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区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一个跨越"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7亿元,较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2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7.28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8.6:38.0:43.4调整为17.3:39.2:43.5,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6.41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4.5%,较上年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全区人均GDP13986元,同比增长14.0%。
2003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是:国民经济在稳健运行中保持快速增长,园区建设和项目推进拉动了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景区开发和宣传促销促进了旅游经济的不断升温,结构调整和联动帮扶带动了农民增收步伐的加快;改革开放在不断创新中取得重大突破,招商引资强势推进,企业改制继续深化,配套改革顺利实施;城乡面貌在拆迁建设中发生显著变化,窗口形象不断刷新,港城扮靓初步启动,城乡改造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在整体推进中实现协调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同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全区经济总量不够大、实力不够强、缺少工业大项目的支撑,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外向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农业结构调整不够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农民增收还面临很多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功能仍需进一步增强;改革向纵深推进难度加大等。
二、农业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2003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60亿元,较上年增长7.4%。其中,渔业产值3.84亿元,增长6.8%;农林牧产值0.76亿元,增长10.5%。全区水产品产量5.36万吨,同比增长5.9%。新增海水养殖面积6000亩,其中贝类、海蜇、紫菜各2000亩,新增紫菜育苗面积5000平方米,紫菜加工机9台,连云区紫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被授予省“十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称号。深海抗风浪网箱和徐圩万亩滩涂开发项目积极推进,徐圩板桥冬枣基地、云山花卉苗木基地等已成为我区农业的新亮点,徐圩冬枣、宿城云雾茶、云山牛心柿通过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全年完成植树造林5415亩。积极推进“三级联动帮扶到户、项目推进致富农民”活动,全区共确定帮扶农户414户,筹集帮扶资金50万元,发放帮扶资金23万元,落实帮扶项目352个,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末,全区实有耕地面积0.87千公顷,较上年末净减少0.01千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2千公顷,较上年减少了0.17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42千公顷,较上年减少了0.19千公顷;油料,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0.7千公顷,较上年增长了2.9%。粮食总产量0.19万吨,较上年减少了0.08万吨,下降了29.6%,每千公顷单产为4619吨,较上年提高了145吨,增长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3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41亿元,较上年增长15.5%。实现全部工业产值28.6亿元,较上年增长21.9%。其中,规模工业现价产值16.70亿元,增长32.4%。规模工业中,股份合作企业工业产值为2.66亿元,增长42.4%;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为1.92亿元,增长67.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FX:PAGE]工业产值为6.92亿元,增长18.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产值3.68亿元,增长70.0%;私营企业工业产值4.56亿元,增长67.2%。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增势强劲,企业的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6亿元,较上年增长35.0%;利税总额12298万元,增长32.5%;利润总额6320万元,增长31.5%;全区54家实现了全部赢利。产销进一步衔接,全年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7.0%,较上年提高了0.4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用电量1680.4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69.7%。
建筑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全区14家三级资质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5.32亿元(不含国外施工产值),较上年增长129.9%;竣工产值3.85亿元,较上年增长128.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68.84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了37.2%,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53.65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了172.6%;期末从业人员5332人,较上年增加了1982人,增长了59.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07亿元,较上年增长32.4%。其中二产和三产投资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65亿元,较上年增长34.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03亿元,占全区总投资的66.3%,较上年增长28.6%。房地产投资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31.3%,施工房屋面积18.56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81.8%,其中住宅面积14.22万平方米,增长152.6%,由于建筑层数的增高,使得竣工房屋面积仅完成2.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6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商品住宅的销售价格为1619元,较上年提高了339元。
五、国内贸易、旅游与对外经济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蓬勃发展。随着“三产兴区”战略的实施,全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在较高的发展平台上依然增势不减。2003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较上年增长12.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2亿元,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亿元。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底,全区拥有各类市场19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个,消费品市场18个。全年实现市场成交额20.17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实现19.58亿元,同比增长10.0%。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10.68亿元,同比增长13.8%。
