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灌云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6:34:00
  • 来源:市统计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灌云县统计局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八日

2008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之年,也是灌云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制约因素增多、发展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实现较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三个翻番、四个突破、六个增幅位居全市前列”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创新创业创特色、提速升位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打造一个速度、争当两个典范、提升三个水平”的全新定位,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主线,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着力“一城一港四区”建设,以昨天为自豪,视今天为机遇,激情奋斗,攻坚克难,快速推进,使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 合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初步统计,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96.72亿元,较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9.49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2.37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24.86亿元,增长1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14元(按户籍人口计算),较上年增长36.4%。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8:42.8:28.4调整为30.5:43.8:25.7。

    人口规模继续增加。2008年末, 全县总人口达110.35万人,较上年净增1.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912人,死亡人口7331人;计划生育率90%;在全县总人口中:男57.22万人,女53.13万人;农业人口64.01万人,非农业人口46.34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2008年,全县农村工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构建以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中心,以发展农业设施栽培为重点,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优势产业的快速成长,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步伐,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不断规范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49亿元,较上年增长6.0%,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49亿元,较上年增长18.6%。

种植业稳定增长。全年种植业产值完成26.1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47.9% , 较上年增长16.7%。全年粮食产量为83.27万吨,较上年增长5.8%,其中:夏粮30.07万吨,增长10.5%;秋粮53.20万吨,增长3.4%。棉花播种面积4.56万亩,产量0.51万吨,下降31.3%。水果产量6.78万吨,增长22.4%。

林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实现林业产值12364万元,较上年增长111.2%。全年新增造林面积3.9万亩,植树总量突破1100万株,建成“绿化合格村”25个,农村林木覆盖率达18.0%。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牧业完成产值19.17亿元,较上年增长14.6%,占全县农业产值的35.2 %。全县三禽年末存栏量537万羽,大牲畜年末存栏量5.02万头,羊年末存栏量9.27万头,生猪年末存栏量24.76万头。

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年实现渔业产值达4.87亿元,较上年增长2.1%。全年新增高效渔业面积0.71万亩,水产品产量3.86万吨,增长1.0%;其中海水产品0.87万吨,下降10.3%;淡水产品2.99万吨,增长5.3%。

农业设施栽培快速推进。大力发展农业设施栽培,全年新扩设施栽培面积3万亩、花卉苗木1.2万亩,三年新发展设施栽培面积10万亩、花卉苗木2.1万亩,建成设施栽培规模连片示范基地19个、无公害甘薯省级示范区1个。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河塘整治、河道疏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6600万元,完成水利土方1274万方,完成81个行政村河塘整治任务。加强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管理,基本农田保护率达100%,改造中低产田2.6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保有量增长迅速,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9万千瓦。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上升,全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90%以上。不断扩大跨区作业面,全年实现跨区作业总收入0.86亿元。

农村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年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7.83万人,占44.9%;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达52233元,较上年增长26.9%;据农村百户居民抽样调查资料,全年人均家庭经营总收入4259元,较上年增长10.1%,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618元,每百元收入的费用由上年的35.81元上升到37.99元。

三、工业、建筑业

2008年,全县上下继续突出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强力推进落实工业发展的超常举措,加强大企业的生产运行调度和大项目的组织推进落实,围绕“一城一港四区”生产力布局,着力抓好规模企业培育和重点项目的督查考核,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特色日益明显,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6.72亿元,较上年增长3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8.59亿元,增长53.0%;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78.13亿元,增长20.8%。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创产值56.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3.4%,增长60.2%。

工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8.41亿元,较上年增长53.6%;实现利税总额10.90亿元,年增长67.0%;其中利润6.50亿元,增长70.2%;产值销售率达99.6%,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9.4%,较上年上升1.7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由上年的2.77次上升为3.89次。

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棉纱产量11487吨,较上年增长6.1%;生产化肥(折纯)2.15万吨,增长20.8%;合成氨2.97万吨,增长26.2%;人造纤维板27.2万立方米,上升45.9%;水泥7.15万吨,较上年下降9.8%。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1.02亿元,较上年增长25.7%,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1.4%,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0.57万平方米,增长14.6%,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38.02万平方米,占76.4%;建筑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年末从业人员981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41人,增长3.3%,占从业人员的1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23.57亿元,较上年增长 40.5%;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01.39亿元,增长54.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87.49亿元,;增长39.5%。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镇规模以上完成投资86.59亿元,增长47.8%;房地产完成投资9.1亿元,增长49.6%;民营经济完成投资71.05亿元,增长45.0%,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71.05亿元,增长49.1%。在农村投资完成额中,工业投资完成16.36亿元,增长18.4%;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6.44亿元,增长19.0%;其中个体私营完成投资16.44亿元,增长19.0%。

