74,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5.8%,二季度增长16.2%,三季度增长16.5%,四季度增长16.4%。年末全区在统从业人员13443人,较上年末增加1213人。其中在岗职工12054人,增加76人。
二、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85亿元,较上年增长5.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9967万元,增长19.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6.5万亩,总产量7.84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6.5%和29.9%。棉花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1027吨,蔬菜种植面积8700亩。做好绿化造林工作,全区完成成片造林5200亩,新建农田林网5000亩,四旁植树19.3万株。畜牧业稳步发展,饲养猪牛羊11.1万头,饲养家禽120万羽。肉类总产量5010吨,禽蛋产量650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争取农业扶持资金,用于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水产品养殖等龙头企业项目,新增无公害农产品9个。
农村实事工程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1100万元,实施南岛路修复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1公里。建成农桥13座,修建防渗渠道35公里,新建和维修改造泵站27座,除险加固和维修水库7座,其中投资230万元的当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经完工。投入资金692.5万元,整治村庄河塘70个。编制完成71个村庄建设规划,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启动建设新农村服务中心,东磊、卞浦等9个新农村服务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初步建成杨场、凤凰两个户用沼气示范村。改善农村环境,完成年度改水、改厕任务。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以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发展一批对全区工业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企业,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一是突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单一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电子机械、太阳能设备、生物科技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强化污染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去年引进的浩尔晶电子、轻质条板等项目已竣工。二是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推进企业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型产品,全区许多企业都提升了产品技术含量,得到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如万锦食品有限公司将酱油、醋的传统酿造技术分别升级为科技含量高的日光保温原生态发酵和固定化细胞自控酿造技术,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指数,新产品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企业效益显著提高。三是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太阳雨热管热水器、研磨厂硅晶源产业化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重点企业生产规模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区工业经济累计完成总产值(现价)23.17亿元,较上年增长33.7%;产销率达到98%,完成工业增加值5.43亿元,增长15.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51亿元,较上年36.8%;实现利税总额1.33亿元,增长34.37%。
2007年底,全区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有32家,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FX:PAGE](现价)14.59亿元,增长37.6%;完成工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15.1%;完成销售产值14.3亿元,增长38.2%;产销率达到98.01%,实现销售收入13.87亿元,增长41.05%;实现利税总额0.9亿元,较上年增长34.41%。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受房地产业的拉动,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38亿元,较上年增长16.7%。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12亿元,较上年增长34.7%,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36.56亿元,增长33.4%。民间投资和民营投资增速较快,全区民间投资28.66亿元,增长43.3%;完成民营投资24.10亿元,增长42.8%,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9.7%和58.6%。规模以下投资完成4.56亿元,较上年增长45.84%。
房地产开发势头较好。全年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42.2亿元,较上年增长19.2%。房地产开发投资26.52亿元,增长15.7%。其中商品房投资22.96亿元,增长19.4%。房屋施工面积306.83万平方米,增长22.5%;房屋竣工面积87.89万平方米,增长89.8%。商品房市场保持热销态势,全年销售商品房76.07万平方米,较上年37.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70.78万平方米,较上年37.5%;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3%。商品房销售额22.48亿元,较上年41.3%,其中住宅销售额占91.1%。
五、国内贸易
服务业核心区地位进一步确立,商贸及房地产业发展迅猛。积极申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人民路商贸物流圈、生产资料国际商城等三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获得批准。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良性互动,九龙国际广场、连云港国贸中心等32个重点商贸载体项目建设顺利,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经营和集聚发展的态势日益凸显,陇海步行街商贸零售街区、西盐河路餐饮一条街、万润商业街休闲娱乐区等特色街区逐步形成,商贸流通业的经济主体地位日益稳固。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协调配套,农产品、工业品市场特色鲜明,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以及其它市场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市场体系。各类大型市场日益繁荣,以南大市场为代表的一批农贸市场交易额不断攀高,振兴汽车城、南城汽车城品牌越来越多,振兴建材城中各商家收益不断增加。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进一步发展壮大,时代购物中心、文峰大世界等超市经营层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日趋攀升。200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5亿元,较上年增长18%。
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速较快,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行业规模和经营领域日益扩大。批零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1.22亿元,较上年增长1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1.9%。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43亿元,增长10.8%。
六、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继续加大外资招商力度。重点围绕东上渔场、凤凰新城等项目开发,分类组织推进,强化项目到资进度,蓝宝石洗浴、华兰置业等项目提前到资。2007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339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0.2%,新批三资企业10个,其中总投资过百万美元1个。在对外贸易方面,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培育特色产品出口,对发展势头好、增长快的太阳雨、黑刚玉、博爱木业、中林保鲜蔬菜等企业加强品牌培育,使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全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26家,完成进出口总额6.5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8.2%;其中完成出口总额6.34亿美元,增长37.9%。全年实现外经合同额4925万美元,增长3%;外经营业额5864万美元,增长15%;期末在外人数5895人,增长21%;其中本年新派人数2355人,增长24%。
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了“两库两站”(招商项目库、动态更新的客商库、市投资促进网新浦频道、区政务信息网)建设,成立区客商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内部管[FX:PAGE]理制度,突出大项目的招商,强化招商实际效果。2007年全区内联客方到位资金21.41亿元,较上年增长33.2%。全区共开展内资项目299个,其中新增项目274个,投产开业项目274个。
