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起点定位、高目标追求、高强度推进”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各项工作全市争第一,发展速度苏北争上游,综合实力全省争进位”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抢占发展先机,采取创新超常举措,拼搏奋进,重抓落实,狠抓推进,社会经济承接上年强劲的发展态势,继续在快车道上提速增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4.40亿元,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51亿元,增长1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33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36.65:31.7:31.65调整为32.81:35.96:31.23,首次实现由“一、二、三”向“二、一、三”产业格局的历史性转变。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加快。年末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8272户,净增660户;从业人员9976人,净增493人。私营企业843家,净增108家;从业人员19887人,净增4259人。个体私营企业入库税收561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17.7%。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4.7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9.28%,安置城镇就业人员427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下降0.49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进步相对薄弱;重大项目和企业资金调度仍较困难,企业运行质量有待提高;农业的基础依然不够稳固,农民增收尚存诸多制约因素。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全年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23.97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农业产值13.87亿元,增长1.53%;林业产值0.74亿元,增长22.4%;牧业产值4.88亿元,增长7.89%;渔业产值2.65亿元,增长8.9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3亿元,增长0.49%。
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3.05千公顷,比上年增1.26千公顷。粮食种植面积77.01千公顷,比上年增3.08千公顷,其中,夏粮面积36.54千公顷,比上年增0.67千公顷;秋粮面积40.47千公顷,比上年增2.41千公顷;棉花面积3.81千公顷,比上年减1.47千公顷;蔬菜面积9.13千公顷,比上年减0.19千公顷;瓜果面积1.08千公顷,比上年增0.05千公顷;全年造林面积644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1.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主要农作物受灾减产。因受气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秋季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影响了全年农作物产量。全年粮食产量45.57万吨,比上年减少6.2%;棉花总产量0.26万吨,比上年减少68.1%;油料总产量0.39万吨,比上年增长6.43%;蔬菜总产量50.41万吨,比上年增长4.64%。
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4.0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6%。畜牧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全年肉类总产量3.08万吨,比上年增长4.89%;水产品产量3.01万吨,比上年增长5.4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6.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85%;拥有各类拖拉机20461台,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小型拖拉机19598台,比上年增长25.0%;大中型拖拉机863台,比上年下降8.2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6万千瓦,机电灌概面积37.8[FX:PAGE]2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747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实施河道疏浚工程23条134公里,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建设防渗渠50公里,配套涵闸548座。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部工业实现现价总产值79.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增幅比上年高6.52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3.5亿元,比上年增长60.41%,增幅比上年高12.31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5.82亿元,比上年增长36.1%。
工业效益稳步提高。全部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17亿元,增长57.54%;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全部工业产销率达97.31%,比上年同期提高1.1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产销率达98.5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高,全部工业实现利税5.11亿元,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亿元,增长32.31%。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列统规模工业企业82家,比上年末净增33家(新增41家),规模工业企业数与新增数均创历史新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有5家企业年生产超亿元,比上年增1.5倍。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医药、冶金机械、板材家具、酿酒食品和纺织服装等五大支柱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年实现现价产值22.22亿元,同比增长68.14%;重化工业发展加快,鑫盛金属、宝丰金属、兴鑫建材、海迪化工等一批重化工项目相继落户我县,全年规模上重化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02.1%。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城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6万平方米,增长46.4%,其中住宅房屋面积26.2万平方米,占71.58%;商业用房面积10.4万平方米,占28.42%。全县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17家,其中二级房屋总承包企业3家、三级总承包企业5家、专业承包企业5家、有建筑劳务资质的4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持续攀升。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77亿元,比上年净增12.89亿元,增长56.33%。其中,规模以上投资28.64亿元,增长52.33%;规模以下投资7.13亿元,增长74.75%;工业投资26.03亿元,增长84.74%。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847万元,比上年增长58.1%;第二产业投资26.03亿元,增长84.74%;第三产业投资9.55亿元,增长10.16%,二、三产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9.48%;民营投资23.85亿元,增长38.54%,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66.67%。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园区建设再创佳绩。两大园区累计落实进区企业137家,园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科学合理定位A、B区,A区初步形成不锈钢、冶金机械、板材家具、纺织服装、酿酒食品等五大产业,建成三纵三横共计14公里道路;B区重点发展制药和皮革两大产业,新植景观树木7000多株,实现高品位的绿色覆盖;化工园区铺设供热管道14.8公里,建成6000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和2500立方米的调节池,污水实现集中生化处理。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盐河三桥、北环路、泰州路等5项城市路网工程竣工通车,灌南宾馆大楼、聚龙商贸城、富康新村一期等重点项目建成并相继启用;南方家园、城市花园、颐和家园等重点工程快速实施。完成236、326省道改造;建成14公里北环城公路,改建中五路、花三线、武大线等6条县乡道路53公里,改造小窑桥、大友桥等桥梁8座;建成110千伏六塘变电站,推进110千伏堆沟和220千伏金庄变电站建设。