园区建设快速推进。临港产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5亿元,开发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形成总长170公里的“五纵九横”道路网络。海滨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商务中心投入使用,建成500亩大鹏湖,5000亩湿地公园建设开始启动;县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7亿元,110KV变电所、凯发自来水厂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四星级酒店等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投入2.7亿元,石棺墓遗址区域保护、山西休闲区、旅游地产开发快速推进;杨集物流园区完成伊利路拓宽、农民安置小区一期工程,综合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

五、贸易、外经

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全县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寻求开拓市场,本地一些商业企业不断向外扩张开辟新店或连锁经营或合作联营,外来商家不断加盟扩充,使流通市场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格局逐渐形成,扩大了消费市场,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8亿元,较上年增长25.5%。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业为2.93亿元,占6.7%,增长32.8%;零售业为36.74亿元,占83.5%,增长21.7%;住宿业0.20亿元,占0.5%,增长11.9%;餐饮业4.11亿元,占9.3%,增长67.2%。

    招商引资积极推进。围绕“一城一港四区”生产力布局,全力以赴强攻招商引资,在县乡机关继续推行“三三制”招商,落实招商引资及新上工业项目责任制。全年引进内联资金53.01亿元,较上年增长33.6%;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5亿美元,增长45.8%。

外经外贸不断增长。不断扩大工艺鞋、玩具、冷冻食品、柳编等产品出口规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651万美元, 较上年增长66.0%,其中完成出口12391万美元,增长65.0%。强化对外劳务培训、规范对外劳务市场,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4890万美元,较上年增长0.7%。

六、交通、邮电

交通条件明显得到改善。重点实施县乡村道路通达工程,构筑城乡交通网络,促进城乡联动发展。疏港航道、242省道、324省道扩建等省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4国道新沂河特大桥建成通车;完成经三路、建设路、伊新路延伸工程;完成县乡、乡以及通居民点公路300公里,改造危桥58座,鲁燕公路建成通车;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加快实施,新建客运站2个,全县318个行政村除燕尾港镇开山岛村外317个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通达率99.7%。目前全县道路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个以沿海高速、宁连高速、徐连高速为纵横向快速通道,以204国道、324省道、236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补充,干线公路与支线公路相衔接,等级公路与乡村公路相配套,四通八达的县内“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邮政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51亿元,较上年增长18.9%;全县电信交换机总容量23.41万门,较上年增加2.02万门;全年新增电话用户0.11万户,电话用户达17.85万户,较上年增长2.3%;移动电话用户15.86万户,增长14.2%,小灵通电话用户平稳发展,当年新增小灵通用户0.21万户,累计用户达到4.22万户,较上年增长5.2%;宽带网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用户7906户,用户达23855户,较上年增长49.8%。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交流快捷便利,网络通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七、财政、金融

财政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全县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目标和总体要求,按照“工业入库税金翻番,财政收入增幅位居全市前列”目标定位,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征收措施,着力打造发展财政、服务财政、和谐财政,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01 亿元,较上年增长88.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01亿元,增长66.3 %。财政总支出完成22.37亿元,增长65.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06亿元,增长38.7%。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全县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抓住招商引资以及百姓个人住房消费攀升的有利契机,千方百计筹措信贷资金,想方设法开拓贷款市场,逐步向规范化、良性化循环方向发展,实现存贷款双重增加,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9.31亿元,较年初增加16.87亿元,增长27.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8.87亿元,较年初增加4.57亿元,增长10.0%。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51亿元,较上年增长7.1%。

八、社会事业

科技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全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以计划项目和知识产权为重点,积极申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和专利申请,科技事业和科技进步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计划项目47项,其中上报省级以上项目46项。在省级以上项目中,省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项,科技帮扶项目8项,星火计划项目9项,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计划1项。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5项、市级9项。积极参与县“送科技下村”主题活动,邀请蔬菜、果树等省级专家,举办现场业务指导,受训农民达800余人次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县中小学达到179所,在校学生15.62万人,其中在校中学生7.66万人,小学生7.96万人。专任教师8001人,其中中学教师3801人,小学教师42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有237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6%。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改扩建校舍2.5万平方米,板浦中学被评为四星级高中,县职教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创建四星级职业学校通过省验收,陡沟中学创建三星级普通高中、东农职业中学创建三星级职业学校接受省验收。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费、学杂费。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本科达线1403人,本科上线率21.2%,较上年增长3.4%,中考优秀率24.9%,居全市前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不断提高。

