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基础之年,也是灌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两个进位、奋力崛起苏北”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创新、团结拼搏奋进”的新时期灌云精神,全面贯彻“创新创业创特色、提速升位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项目兴县、环境立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主线,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着力“一城一港四区”建设,解放思想,激情奋斗,快速推进,使灌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98亿元,较上年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16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96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亿元,增长1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62元,较上年增长18.7%。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7:38.0:29.3调整为28.9:42.9:28.5。
一、农林牧渔业
2007年,灌云全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中心,以发展农业设施栽培为重点,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优势产业的快速成长,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步伐,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不断规范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0.16亿元,较上年增长5.1%,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25亿元,较上年增长15.1%。
种植业稳定增长。全年种植业产值23.5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50.9%较上年增长4.0%。全年粮食产量为81.87万吨,增长15.4%,其中:夏粮29.86万吨,增长11.8%,秋粮52.0万吨,增长17.6%;棉花播种面积9.74万亩,产量0.76万吨,下降47.2%;水果产量8.46万吨,增长15.6%。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林业生产势头较好。全年实现林业产值5853万元,全年营造成片林4.8万亩,植树总量1050万株,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8万亩,育苗4000亩,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牧业完成产值16.73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36.1%。全县三禽饲养量1494万羽,较上年略有下降,大牲畜饲养量8.4万头,羊饲养量46.4万头,生猪饲养量95万头,较上年增长7.1%。
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年实现渔业产值达2.97亿元,较上年下降20.2%。水产品产量3.82万吨,较上年增长0.3%,其中:海水产品0.9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淡水产品2.85万吨,下降0.4%。初步形成沿海滩涂精养以及内河网箱养殖等水产养殖基地。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河塘整治、河道疏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建设河塘整治取得实效。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保有量增长迅速,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总动力65万千瓦,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460台,水稻插秧机300台,秆秆还田机1200台,值保机械2.5万台。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上升,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5%,其中水稻机插面积实现突破,达到4600公顷。农作物机收面积达9万公顷,收割机保有量3120台,跨区作业总收入1.62亿元。
农村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年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7.47万人,占44.2%;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达41171元,较上年增长26.8%;据农村百户居民抽样调查,全年人均家庭经营总收入3857元,较上年增长13.7%,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381元,每百元收入的费用由上年的33.41元上升到35.81元。
二、工业、建筑业
2007年,全县上下突出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FX:PAGE],坚持把大办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强力推进落实工业发展的超常举措,加强大企业的生产运行调度和大项目的组织推进落实,加快园区建设,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着力抓好规模企业培育和重点项目的督查考核,以“三百”服务竞赛推动投产达效,工业经济始终保持高位运行,主体地位日益凸现,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2.38亿元,较上年增长4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7.22亿元,较上年增长51.9%;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75.16亿元,增长30.0%。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创产值28.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4%,增长62.0%。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42亿元,较上年增长53.6%;实现利税总额37562万元,增长64.7%,其中:利润19097万元,增长71.3%;产值销售率达98.3%,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9.3%,较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由上年的3.33次调整为3.63次,快0.3次。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不同幅度的升降。年产棉纱10601吨,较上年增长3.2%;化肥(折纯)1.78万吨,下降23.4%;合成氨2.35万吨,下降26.2%;人造纤维板5.08万立方米,上升37.8%;水泥7.93万吨,较上年上升53.6%。
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17亿元,较上年增长35.1%,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0.2%,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7.63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35.2%,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26.18万平方米,占80.05%,较上年增长14.9%;建筑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年末从业人员871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35人,增长11.1%,占从业人员的21.05%。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87.94亿元,较上年增长54.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65.77亿元,增长67.7%,民营经济完成投资62.84亿元,增长78.5%。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镇规模以上完成投资58.59亿元,增长76.5%;房地产完成投资60.08亿元,增长110.5%;民营经济完成投资49.12亿元,增长125.7%,其中个体私营完成投资47.67亿元,增长141.2%。在农村投资完成额中,工业投资完成13.82亿元,增长5.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3.82亿元,增长2.5%,其中个体私营完成投资13.82亿元,增长3.5%。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县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投入3.7亿元,“五纵九横”总长91公里的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园区供水、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集中供热站等设施已投入使用,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开发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海滨新城开工建设,40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2.1万平方米商务中心、30公里的新城道路、1.4万平方米的宾馆群楼等重点工程快速推进,3000亩生态湿地公园、500亩大鹏湖正在建设。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2.1亿元,形成“七纵四横”道路框架,开发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大伊山旅游经济区石佛寺南门广场、山西休闲区人工湖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山体绿化、引水上山、塘坝修建、步游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杨集物流区全面启动,区内主干道路、综合服务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按照县委提出的“县当城建”的要求,实施了启动城建工程100项、开发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栽植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力争城镇建设投入50亿元的“1115”城建工作目标有序推进,水、电、路、灯、气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为县城品位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门前四包工作得到强化,小城镇的各项设施和功能不断得到完善。
四、贸易、外经
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全县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寻求开拓市场,本地一些商业企业不断[FX:PAGE]向外扩张开辟新店或连锁经营或合作联营,外来商家不断加盟扩充,使流通市场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格局逐渐形成,扩大了消费市场,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35.04亿元,较上年增长17.6%。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业为2.21亿元,占6.3%,增长17.7%;零售业为30.19亿元,占86.2%,增长16.9%;住宿业0.18亿元,增长130.6%,占0.5%;餐饮业2.46亿元,增长22.0%,占7.0%。