五、贸易与外经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上年[FX:PAGE]提高2.7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县城零售额9.98亿元,增长13.4%;县以下零售额5.65亿元,增长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08亿元,增长14.1%;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55亿元,增长19.7%。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再上新的台阶,全年共引进内联项目180个,实现内联客方到位资金32亿元,新开工2000万元以上项目88个、投产49个;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462万美元。对外贸易日益活跃,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771万美元,增长67.9%,其中,出口总额1628万美元,同比增长98.5%;实现外经营业额1378万美元,增长31.24%;期末在海外劳务人数1217人,增长50.25%。
六、交通、电力与邮电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9.68%。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405.6万人,客运周转量11105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1.2万吨,增长20.45%;水运货运量4.05万吨,增长15.7%;水上货运周转量848万吨公里,减少37.6%。
用电总量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累计用电量达3.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12%。其中,工业用电量1.9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5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54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42%。
邮电通信能力持续提升。全年完成增加值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邮电业务总收入1.1亿元,增长18.02%;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24.9万门,比上年末增加0.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0.5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2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4600户,比上年末增加1050户,其中,宽带网用户4290户,比上年末增加740户。移动通讯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总数达8.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3万户。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增长40.5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2亿元,比上年增长7.5%。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存款余额较大提高,全县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3.19亿元,比年初增加3.91亿元,增长20.3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3亿元,比年初增加3.11亿元,增长21.83%。金融信贷平稳有序,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94亿元,比年初增加0.29亿元,增长2.72%。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8234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34万元,增长22.7%;寿险保费收入7003万元,增长1.2%。全年赔付1198万元,增长27.6%,其中,财产险赔付750万元,增长64.8%;寿险赔付448万元,下降7.4%。
八、科技与教育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全年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509万元,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级13项、市级13项。“林业产业化技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大盛板业被批准为省级星火龙头企业,环保均质秸秆板和环保型木塑复合材料等8个项目列入省级星火计划,环保均质秸秆板和手提式不锈钢灭火器被确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
教育事业显著加强。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12所,在校学生12.03万人,其中,中学生6.04万人、小学生5.88万人;在职教职工7420人,其中专职教师6307人。全年有2640人参加高考,1526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本科613人、专科913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96%和100%。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扩建校舍4.2万平方米,改造薄弱中小学6所。顺利实施“六有”和“校校通”工程,第二中学通过省“三星级”学校验收,灌南中学“四星级”学校创建进展顺利。成职教育迈上健康发展轨道,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术培训10.3万人。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3个,其中影剧院1个;乡镇文化站1[FX:PAGE]4个,县级剧团1个、文化宫1个、文化馆1个。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1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27.6%,其中,新安镇入户率达31.5%。全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50余件,成功举办“潮涌灌河”等大型文艺演出;由我县作者作曲的歌曲《让时代为我们喝彩》、《和谐中国》分别被选为十运会会歌和火炬点火仪式主题歌;魔术、小品等节目相继亮相中央电视台。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县拥有卫生机构8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病床1067张,卫生技术人员1603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78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全县参合率达97.7%。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全县拥有一、二级运动员20个,全年共获市以上奖牌30枚,其中自行车运动员在世界杯系列赛和十运会上勇夺多枚金牌。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人才18名。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新建健身点4个,完成对县英雄广场的初步改造。成功组织第二届中国灌南汤沟杯象棋大赛等群体活动。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总人口74.0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8.08‰;人口出生率10.93‰,死亡率5.20‰,人口自然增长率5.72‰;计划生育率达97.39%,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777元,比上年增长30.72%。据农村百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15元,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8.58平方米,增加1.32平方米;砖瓦平房面积14.42平方米,减少0.12平方米。年末每百户拥有热水器18台,比上年增加10台;摩托车30辆,比上年增加14辆;彩色电视机75台,比上年增加20台;黑白电视机52台,比上年增加3台;固定电话91部,比上年增加15部;移动电话57部,比上年增加10部;洗衣机55台,比上年增加22台。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数达4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2.4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2.02万人。共发放城市居民低保金90万元,低保对象514户;发放农村居民低保金590万元,低保对象7556户。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指标为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