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新浦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新浦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96亿元,较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0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6.4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22.77亿元,增长18.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21∶74,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27亿元,增长20%。其中民营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0.4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16.0%;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4.59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21.54亿元,增长21.4。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全年四个季度生产总值增幅差距在0.7个百分点以内。年末全区在统从业人员12230人,较上年末增加805人;其中在岗职工11978人,增加757人。
二、农业
农业经济有了新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3522万元,较上年增长26%。其中林业产值788万元,牧业产值10269万元,渔业产值3262万元。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博爱木业、杰圣葡萄酒等4家企业获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扶持。板栗、茶叶等7个项目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全区粮食实播面积13万亩,总产量60371吨;棉花种植面积2.01万亩,总产量1801吨;蔬菜种植面积0.84万亩,总产量为24115吨;肉类总产量5013吨,禽蛋产量2485吨,牛奶产量360吨。
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选派机关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联络员,宣传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全区1个样板村和4个示范村建设进展较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投入资金1571万元,完成了云台乡环山路、虎南线等31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建成户用沼气池70个,基本建成秸秆气化站1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工业经济累计完成总产值(现价)17.36亿元,增长15.2%,产销率达到97.74%;完成工业增加值4.59亿元,增长12.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73亿元,增长15.9%;实现利税总额0.99亿元,增长18.5%。
规模工业企业实力增强。全区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有29家,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0.58亿元,增长20.9%;完成工业增加值2.84亿元,增长15.1%;完成销售产值10.33亿元,增长20.3%,产销率达到97.59%;实现销售收入9.81亿元,较上年增长21.2%;实现利税总额0.66亿元,增长19.6%。
工业园区建设明显加快。完成海宁工贸园区5.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2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基本达到进区条件。实施荣生特种玻璃、太阳雨二期等项目15项,其中博林工贸、福特汽车销售维修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截至年底,园区进区企业达到60家,其中外资企业4家。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受房地产业的拉动,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26.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3亿元,增长19.0%;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7.41亿元,增长18.9%。民间投资和民营投资增速较快,全年民间投资20.0亿元,增长56.8%;完成民营投资16.88亿元,增长66.3%,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5.5%和55.3%。规模以下投资完成3.13亿元,增长20.1%。
[FX:PAGE]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22.93亿元,增长48.7%。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19.23亿元,增长47.8%;土地购置投资2.43亿元,增长25.9%。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18.68亿元,增长85.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94亿元,下降19.1%,其他商品房投资2.55亿元,增长33.5%。
商品房市场保持热销态势。全年销售商品房48.8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竣工面积7.23万平方米,住宅销售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2.0%,商业营业用房占商品房销售量的3%。商品房销售额14.05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占88.7%,商业营业用房占7.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亿元,较上年增长18%。批发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1.7亿元,增长1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9亿元,增长16.1%。
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全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1亿元,较上年增长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9.6%。
新兴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大中型流通企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零售额23.2亿元,较上年增长44%。其中新一佳、特易购、文峰大世界、国美电器、苏宁电器、中百连云港店、上海农工商等一批大型购物超市、综合商场、连锁企业,与原有专卖店、特色街一起,构建了新浦商贸流通的新格局。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地方自营出口1.6亿美元,完成外经合同额4108万美元,外经营业额4817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1226万美元。
招商工作积极推进。建立了条块结合、条线专业化和块块责任化的招商新机制,全区成立了以条线为主的五大专业化招商组及乡镇、街道和园区招商组,积极组队参加了省苏洽会、农洽会等招商活动,全年新增内联项目个,全区内联客方到位资金20亿元,增长65.7%。
旅游事业发展良好。全区现拥有6个景区,其中国家AAAA级风景区2个;二星级以上宾馆饭店达到33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8家;旅行社50余家。多渠道开展旅游宣传工作,进一步开发上海旅游市场,推介江苏旅游新干线、黄金海岸生态之旅,让渔湾景区以“真山真水真情”吸引八方游客,取得明显成效。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和16%;其中渔湾景区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8.6%和77.6%。
七、财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8亿元,增长67.8%,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增幅50.7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8亿元,增长82.4%;其中房地产业完成税收1.97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收。全年财政总支出为4.43亿元,增长69.2%;一般预算支出3.93亿元,增长70.8%。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全区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1846人,增长14.4%;普通高中占地面积11.34万平方米,增长144.4%。初中在校生8263人,同比下降3.6%;普通初中占地面积24.83万平方米,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100%。小学在校生22723人,同比下降3.9%;普通小学占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整合教育资源,成功组建海宁教育集团。全年新建改建校舍面积2.28万平方米,海宁小学二期教学楼、建宁小学二期教学楼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六有”工程项目53个,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全面完成。全区1051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秋季入学开始全面免征学杂费,全年共免书费8.98万元,共有2666名贫困学生得到生活补助。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区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2项,有19项新产品、新项[FX:PAGE]目分别列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计划,其中列入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6项,市级项目8项。全区专利申请量为321件,增长46.6%。
九、卫生和环境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辖区内拥有卫生机构9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所1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36张,其中执业医师104人,执业助理医师34人,注册护士75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个。
大力推进“四城同创”,城区形象明显提升。配合市实施了人民路、南极路等城区主次干道新建改建工程,完成了民主路、康泰南路等23条便民路和光辉路、天晴路、河运路等177条小街巷修建整治工程,整治了朝阳西路、海联中路等5条道路人行道板。新建改造公厕111座,添置果皮箱500只,垃圾桶150个,新建垃圾中转站2个。刷新美化面积8万平方米,亮化面积11万平方米,规范马路市场21条。完成城区西南出入口拆迁等任务。“绿化新浦行动”卓有成效。实施苍梧河滨公园等绿化项目190个,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切实加强扰民油烟整治,集中整治污染单位31家。组织实施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划定工作,禁烧区内15家单位完成燃具改造。开展蔷薇河饮用水源保护行动,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明显改善。
十、人口和居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所扩大。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达到37.44万人,增长1.44%。全区人口出生率达9.8‰,自然增长率为5‰,计划生育率达99.5%。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5123元,较上年增长15.4%。按执行会计制度分,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1373元,增长22.1%;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743元,增长13.1%;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326元,增长22.9%。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75元,增长1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82元,增长15.4%。
再就业人数实现增长。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为4189人,城镇净增就业人数289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2577人,全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1000人,年未城镇登记失业率3.61%;“4050”人员再就业411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人数为2418人,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人数为1056人,新增输出前培训50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133人,劳务输出806人,其中南北劳动力对口交流202人。
社会保障工作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健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净增628人,养老金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率均100%。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新增1670人,征缴基本医疗保险金1111万元,工伤、生育保险分别新增参保人数573人和68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165.5万元。
全面落实低保制度。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差水平,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提高到70元,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增至960元/年。全区城乡低保对象2681户6962人,共发放保障金407.46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2034户5274人,发放保障金398.4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有647户1688人,发放保障金72万元。
说明:1、本公报除个别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度定案数据;
2、公报中所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统计数据除来源于本局各专业外,主要来源于全区业务主管部门,在此表示感谢。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