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新浦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6:33:34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连云港市新浦区统计局

〇〇九年三月十六日

2008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 合

政区调整进展顺利。一年来,顺利完成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新划入浦南镇和岗埠农场,行政区域面积从259平方公里增加到472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优化全区生产力发展布局,积极推进河西片区发展规划,争取并落实浦南镇划转后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快了浦南镇、岗埠农场融入城区发展步伐。

人口规模有所扩大。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达到46.92万人,较上年增长1.01%。全区人口出生率达4.11‰,自然增长率为1.63‰,计划生育率达99.5%,独生子女率93.49%。

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经初步核算,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达到57.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0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82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6.34亿元,增长17.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9∶27.6∶63.5。

财政实力继续增强。全区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完成14.35亿元,较上年增收3.45亿元,增长31.7%;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较上年增收1.45亿元,增长23.4%;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94.5%,收入质量明显示提高。全年财政总支出为6.49亿元,增长22.91%,一般预算支出4.97亿元,增长25.42%。

二、农 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83亿元,较上年增长18.9%。粮食生产继续保持丰产丰收,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4.16万亩,总产量21.2万吨;棉花种植面积0.65万亩,总产614吨;蔬菜种植面积2.28亩。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类总产量9221吨,禽蛋产量5176吨。

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云雾茶、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等产业加快发展,新增“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5个。实施“百千万”工程,建成岗埠鲜切花基地、云台水生花卉园、草舍西红柿园等各类园区12个,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4万亩,高效农业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积极培育品牌农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到34个,生产面积达28.6万亩。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19家发展到47家,带动农户近万户。天龙食品、中林蔬菜等龙头企业产值增长26%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放良种、农机等补贴1395万元。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通过初审,争取农业扶持项目22项、支农资金5160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筑浦南开发区和海宁工贸园发展平台,着力推进都市工业化进程。投入近3000万元,推进浦南开发区、海宁工贸园、云台农场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使3个园区基本达到“七通一平”的建设标准,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太阳能设备、硅产品、机械建材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强化污染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惠宇玻璃、龙塔磨料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14.6%。全区工业经济累计完成总产值(现价)46.16亿元,增长30.54%,产销率达到9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2.92亿元,增长27.72%,实现利税总额6.67亿元,较上年增长254.64%。

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太阳雨热管热水器、东浦管桩四期工程等项目,整合乐园磨料、新科研磨厂、甘洛立兴硅业等五家企业,成立连云港乐园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着力提高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增强重点企业对全区经济的龙头示范和拉动作用。规模企业不断壮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9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9亿元,较上年增长16.8%。全区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有66家,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35.42亿元,增长31.6%;完成销售收入33.93亿元,增长29.4%;产销率达到97.9%,实现利税总额6.21亿元,较上年增长224.1%。在规模企业中,太阳雨公司全年实现总产值7.7亿元,增长70%;利税较上年增长2.3倍。东浦管桩全年实现总产值2.1亿元,实现利税0.14亿元,增长52%。两个骨干企业的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实现利税占20%。

[FX:PAGE]  

建筑业发展平稳发展。受全经济危机的影响,建筑业低速发展, 2008年,全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6亿元,较上年增长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注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宏观调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71亿元,较上年增长11.9%。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52.25亿元,增长12.7%。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98亿元,下降28.9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6. 73亿元,增长27.2%。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管理与服务,全区计划实施的各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连云港国贸中心、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已交付使用,倍力达磨料、佳普包装、万利汽车等项目竣工投产,区市民服务中心、七一六研究所研发基地的型材工程中心、动力中心等实现封顶,鼎宸单晶硅、东海硅微粉四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国际商务大厦、青年公园等项目也在顺利实施中。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2.25亿元,增长12.74%。

房地产开发“惯性”较大。虽然自2008年下半年全市房地产业形势严峻,但由于上年度房地产存量具有的“惯性”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香溢江南、博威·江南明珠苑、苍梧河滨花园、御景龙湾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区房地产建安企业全年共产生和实现税收收入4.35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额的34.1%。全区房地产业实现投资35.81亿元,增长35.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全年共实现房屋施工面积461.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1.5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70.23万平方米、销售额24.46亿元。

