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灌南县统计局
2007年,灌南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灌南”的总体要求和“六加一”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以工立县、以港兴业、以城带农”的发展战略,以更新的思路、更高的定位、更实的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步伐坚定有力,经济运行在结构优化调整中向着更好更快的目标纵深推进,社会经济总体呈现规模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7.5%,增幅与上年持平,继续保持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15亿元,较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99亿元,增长24.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39亿元,增长17.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9%、56.1%和32.0%,分别拉动GDP增长2.1、9.8和5.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28.31:41.14:30.55转变为24.23:46.36:29.41,“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71.69%提高到75.77%,提升了4.08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833人,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23人,再就业培训0.4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继续强化劳动力转移工作,扎实做好就业培训,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1.89万人,新增输出农村劳动力1.4万人;全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46万人,转移前培训0.85万人。
民营经济保持蓬勃发展。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6.61亿元,较上年增长25.3%。年末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3430户,净增2600户;从业人员15896人,净增2106人。私营企业1486家,净增408家;从业人员32464人,净增7151人。民营经济实现入库税收5.19亿元,同比净增加2.21亿元,增长74.2%,分别占工商税收和财政收入的78.4%和43.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不够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经济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弱势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投资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9亿元,较上年增长9.82%。其中,农业总产值17.1亿元,增长9.82%;林业总产值0.9亿元,增长6.62%;牧业总产值5.8亿元,增长15.26%;渔业总产值2.6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2亿元,增长5.1%。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全面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38万亩,较上年增加2.98万亩,增长2.5%;粮食单产461公斤,较上年增加37公斤,增长8.7%;全年粮食总产达55.47万吨,较上年增加5.63万吨,增长11.3%。其中,夏粮总产23.52万吨,增长19.3%;秋粮总产31.95万吨,增长6.1%。棉花播种面积1.02万亩,较上年下降64.7%;棉花单产100公斤,增长23.5%;棉花总产1025吨,下降56.5%。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37万亩,下降23.9%;油料单产150公斤,增长0.7%;油料总产2061吨,下降23.2%。肉类产量3.02万吨,下降2.13%。水产品总量达到3.02万吨,增长6.0%。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具备认证资格的优质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全年新创无公害农产品品牌4个、有机品牌2个,累计创建农业标准化品牌38个(种植业),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品牌31个、绿色食品品牌2个、有机农产品品牌5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县域高效农业发展整[FX:PAGE]体性规划,创建苏北第一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2家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49万千瓦,增长35.5%。拥有各类拖拉机2.2万台,其中,小型拖拉机2.0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1300台;联合收割机1500台,增长14.7%。农用排灌动力机械927万台,计2.96万千瓦,机电灌溉面积42千公顷。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疏浚河道22条133公里,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建设防渗渠68.5公里、配套建筑物708座。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增长。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49.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59亿元,可比价较上年增长25.7%,工业对GDP增长直接贡献率达45.1%,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显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支撑效能显著。截止2007年末,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达149个,较上年末新增40个、净增36个;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年生产超亿元企业达19个,较上年增加7个,增长58.3%;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现价总产值65.83亿元,较上年增长58.09%;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7.0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2.1%,较上年提升3.9个百分点,可比价较上年增长25.6%。
工业效益稳步提升。全部工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5.34亿元,较上年增长37.9%,其中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4.06亿元,较上年增长61.1%;企业获利能力显著增强,增幅实现较大提升,全部工业全年完成利税9.56亿元,较上年增长48.4%,增幅较上年提升了18.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利税5.22亿元,增长83.9%,较上年增幅提升了29.3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全部工业和规模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7.5%和98%,与上年基本持平。
支柱产业拉动强劲。五大支柱产业继续担当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全面拉动全县工业经济的整体推进,船舶物流、化工医药、冶金机械、板材家具、酿酒食品为主导的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企业全年实现现价产值61.56亿元,占全部规模上工业的比重达93.5%。园区企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全县149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有110家企业来自园区,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的73.8%;园区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57.11亿元,较上年增长70.2%,拉动全县规模工业产值增长54.8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12亿元,较上年增长25.6%。年末全县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23家,其中二级房屋总承包企业4家、三级总承包企业6家、专业承包企业6家、有建筑劳务资质的企业7家。资质上建筑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7.6亿元,较上年增长16.7%,其中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达5.36亿元,较上年增长20.2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5.94万平方米,增长59.3%,其中住宅房屋面积87.3426万平方米,增长78.44%;商业用房面积37万平方米,增长39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18亿元,较上年净增加25.67亿元,增长48.9%。其中,规模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8.49亿元,增长53.19%;规模下项目完成投资9.69亿元,增长24.2%。完成全社会工业投入65.06亿元,增长53.89%。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1亿元,较上年减少47.37%;第二产业投资65.1亿元,增长52.14%;第三产业投资12.98亿元,增长26.76%,二、三产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9.87%。民营投资59.84亿元,增长55.02%,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76.55%。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累计实施50项重点工程,5万平方米市民文化中心、2万平方米新东商城建成使用,17层华夏豪门景观楼、12层国际商务大酒店主体竣工;人民路立交桥建成通车,盐河四桥完成主[FX:PAGE]体工程,盐灌船闸、新沂河大桥建设快速推进,通榆河北延工程正式开工;325省道、工农大道、人民西路、河滨路等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新港大道新安镇至三口段完成路基清表工作,滨河大道快速推进,新铺、改造县乡村道路235公里;人民英雄纪念馆景区通过国家AAA级评定,海西公园、幸福林海正式开园;新增绿地19.5万平方米,新增亮化3万平方米。
五、贸易与外经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吃穿用各类商品货源充足,品种丰富多彩,档次明显提高,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城乡消费品市场全面繁荣,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4亿元,较上年增长17.6%。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农村市场升温明显。县城区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3.36亿元,增长14.8%;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98亿元,增长22.4%。批发零售稳步增长,住宿餐饮消费提速。全年批发零售业分别实现零售总额3.39和15.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8%和10.6%;住宿、餐饮业增势强劲,累计分别实现业务收入0.25和2.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3%和50.8%。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继续深化外向带动战略,不断拓展投资领域,切实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再上新的台阶。全年共实施项目34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01亿元,其中当年新增项目234个、引进客方到位资金72.7亿元。在新增项目中,已投产项目158个,占新增项目的67.5%;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新增超亿元项目23个,占新增项目的9.8%。
