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连云区专场
时间:2025年10月23日(星期四)上午9:00
地点: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成文
发布人:连云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郭鹏,连云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许小飞,连云区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义刚,连云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正海,连云区林业和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从德,连云区自贸办党组书记、主任徐瑞

刘成文: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系列新闻发布暨集中采访活动连云区专场新闻发布会。
我们邀请连云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郭鹏介绍相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连云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许小飞;连云区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义刚;连云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正海;连云区林业和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从德;连云区自贸办党组书记、主任徐瑞。我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成文,本场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
首先,请连云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郭鹏为大家介绍连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郭鹏: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连云区委、区政府,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连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连云区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是江苏省唯一的海滨城区,行政区划总面积797平方公里,辖9个乡街、一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海滨旅游度假区,常住人口16.45万人,户籍人口13.48万人。
“十四五”时期是连云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连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连云港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呈现新气象。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19.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22.8亿元,年均增长超6%;人均GDP达到19.7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3亿元、限上批零住餐贸易额528.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万元,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44.5、79.4、86.8、25.1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质效更优。工业经济基础逐渐夯实。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454.9亿元、工业应税销售收入480.1亿元,较2020年分别提升46.6、98.5个百分点。丰益基础油化、氯乙酸等30余个重点工业项目投产达效。核电7、8号机组、凯实新能源电池材料、抽水蓄能电站、中复神鹰碳纤维等一批体量大、效益好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凸显。依托港口优势,培育规上港航物流企业147家。港航服务中心、数字商务服务平台实现常态化运营,年贸易额超200亿元。连云油气贸易中心建成投用,累计完成贸易额290亿元。跨境电商产业稳步提升,“点点通”跨境公服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21.75亿元。海洋渔业发展特色鲜明。近海养殖布局持续优化,牡蛎养殖面积突破12万亩,紫菜养殖规模合理控制,海参、鲍鱼等高价值产品规模逐步扩大。连云渔港经济区先后入选省级、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获批财政资金4亿元。全国首艘现代化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开赴南极作业,累计捕捞量达14.5万吨。旅游产品业态不断丰富。连岛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水上飞人、丛林冒险等文旅新业态新场景近30个,主景区二次消费收入较“十三五”增长604%。高水平举办连岛音乐节、铁人三项亚洲杯赛等活动,2024年接待游客约605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81.7亿元,较2019年分别提升72.9、47.4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攻坚项目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项目建设聚力突破。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强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挂钩推进机制,累计实施省、市级重点项目130个,完成投资额超800亿元。积极抢抓国家“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获批债券资金项目24个,争取各类资金14.7亿元。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坚持链式思维、闭环思维抓招商,精准绘制产业图谱、招商地图,建立共用共享连云开发区机制,成立开发园区市场化招商公司,组建招商组团,制定招商引资激励办法,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9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31个、过50亿元项目4个。园区功能日益完善。