五、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区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7.56亿元,较上年增长18.3%,占全区GDP的比重为30.7%,占全区第三产业比重达48.3%,是第三产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态势。台湾大润发超市、东方和盛百货等大型卖场相继开业。各类大型市场日益繁荣,振兴汽车城、南城汽车城品牌越来越多,振兴建材城中各商家收益不断增加。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7亿元,较上年增长2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分别为13.28亿元和60.49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8.9%和20.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分别为1.78亿元和7.3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3.7%和75.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在外贸工作方面,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培育特色产品出口,对发展势头好、增长快的太阳雨、黑刚玉、博爱木业、中林保鲜蔬菜等企业加强品牌培育,使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全年完成地方自营出口额6.5亿美元,增长1.12%;注册外资实际到帐3274万美元,外资三年来首次超额完成市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外经合同额5880万美元,增长19.4%;外经营业额7300万美元,增长21.1%;期末在外人数6909人,增长14.7%,其中本年新派人数2860人,增长18%。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开展招商引资攻坚战,全力突破外资任务。采取园区招商、产业招商、资源招商等方式,主动出击,扩大招商规模,注重引资质量。全年引进门内联客方到位资金33.3亿元,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1亿元,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引进2000万元以上项目16个。积极争取企业发展扶持政策,为浦南、海宁工业集中区44家企业争取电费补贴1400万元。

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渔湾景区顺利通过AAAA景区复核,东磊、孔雀沟景区具备接待游客条件。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区新增五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1家,星级宾馆达32家;新增旅行社5家,全区旅行社达56家。全区全年接待游客量达328万人次,增长15.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7亿元,增长23.1%。其中景区游客量达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2万元。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区属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1738人,普通高中占地面积5.23万平方米;初中在校生11278人,普通初中占地面积36.23万平方米;小学在校生27504人,普通小学占地面积62.12万平方米,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FX:PAGE]  

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建成海宁中学1777平方米的阶梯教室,新建建宁小学、大村中心小学塑胶运动场,开工建设苍梧小学,启动建国路小学改扩建工程;化解城区义务教育债务1255万元和农村义务教育债务275万元;投入1430万元,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所有学生书本费;安排“励志”奖学金33.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42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师公积金等问题得到全面落实。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中考平均分数位居市区第一。

科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区有21项科技新产品新项目获得省、市级科技项目立项,共获得省市科技项目发展资金517万元。已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工程中心1家。全年申请量为501件,专利授权量145件,全区每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完成数占全市42%。培育出连云港市研磨厂、连云港美猴王酒厂等专利申报大户。

八、文化和卫生

群众文体生活日益丰富。开展大型广场文化活动40余场次;承办省第六届秧歌比赛,并获得全省第一名;成功举办第二届元宵焰火晚会,“除夕看春晚、元宵赏焰火”的节日文化品牌深入人心。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实现乡镇(街道)健身中心、社区健身点全覆盖。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三送”工程,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达标。组织实施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建起了文化中心或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320户,全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2%。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新浦区行政管辖内拥有卫生机构23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13张,卫生技术人员1091人,其中执业医师535人,注册护士351人,药师73人投入300万元,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2 %,乡镇村覆盖面100%。完成疾控监督两项制度改革,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等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九、城市建设

新城建设展现新局面。科教园区、东河新城分别完成1100亩、3000亩征地任务,花果山大道、凌州东路和凤凰新城中央大道实现通车,学院北路和科苑北路开工建设,科教园区、东河新城、凤凰新城开发建设框架全面拉开。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校迁入新校区,七一六研究所6座单体楼建成使用,连云港师专和工贸学校教学楼、宿舍楼正在实施装修,财经学校、中药学校、职教集团开工建设。体育中心项目顺利推进,完成主体育场地下工程、体育馆主体工程。8000平方米的区市民服务中心顺利封顶,东盐河景观带完成总体设计。