个私经济发展迅速。年末全区个体工商户达4380户,注册资金5814万元,其中本年新开业1068户,注册资金2644万元;全区私营企业达814户,注册资金5.70亿元,其中本年新增189户,注册资金1.17亿元。
旅游经济不断升温。抓住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全区各景区景点克服困难,进一步加快景区建设步伐,使2003年成为近年投入最大的一年。连岛度假区大力推进“扮靓连岛一期工程”,完成了海韵广场、环岛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了观光游轮改造、苏马湾景区深度开发,推进了21世纪山顶假日中心建设,并于年初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区。高公岛、宿城加快景区环境整治,并在“渔家乐”等项目开发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积极应对非典疫情对旅游市场的不利影响,在全市率先推出了“阳光特惠”、“百家旅行社海滨旅游踩点”等系列活动,迅速激活了短期低迷的旅游市场,特别是连云港之夏系列活动、省沙滩秧歌大赛、世界女子沙滩排球赛等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和承办,进一步提升了我区海滨旅游的知名度。全年共接待游客18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0.5%。
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我区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外向型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738万美元。较上年增长52.5%;三资企业出口创汇2437万美元,增长25.4%;新批三资企业24家,与去年持平。新签内联项目124个,同比增长40.9%;引进内联资金5.1亿元,同比增长110.5%。
&nbs[FX:PAGE]p;
六、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收支基本平衡。2003年,实现财政收入16452万元,较上年增长20.6%。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491万元,增长23.3%,地方财政收入12961万元,增长20.0%。个体私营税收1991万元,增长40.1%。全区经济运行质态有了较大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8.4%提升到8.9%,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12046万元,较上年增长13.9%。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404万元,增长19.2倍;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5万元,增长150.0%;教育事业费支出2866万元,下降了4.6%;行政管理费支出1453万元,增长5.4%。
七、科技、教育和卫生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2003年,完成科技发展计划32项,其中新产品4项;科技投入总量92.2万元,较上年增加56.2万元;通过科技成果验收、鉴定8项,获得科技成果奖3项。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36人,较上年增加215人。全年引进本科以上学历61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区有中、小学和幼儿园47所,其中普通中学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4所、幼儿园26所。在校学生数9956人。小学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5万平方米,计算机2065台,图书藏量57万册,电子图书藏量860片。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区实有教师1447人,其中大学专科学历以上教师1112人,占全部教师的比重为76.9%,较上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中小学高级职称教师达80人。
2003年,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成果喜人。全区拥有各类职工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6所,民办文化专修学校(培训中心)8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站2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稳步发展,今年参加报名考试人数1070多人,其中接纳新生报名375人。到2003年底,全区累计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的人数已达780多人。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全辖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50个,其中各类综合医院5个,乡级卫生院8个;卫生机构病床总数1439张,卫生技术人员1108人,其中执业医生499人,注册护士392人。
八、人口和人民生活
区域人口规模继续扩大。随着我区城区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区外人员吸引力的增强,全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末,全辖区户籍人口17.56万人,较上年末净增735人,增长4.2%;其中非农人口15.23万人,较上年增长3.1%。2003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8.8%,较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晚婚率71.5%,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节育率90.9%,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6.63‰,较上年下降了0.67个千分点;死亡率3.77‰,较上年上升了1.3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6‰,较上年下降了2.0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720元,较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增长9.6%。城市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7882元,增长12.0%。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全年参加失业保险职工8012人、养老保险职工6431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6232人。劳动部门实施转岗培训850人,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157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4%。年末全区收养性福利机构拥有床位20张,在院人数15人,其中女性5人。年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32人,较上年增加8人,全年农村低保金共计发放6.8万元,较上年增加了0.8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504人,较上年增加702人,月保障标准为150元。
注:(1)本公报除地区生产总值(即GDP)等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报定案数据;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FX:PAGE]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