连云开发区“公、铁、河、海、廊”多式联运模式逐步齐备,供热、供水、蒸汽、道路等公共服务配套持续完善,公共管廊一期、苏伊士工业水厂建设有序推进,园区规范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持续释放。重点改革走向深入。自贸试验区登记市场主体超1.1万家,累计形成改革创新成果101项,6项成果在全省推广。扎实开展区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科学确定主责主业,加快市场化转型、瘦身增效,强化盈利能力考核,实体化运营能力稳步提升。营商环境向优向好。纵深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编制检查场景692个,入企检查频次减少88%。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帮办代办等模式,着力推动审批服务“一网通办、一次办好”,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开放合作纵深拓展。主动保障港口发展,40万吨级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深水航道全面建成,港口年吞吐量达3.46亿吨、集装箱量达669万标箱,整车出口突破35万辆。中哈物流基地实现远洋干线、深水大港互联贯通,开行中欧班列3746列。上合物流园功能更加完善,“十四五”期间实施重点物流项目17个,投入运营海外仓6个,皮带机廊道项目有序推进,累计完成物流量3.1亿吨,实现物流主营收入209.2亿元,发运中吉乌国际货运班列2814车。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海滨特色更具魅力。西连岛实现面貌焕新,小龟山微更新顺利完工,羊山岛景观生态持续改善,沿海特色风貌进一步彰显。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永久会址落户连云新城,在海一方公园片区夜景焕然一新,海鸥广场、酒吧街、美食水岸等一批基础设施、商务楼宇、特色街区投入使用。城乡功能更趋完善。建成口袋公园22个,新改建绿地141.2公顷,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8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改造老旧小区80个,建设生活污水治理达标区9个,建成公共充电桩753个。深入开展道路交通、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专项整治,新建改建城区道路5条。生态环境更加靓丽。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空气优良天数比例、PM2.5年均浓度保持省、市领先。严格落实“河长制”“湾长制”“管长制”,连岛创成国家美丽海湾,建成污水管网66.4公里,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排淡河、烧香河等入海河流断面水质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建成中小学、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约5200个,与苍梧小学、新海实验中学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行小班化教学,在全市率先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省中医院连云港医院正式开诊,省海滨康复医院功能日臻完善,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森林养生基地,一体化康养基地加速构建。民生保障兜紧兜牢。落实稳就业政策,累计举办招聘会278场次,提供工作岗位4.26万余个,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健全多元帮扶机制,落实城乡低保、残疾人补贴、困境儿童救助、慈善帮扶等兜底措施,获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单位,特殊人群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治理务实有效。健全完善12345热线快处快办、督查检查机制,及时准确回应群众关切。高效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基层治理服务中心实现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营,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全市领先。
下一步,连云区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保持定力、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做好“十四五”收官各项工作,全面科学谋划“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依托“深水大港集疏运体系,工业物流用地量足价优,自贸试验区、上合物流园等开放平台载体,新型电力试点等清洁能源供给,配套服务价格持续压降”等组合优势,不断提高产业吸引力,加快园区工业项目落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立足资源禀赋,加快海洋强区建设。依托独特的基岩岸线、广阔的沿海滩涂和近海可养殖水域,进一步统筹陆海优势资源,全力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培育海洋渔业“增长极”、擦亮滨海旅游“金招牌”、开辟海洋科创“新天地”,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区。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全力畅通内外循环。坚持在改革中激发动力、在开放中厚积活力,加强与连云港港的协同联动,主动服务保障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发展,加快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等平台载体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四是厚植为民情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扎实推进50件民生实事,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多措并举打好稳就业组合拳,全面落实惠企稳岗政策,切实稳定就业形势。持续优化教育、医疗、住房、“一老一幼”等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基本民生,兜牢民生底线。
五是创新社会治理,筑牢平安稳定防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抓好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金融债务等各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媒体朋友,回顾“十四五”,我们倍感自豪;展望“十五五”,我们信心满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区建设新篇章!