外向型经济全面推进。外向型经济日趋活跃,引进外资及对外经济取得全面突破。实际利用外资达1.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7.7%,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据海关统计资料,全县进出口总额3564万美元,增长18.2%,其中,出口总额3274万美元,较上年增加1230万美元,较上年增长60.2%。年末在海外劳务人数突破1775人,较上年末增加275人,增长18%。
六、交通、电力与邮电
交通运输扎实推进。交通路网建设较快,全县公路里程已达1430公里,全面实现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村到村通四级目标。客货运输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45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3%;客运周转量10726万人公里;水运货运量6.6万吨,较上年增长83.3%;水上货运周转量1953万吨公里,增长21.6%。
用电总量稳步提升。全年全社会累计用电量达4.91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23.85%。其中,工业用电量3.34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27.3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928万千瓦时,较上年增长13.96%。
邮电通信较快增长。邮电业务总收入1.65亿元,较上年增长21.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518万元,增长25.9%;通讯业务收入1.4亿元,增长20.5%。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22.6万门,较上年增长6.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4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16万户;小灵通用户3.9万户,较上年增加0.5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1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660户。移动通讯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总数达13.1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4.51万户。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业
财政保持高位增长。财政收入实现翻番,总量突破12亿元。全年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12.03亿元,较上年净增6.81亿元,增长130.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46亿元,增长70.4%。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各项税收收入3.61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1.0%;从税收来源看,主体税种普遍增收,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较上年增长71.1%、101.7%、43.4%和71.6%。财政支出同步增长,收支结构趋于平衡。全年财政总支出15.35亿元,同比增支8.19亿元,增长114.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75亿元,较上年增长67.2%。
金融存款大幅增加。2007年末,全[FX:PAGE]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8.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29亿元,增长36.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49亿元,增长27.6%。金融放贷同步增长,20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7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48亿元,增长28.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9922万元,较上年增长15.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89万元,增长46.8%;寿险保费收入7833万元,增长9.3%。全年赔付1495万元,下降17.7%,其中,财产险赔付1009万元,下降33.2%;寿险赔付486万元,增长58.3%。
八、科技与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辉煌。全年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级8项、县级21项。全年新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项,新增省级星火龙头企业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的专利12项。
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14所,在校学生112105人,其中,义务教育87170人,普通高中15034人,职业教育9901人;在职教职工7157人,其中专职教师6138人。全年有3323人参加高考,2232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本科681人、专科1551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扩建校舍15730平方米。成职教育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术培训10.4万人。
九、文化、体育与卫生
文化广电异彩纷呈。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3个,其中影剧院1个;乡镇文化站14个,县级剧团1个、文化宫1个、文化馆1个;革命纪念馆1个。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年完成21个农村示范村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建成“农家书屋”31个。全年创作小品、书画等各类文艺作品130余篇。积极实施“三送”工程,全年组织文艺演出60余场,送戏下乡236场,送电影下乡2918场,送书下乡21500册。加强民间游散艺人的管理,80余名游散艺人实现持证上岗。稳步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全县有线电视光缆入村率100%,建成有线电视达标村66个,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0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社团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先后成立县体育总会、青少年奥林匹克田径俱乐部、体育舞蹈协会、围棋协会等体育社团。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社会体育指导点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年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600余名,新增三级社会指导员400名。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全年我县运动员参加省级比赛获得8金10银3铜共21枚奖牌数,打破了一项省青少年记录。
卫生保障步伐加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2个,其中综合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1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妇幼保健所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104张,卫生技术人员1109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673人。加快农村社区卫生建设,全年新建与改造房屋8700多平方米、添置各种仪器设备780余件,改扩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7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61.47万人,参保率达98.9%。举办农村卫生、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培训30多期,累计培训2100余人次。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实现有效控制。据公安资料显示,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74.14万人【注3】,较上年末下降17.4‰,其中男性38.92万人、女性35.22万人,户籍男女性别比为1.1:1.0;人口出生率11.26‰,死亡率30.23‰,人口自然增长率-18.97‰,计划生育率达95.92%。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873元和4247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9%和13%;职工工资收入大幅跃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7222元,较上年净增加3510元,增长25.6%。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稳步上升,城乡[FX:PAGE]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较上年下降了0.76和3.85个百分点,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上升了3.7和3.8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环境明显优化,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2.69和29.5平方米,分别较上年增加2.2和1.4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2.4%、97.3%和83.4%。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病有所医逐步实现。扩大五保户集中供养,敬老院面积新扩4967平方米,新增床位300张,五保老人入院集中供养949人,集中供养率达80%。城乡低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年末城市低保783户2083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51万元;农村低保14834户29565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578万元。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指标为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户籍人口相关数据为公安部门提供,因换发二代身份证过程中核销了往年死亡未注销人口,暂未对往年数据进行相应调整,以致出现07年末户籍人口与上年末数据相比有所下降,计算死亡率结果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下降等情况。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