旧城改造迈出新步伐。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南极北桥,建国路建成通车。郁洲北路片区、通灌北路片区、外仓街、造纸厂等地块改造取得明显进展,累计拆除棚户区面积20余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大老城区道路街巷、环卫设施改造力度,修建便民路60条,整治人行道板1.6万平方米,建成旱改水厕所113座、水冲公厕12座。

社区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积极开展机关与社区结对共建社区用房活动,多渠道投入1000多万元,新增社区用房8600平方米。强化敞开式小区管理,在6个小区推广“四位一体”物管新模式。积极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新增三星级社区18个、四星级社区3个。深入开展“健康老人”、“特色家庭”评比和“邻里节”等活动,增进了融洽和谐的邻里亲情,彰显了社区文明礼仪新风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实施“农村村组道路通达”工程,新建农村公路52.8公里、农桥16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维修改造水库塘坝4座,新建改建电灌站30座,疏浚区乡级河道17条。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实施“三改”与“三清”工程,完成浦南镇龙浦村、云台乡山东村改水任务,建成农村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1042座,新建秸秆气化站2座。投资700万元,建成新农村服务中心35个,实现新农村服务中心全覆盖。

[FX:PAGE]  

绿化新浦再塑新形象。投入资金1.1亿元,新建改造绿地100公顷,城区绿地率达37%,绿化覆盖率达4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34平方米。文化建园再结硕果,占地200余亩的文化主题公园青年公园开工建设,完成征地拆迁和地形整理等基础工程。新建人民桥头游园、海宁小区特色园等19个,全区特色游园达到63个。实施云台山景观生态林一期工程,绿化山体2700亩。广泛发动辖区单位、社区群众和广大学生,开展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再掀全民绿化新浦新高潮。

文明城市创建跃上新台阶。围绕争当创建先进区、示范区目标,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排查各类整治项目1800余项,清理卫生死角200余处、积存垃圾2万吨,取缔规范马路市场36个,规范摊点群8处,拆除沿街搭建1.5万平方米、大型违章广告牌132处,清涂和覆盖“三乱”小广告30余万条,清理粉刷小区楼道“三乱”污迹11万平方米。投入800多万元,添置垃圾车、果皮箱等环卫设施,成立河道保洁公司,全面提高环卫保洁水平,城区更加整洁靓丽。强势推进禁违拆违工作,拆除违法建筑3万多平方米,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蔓延势头。完成蔷薇河饮用水源综合整治工程,投资过亿元的市第二应急备用水源大圣湖工程开工建设。开展污染源普查、节能减排和达标排放治理工程,城区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十、居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08年,全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21170元,较上年增长34.7%。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5959元,增长25.6%;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740元,增长36.8%;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1791元,增长46.4%。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55元,增长1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18元,增长14.2%。

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重点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办了插花、面点、茶叶等特色培训班。全区再就业培训人数2459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159人,其中转移前培训1385人,在岗农民工培训1774人,培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2200人,职业技能培训240人;启动了“创业奖励基金”,奖励创业先进典型10名。开办创业培训班7期,培训251人。兴办创业走廊,完善创业超市,积极搭建集创业培训、项目开发、融资服务为一体的一条龙创业服务平台。投入资金379.2万元,帮扶3139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889人。全区现有城镇充分就业社区已达43家。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60.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对“零就业家庭”建立绿色帮扶通道,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同时,大力实施就业援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化”。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52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2255人,对口挂钩交流409人。

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人数为50468人,全区征缴保险基金达5711万元。养老保险中,“断保”人员净增续保65人,乡镇企业职工参保302人,农民工参保1347人,个体私营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5058人。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968人和2472人。

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30元,全区城市低保对象 2177户5693人,发放保障金694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农村低保对象696户1806人,发放保障金142万元。及时启动“物价上涨与困难家庭临时生活补贴联动机制”,发放物价补贴64万元。

 

说明:1、本公报除个别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度定案数据;

2、公报中所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