最后,衷心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连云发展,多宣传连云、推介连云。同时,也真诚欢迎大家常来连云走一走、看一看,感受连云的发展变化,体验连云的风土人情。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刘成文: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记者:我是人民网记者。“十四五”期间,连云区在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连云区重点项目的推进情况、亮点成果,同时,也对“十五五”时期的项目规划做一个展望?谢谢。
刘成文:这个问题请连云区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义刚回答。

张义刚:感谢媒体朋友的关注和提问。近年来,连云区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紧盯政策窗口,主动出击,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抢抓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十四五”期间共获批国债、政府专项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24个,获批资金14.71亿元。聚焦破解“落地难”的问题,对重大项目实施“一对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针对规划、土地、环评、能评等前期手续,制定重点项目要素保障责任清单,明确推进专班,强力保障要素供给。深度优化营商环境,发挥“12345热线+营商环境”、“社情民意+营商环境”等创新机制的作用,推行“容缺受理”和“帮办代办”,保障中复神鹰碳纤维、凯实新能源电池、鑫齐力矿石精选、西连岛综合开发及精品酒店等项目“拿地即开工”,及时清除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确保每一个项目都高效推进、早日投产达效,切实转化为驱动连云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和惠及人民群众的实实在在成果。
“十四五”期间,连云区共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30个,涵盖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累计完成投资超过800亿元,其中,85个项目已竣工投产。2025年,连云区列入市级重点项目41个,年度计划投资177.5亿元,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43.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1%。
连云区紧密结合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全力打造支柱产业。一是新能源产业加速突破,核电七八号机组、抽水蓄能电站、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持续优化了连云区能源结构。二是新材料产业壮大升级,中复神鹰碳纤维、凯实新能源电池、矽旺电子等项目,有力推动了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三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丰益氯乙酸、脂肪酸盐、三吉利苯二酚扩产及技改等项目,实现了油化盐化等传统产业链的延链强链。四是海洋产业聚力崛起,依托“深蓝号”南极磷虾船远洋捕捞加工能力,加快南极磷虾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磷虾油和蛋白肽等高值化加工产业。五是现代服务业升级赋能,上合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显著提升了物流枢纽功能;渔港文旅融合的西连岛综合开发、“海州湾之星”、VOCO酒店改造等一批高品质项目运营投用,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态。六是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七是民生改善持续深化,云山实验学校、海州湾生活广场、海鸥广场、胜利湖体育公园等工程陆续投入使用,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八是生态治理扎实推进,板桥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的有序推进,废弃宕口生态修复等项目的竣工,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展望“十五五”,连云区将进一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核电七八号机组、中复神鹰碳纤维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重大项目满产达效,服务抽水蓄能电站施工建设,推进19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早日开工。依托华乐、丰益、三吉利等强优企业,推动油化盐化、金属材料等传统产业智转数改和转型升级,同时,深化深蓝渔业资源开发,加快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并实施一批新的民生实事与生态治理工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记者:我是新华网记者。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请问连云区如何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工作,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谢谢。
刘成文:这个问题请连云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正海回答。

朱正海:感谢媒体关注和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锚定招大引强、聚焦延链补链、突出落地产出,精准施策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完善招商体制机制,提效招商全流程。“十四五”以来,我们始终树牢“全区一盘棋”理念,全链条保障项目签约、落地、建设各环节,推动招商引资提速提质。健全招商工作体系,出台精准招商、机制完善等系列政策文件,推行“板块+条线”“管行业必管发展、管发展必管招商”工作机制,形成区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分管负责同志牵头,条块纵向联动、部门横向贯通的招商格局,年均开展招商活动200余批次、拜访客商近500人次。创新园区共享机制,制定共用共享连云经济开发区暂行办法,构建以上合物流园(连云开发区)为主体,乡街、海滨旅游度假区(连云新城)、自贸办共同参与的“1+10”招商格局,有效激发了各板块招商积极性。