七、旅游
旅游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旅行社达到51家,拥有6个景区,其中国家AAAA级风景区2个。拥有二星级以上宾馆饭店29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8家。2007年,全区开展了多渠道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开发上海旅游市场,推介江苏旅游新干线、黄金海岸生态之旅,让渔湾景区以“真山真水真情”吸引八方游客,取得明显成效。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0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6%和10.3%。渔湾景区投资1000万元,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全年接待游客4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0万元。
八、财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纳税行为不断规范,社会综合治税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财政增收。2007年全区财政收入在连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亿元,增长47.2%,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增幅30.8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亿元,较上年43.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为区级财政正常运转提供了较强保障。从2007年起全区正式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范了财政支出行为,加强了财政性资金管理监督,提高资金运行准备效率和使用效益。全区财政总支出为3.96亿元,较上年增长27.7%,一般预算支出3.96亿元,增长52.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区属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2193人,较上年增长6.5%;普通高中占地面积14.34万平方米,较上年增加26.4%;初中在校生8378人,较上年增长1.4%,普通初中占地面积19.82万平方米,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100%;小学在校生22881人,普通小学占地面积36.83万平方米,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均衡发展有序推进。投入170余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建设,改造和修缮专用房162间计2764平方米,平整场地11530平方米。海宁中学、海宏中学塑胶运动场全面竣工,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科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区共有17项科技新产品新项目获得省、市级科技项目立项,获得省市科技发展资金1146万元。连云港市太阳雨太阳能有限公司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供热系统项目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A类项目,获得资助1100万元,太阳雨太阳能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年度十大知名品牌。
十、文化、卫生和环境
文化建设不断加快。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新的产业特色,文化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荣。以迎接党的十七大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和谐新浦”、“和谐文化农村行”、法制文艺调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全年共演出112余场次。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建起了文化中心或活动室。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新浦区行政管辖内拥有卫生机构212个,其中区属医院3所,即新浦区人民医院、眼科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区属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36张,其中执业医师124人,执业助理医师52人,注册护士86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在已建成的全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中,有市级医院投资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区属医疗机构转型的5个、民营医疗机构转型的3个。
新区建设全面铺开。花果山片区开发强势推进,占地20平方公里的市科教创业园区一期征地全部结束,市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连云港师专[FX:PAGE]新校区、716研究所研发基地、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贯穿于新海城区和海滨新城间、南北长20公里的花果山大道南段已实现快车道通车。东河新城项目已经启动,区市民服务中心大楼东西辅楼打桩及主楼静载试验桩工作已经结束,正在实施地面工程招标,凌州东路实现简易通车;凤凰新城建设破土动工,中央景观大道进入实施阶段,规划内的部分地块已挂牌招商。
旧城改造排难推进。郁洲北路片区、通灌北路片区阶段性拆迁工作接近尾声,博威·元首花园、东辛绿苑B组团等项目已启动建设。解放中路片区的九龙国际广场、水岸峰景等项目进展顺利。人民西路、巨龙北路片区拆迁工作全面推进,南极北路片区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南极北桥已开工建设。
绿化生态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全区完成绿化总投资1.16亿元,新建改造绿地面积13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完成新浦公园、海宁园等公共绿地改造任务,建成和煦园、三和园、同心园等12个游园建设,实施东盐河东岸防护林绿化、龙尾河生态景观廊道等绿化工程。集休闲、娱乐、旅游功能于一体的郁洲公园项目已基本建成。
市政便民工程进街入巷。全年总计完成南空路、外仓街、西小区等62条便民道路和小学路、健康东路等13条道路的人行道板整治工作,完成总投资1700万元。在全市率先推行“四位一体”居民小区物业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四城同创”活动,积极推进宜人城区建设。投资315万元,新建改造公厕27座,添置垃圾桶、果皮箱1110只。开展蔷薇河饮用水源保护行动,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所扩大,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达到37.85万人,较上年增长1.07%。全区人口出生率达11.3‰,自然增长率为5.3‰,计划生育率达95.8%。再就业人数实现增长。全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7957人,城镇净增就业人数406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3891人,全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3800人,年未城镇登记失业率3.42%;“4050”人员再就业808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人数为2497人,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人数为2509人,新增输出前培训100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509人,劳务输出1102人。
工资水平明显提高,生活状况继续改善。2007年,全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8634元,较上年增长23.2%。按执行会计制度分,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719元,较上年增长29.42%;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1691元,增长22.3%;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080元,增长2.7%。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54元,增长1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89元,增长15%。
城乡低保提标扩面,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健全。2007年,全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人数均有所增加,征缴各项保险基金明显提高,养老金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70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90元。全区城乡低保对象2971户7757人,共发放保障金558.79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2242户5811人,发放保障金473.65万元;农村低保对象有729户1946人,发放保障金85.14万元。发放城乡低保对象一次性物价补贴56.49万元。在区、街成立低保评审小组、在社区成立了评议小组,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有效监督机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了应保尽保。
说明:1、本公报除个别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度定案数据;
2、公报中所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统计数据除来源于本局各专业外,主要来源于全区业务主管部门,在此表示感谢。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