文体艺术繁荣活跃。2008年,全县共有农村文化中心19个,电影放影单位20个,艺术表演团体6个,成功举办“舞动的旋律·印象灌云”大型图片展。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县电视台2部作品获得第五届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三等奖,广播电视覆盖全县城乡,年内新增有线电视用户 3.21万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11.54万户。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县体育馆、游泳馆建设快速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积极组织运动员参加市、省级各种体育赛事,全年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类体育项目奖牌280枚,其中金牌97枚、银牌80枚。全年向市级输送运动员20名,在全省体育综合考核中,排名提升五个位次,名列全市第二。广泛开展戏剧、文艺等广场演出活动。全年共主办、协办、联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50余场,小型广场文化活动380余场,观众近30万人次。地方曲艺《工鼓锣》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内完成6个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网吧、非法音像制品等专项整治管理有序,全年共出动450余人次,对网吧、歌舞厅、游戏室等文化娱乐市场检查。集中销毁盗版音像制品等非法出版物,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19个,病床位1473张,卫生技术人员1788人;其中执业医师631人,执业助理医师132人,注册护士589人,药剂人员113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全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6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参保率分别达98.1%和96.0%。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创建通过省验收;开展乡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农村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九、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以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为重点,同步推进小城镇开发,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对外形象不断提升。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开工建设城建重点工程95项。新区影剧院、法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国税局综合楼、劳动力培训中心正在进行内外装修;灌云高级中学新校区、体育馆、温州商贸城二期、王圩安置小区二期以及商业水街、美都新城等新区工程正在快速推进;新区医院、图书馆、游泳馆等公共工程开工建设;富园广场二期、怡景花城、伊山华庭等旧城改造项目推进有力。陆庄生态园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文体中心游园、人民西路两侧地段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村镇建设加快推进。以“三集中”为导向,加快实施村镇规划全覆盖,编制完成16个乡镇集镇总体规划和1024个居住点村庄布局规划。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配套功能日趋完善,完成村镇建设投入16.8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新铺道路224.3公里,新修下水道8万米,新装路灯855盏,完成3000户农村卫生改厕,并通过省检查验收。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全县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要求持续达标;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达二级标准天数、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在100%以上。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县规划通过省级评审,生态县建设全面启动。

    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单位GDP能耗下降4.4个百分点,达到0.78吨标准煤,较上年减少0.04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减少732.9吨,较上年下降11.1%;二氧化硫排放量1750吨,较上年上升17.3%。恒华、宏顺、科田化工等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据农村百户居民抽样调查,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33元,较上年增长13.2%;生活消费支出3017元,;增长12.8%。农村居民年末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5.43平方米,年末百户拥有住宅电话88部,移动电话110部,摄像机2台,家用计算机3台,彩色电视机103台,洗衣机63台,冰箱16台,摩托车35辆。全县在岗职工人数达43548人,年人均工资20497元,较上年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增长21.6 %;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871元,增长19.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8.83亿元,较年初净增9.36亿元,增长23.7 %;人均储蓄余额达到4450元,较上年增长22.1%。

社会保障体系进逐步健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征收企业养老保险金11293万元。社保扩面成效显著,新增养老保险1.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6223人,工伤生育保险4520人,失业保险参保5.5万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增1.1万人参保。城乡低保工作不断加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实现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快保,共发放城乡低保金1973万元。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每人从上年的1800元和1200元提高到2400元和1800元,全年共发放五保户供养资金559万元。成立灌云县慈善总会,募集慈善基金达710万元,大力开展扶贫济困,发放救灾救济款物168万元,救助人口10万人以上。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务支出达到16395万元,较上年增加6891万元,增长72.%%。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完成就业再就业培训3118人,农民技能培训1.2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4.2万人次,创业培训94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8人,新增就业8219人、再就业29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9%。

脱贫攻坚工作快速启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迅速制定方案,及时出台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全县已实施项目9076个,拨付启动资金1454万元,9071户贫困户落实脱贫项目,发展设施栽培项目670个,水产养殖项目162个,畜禽养殖项目6919个,其他经营性项目1320个,新培育规模种植、养殖小区5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①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储蓄余额等按户籍人口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