二是聚焦延链强链,精准发力招强引优。“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化主导产业链研究、绘制产业地图,开展“按图索骥”式精准招商。依托核电、港口、徐圩石化基地以及益海产业群、华乐合金、南极磷虾产业园等重点载体,明确了新能源、新材料、油化日化、特色海洋、港航贸易等5条特色产业链,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签约落地。“十四五”期间,累计签约过亿元项目359个,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成功招引并推动中核田湾海上光伏项目、国信抽水蓄能电站2个百亿项目,以及中复神鹰碳纤维、凯实新能源电池2个50亿项目落地建设,混纺再生面料、锂电池负极材料、介孔绝热材料等一批产业链项目纷纷签约落户,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是优化企业服务,助力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四五”以来,我们鼓励外商投资、稳定对外贸易发展,持续夯实外向型经济发展根基。主动对接企业增资扩产需求,全力做大外商投资规模,协调解决要素保障问题,推动外资项目高效落地,期间累计利用外资约2.7亿美元,制造业外资占比逐年稳步提升。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对接跨境电商平台,定向解读RCEP关税减免、出口退税等惠企政策,保障企业快速掌握、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期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约130亿美元,总量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2.9%。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记者:我是新华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请问,近年来,连云区在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谢谢。
刘成文:这个问题请连云区林业和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从德回答。

刘从德: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聚焦“优近海、拓远海、兴加工、融休闲”发展思路,以培育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推动海上牧场、远洋渔业、岸上加工、渔旅融合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港产城一体化沿海现代渔业经济区,海洋渔业已成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聚焦特色培育,产业规模跨越式增长。深耕“蓝色粮仓”建设,海洋渔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今年水产品总量有望突破18万吨,较“十三五”末实现翻两番,年均增长率超32%。近海养殖领域,巩固紫菜、牡蛎优势品种地位,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规模,形成“紫菜约9万亩、牡蛎超12万亩、海参鲍鱼等海珍品1.5万余亩”的规模化养殖格局。远洋渔业领域,国内首艘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常态化开展南极捕捞生产,累计捕捞磷虾14.5万吨,本渔季以7.1万吨的捕捞量刷新全国单船单季纪录。南极磷虾产业园建设成效初显,建成磷虾油生产线,蛋白肽生产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二是聚力转型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连云渔港经济区先后入选省级、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名录,获批上级资金4亿元,带动社会有效投资近20亿元,进一步夯实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苗种领域,建设现代化水产苗种基地,年培育鱼虾蟹等优质苗种超2亿单位、紫菜良种保障9万亩紫菜养殖需求。深远海养殖领域,建成车牛山岛海珍品养殖基地,完成底播海参2万亩、鲍鱼0.1万亩。海洋牧场领域,加快推进高公岛渔旅综合体项目建设。水产品加工流通领域,2025年加工干紫菜14.5亿张,完成7次紫菜入场交易,成交干紫菜12.2亿张,成交额6.28亿元。冷链物流领域,云港冷链产业园累计投入5.69亿元,建成冷库、高标仓等设施。
三是聚合科技动能,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功攻克拟穴青蟹、马面鲀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填补江苏省相关育苗领域空白。同时,积极引进“苏通1号”“苏通2号”条斑紫菜、“申福1号”“闽丰2号”坛紫菜、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绿盘鲍等10余个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养、贝藻参立体养殖、“生态疏养”、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先进技术,推广面积超20万亩,带动亩产效益提升30%以上,切实助力渔业提质增效。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持续推进海洋渔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坚持科技引领,矢志向海图强,全力建设海上牧场,打造“蓝色粮仓”,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连云力量。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记者:我是江苏广电记者。连云经济开发区作为连云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请简要介绍一下,“十四五”以来,园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突破和成绩?谢谢。
刘成文:这个问题请江苏连云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许小飞回答。

许小飞: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江苏连云经济开发区始终牢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重要使命,坚决贯彻区委、区政府“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战略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双向开放”和“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推动园区在多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系统性提升。
一、对外开放能级实现新跃升。坚决落实“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标杆和示范项目”的要求,持续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乌兹别克斯坦通用汽车零配件项目成功落户,俄罗斯帝王蟹国际活鲜保税集散中心建成投运,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布局6个海外仓,全省首条“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国际物流与供应链枢纽功能日益凸显。目前,已初步形成“南极磷虾、北极帝王蟹、法国小麦”等特色产品物流贸易体系,成功搭建上合组织国家经贸物流合作平台,跻身“十四五”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获评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连续六年获评全国优秀物流园区。预计年末物流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较“十三五”末实现翻两番。园区的枢纽建设与开放实践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今年以来获央视频道7次专题报道,2次登上新闻联播单条报道。