招商引资积极推进。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招商引资及新上工业项目责任制,在县乡机关继续推行“三三制”招商,组团参加农洽会、西洽会等重大招商节会,组织日本、荷兰、美国、香港、北京、上海、浙江等国家和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来灌云县考察投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引进内联资金39.67亿元,增长32.7%;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635万美元,增长308.6%。
外经外贸同步增长。加大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不断扩大毛毯、工艺鞋、玩具、铸件、冷冻食品等产品出口规模,完成自营出口7510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66.3%;强化对外劳务培训、规范对外劳务市场,新增境外劳务1921人,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3700万美元,增长28.5%。
五、交通、邮电
道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交通条件继续得到改善。重点实施县乡村道路通达工程,构筑城乡交通网络,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先后完成新村路、胜利路、健康路、山前路、人民东路、胜利中路、向阳路、324省道等道路的综合改造;新城区总里程约24.8公里、投资近3亿元的九条道路建成通车;新铺县乡公路120公里、乡村及通村道路26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5座;324省道杨集至燕尾段拓宽工程、204国道特大桥建设工程、242省道灌云段建设工程正在快速推进;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余公里。目前灌云县道路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为纽带的交通网络。
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11亿元,较上年增长16.6%;全县电信交换机总容量21.39万门,较上年增加0.30万门;全年新增电话用户0.46万户,电话用户达17.74万户,较上年增长7.8%;移动电话用户13.89万户,增长14.6%,小灵通电话用户平稳发展,当年新增小灵通用户0.78万户,累计用户达到4.01万户,较上年增长12.4%;宽带网快速发展,用户达15949户,较上年增长67.6%。网络通信质量明显提高,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交流快捷便利。
六、财政、金融
2007年,全县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目标和总体要求,围绕“财政总收入倍增,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长”目标,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积极培植税源经济,规范税收秩序,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力保重点支出,为全县的发展、改革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01亿元,较上年增长124.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21亿元,增长80.8%;财政总支出完成13.38亿元,较上年增长74.1%,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0亿元,增长47.2%。
全县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抓住招商引资以及百姓个人住房消费攀升的有利契机,千方百计筹措信贷资金,想方设法开拓贷款市场,逐步向规范化、良性化循环方向发展,实现存贷款双重增加,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2.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5%;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6.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41亿元,较上年增长10.2%。
七、社会事业
科技工作成效明显。2007年,全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以科技项目为载体,组织协调星火产业带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重视科技成果[FX:PAGE]的推广应用,科技事业和科技进步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全年共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项,其中上报省级项目23项;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项目8项,市级16项;组织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完成专利申报62项,组织送科技下乡村13次,受训农民近千余人次。全县科技项目推广和示范园区建设都取得了较好成就。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县178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6.28万人,其中:在校中学生7.88万人,小学生8.40万人;专任教师7918人,其中:中学教师3682人,小学教师423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有390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3%。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改扩建校舍1.2万平方米,全县150所农村中小学基本完成“四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县教育中心实训楼全面启用,大高中开工建设,板浦中学、教育中心分别通过省四星级高中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评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本科录取率23.65%,中考优生率23.37%,均列四县第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不断提高。
文体艺术繁荣活跃。2007年,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3个,乡镇文化中心20个。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自办广播电视新闻等专题节目实现自办播出,广播电视覆盖全县城乡,年内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7.45万户。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县文休中心标准塑胶田径场竣工并通过国家田径协会验收,成功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积极组织运动员参加市、省级各种体育赛事,全年共获得市以上各类体育项目奖牌259枚,其中:金牌85枚、银牌62枚、铜牌75枚;全年组织各类单项体育竞赛10项,承办市级比赛4项,向市级输送运动员54名。广泛开展戏剧、文艺等广场演出活动。全年共主办、协办、联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40余场,小型广场文化活动580余场,参与演出人员2800多名,观众近30万人次。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保护完成二期保护工程的论证、上报审批工作,整个保护工程进展顺利;网吧、非法音像制品等专项整治管理有序,集中销毁盗版音像制品等非法出版物,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17个,病床1526张,卫生技术人员1760人,其中:执业医师470人、执业助理医师350人、注册护士382人、药剂人员117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扎实开展初保先进乡镇创建活动,有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被评为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合农民72.5万人,参合率达96.9%;开展乡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使农村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环境噪声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区域环境质量标准;建设项目环保环评率、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达109.10万人,出生人口18567人,死亡人口9522人;计划生育率90%;在全县总人口中:男56.60万人,女52.50万人;农业人口63.39万人,非农业人口45.71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据农村百户居民抽样调查,2007年灌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47元,较上年增长12.8%,生活消费支出2675元,增长17.3%。农村居民年末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5.55平方米,增长1.97%。年末百户拥有住宅电话86部、移动电话94部、电视机117台、洗衣机55台、冰箱13台、摩托车29辆。全县在岗职工人数达45139人,年人均工资17329元,较上年增长2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8元,增长13.4%,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900元,增长14.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FX:PAGE]存款余额达到39.47亿元,较上年末净增6.71亿元,较上年增长20.5%;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645元,较上年增长18.2%。新增改水受益人口达到23.2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保扩面成效显著,当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6000人,征收养老保险费700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3.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5.4万人。城乡低保工作不断加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共发放城镇和农村低保户保障金1306万元;实施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建设项目5个,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全县1689名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金实行打卡发放,并全部纳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范围。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务支出达到9949万元,较上年增支2608万元。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63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县城的小城镇建设和开发不断加快,县城的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卫生环境不断好转,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得到完善。居民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县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注:①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储蓄余额等按户籍人口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