二、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我们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十四五”以来,园区培育国家级5G工厂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在多个细分领域形成领先优势,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园区主导产业正从传统的金属材料、油化盐化,加快向化工新材料、绿色制造、港航贸易物流三大方向转型。预计到2025年底,园区化工新材料与绿色制造业产值将突破22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首次超过70%,这不仅仅是一个比例,更是我们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决定性一步。
三、重大项目集聚构筑新支撑。五年来,园区累计推动签约项目14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4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全国海上装机规模最大的中核田湾海上光伏项目、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中复神鹰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等3个省级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今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12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园区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四、营商环境优化展现新温度。我们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在全市省级园区中首创“优秀雇主企业”评选,建成公益性职工大食堂,系统推进企业友好型、人才友好型、工人友好型园区建设。同步引入全球水务标杆企业,实现污水趋零排放;推动核电蒸汽入园,助力企业降碳增效;构建“全链条”绿电供应体系,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园区在物流成本、要素保障、低碳发展等关键环节实现系统化降本增效,平台承载力和企业竞争力实现“双提升”。
从昔日的沿海盐田,到今天的开放热土、产业高地,“十四五”以来,园区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为牵引、以创新为内核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狠抓项目建设、产业升级与开放合作,全力以赴打赢“十四五”收官之战,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新实践贡献更坚实的园区力量!
谢谢大家。
记者:我是连云港日报记者。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自贸试验区连云区块内贸易产业和港航服务业取得了不少突破,能否具体介绍下相关发展情况?谢谢。
刘成文:这个问题请连云区自贸办党组书记、主任徐瑞回答。

徐瑞:感谢媒体朋友的关注与提问。近年来,自贸试验区连云区块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同步推进产业培育与能级提升,在多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制度创新持续突破,实践案例不断涌现。始终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自贸试验区发展的“生命线”,围绕改革试点任务和改革创新目标,深入企业调研交流,激发各类社会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创新案例”培育,五年来,累计形成创新案例101项,其中,“二手集装箱规范化交易”获得省级首批自贸试验区十佳创新实践案例;多措并举,保障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高效运营、“一带一路”跨境商品数据信息智能管理云平台等多项围绕产业经济发展领域的创新案例获省级推广,为自贸领域制度创新提供了“连云经验”。
二、贸易产业能级跃升,重点领域亮点突出。以全面加强港口合作为基础,加快推进上合物流园与自贸试验区物贸一体化发展,持续优化贸易结构,有效承接并转化发展新动能,区块贸易产业呈现“规模扩张、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多个细分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顺利开通全业态的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累计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21.75亿元。建成运营连云油气贸易服务中心,累计完成油品贸易额290亿元,实现税收3000余万元,贸易体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中国物流集团“中亚小麦——东南亚植物油”海铁联运业务成功落地,自今年6月首列发运以来,哈麦过境业务已顺利发运10列、共计1240标箱,累计实现1.7万吨哈麦“丝滑过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合作搭建了高效通道,注入了新动能。
三、港航服务数字化升级,平台生态加速完善。聚焦港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搭建数字平台、打造功能中心、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港航服务向“高效化、智能化、一体化”转型。近年来,不断完善“点点通”跨境电商大数据平台、连云油气贸易监管平台、自贸试验区港航贸易一站式服务平台等功能,建成集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连云数字创新发展基地,截至目前,入驻基地“点点通”跨境公服平台企业223家,油气贸易平台企业381家,港航一站式服务平台企业101家,实现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贸易便利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下一步,将围绕连云区特色产业发展,整合区内闲置办公、仓储、住宅等资源,优化企业服务工具箱,融合阳光国际办公用房、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仓储、海滨疗养院医疗、5A级景区旅游等特色资源,引入更多社会力量,提升港航服务效率与透明度,逐步培育形成完整的港航服务及贸易产业生态圈。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刘成文:谢谢郭区长,也谢谢其他五位发布人。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会后可以和连云区相关部门联系进行深入采访。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