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被认为是区域营商环境最重要的硬资产。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对内对外通道,积极促进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城市发展基础越来越好。不过,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
9大指标展现区域基础设施水平
据了解,评价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基础设施主要有9个方面指标,分别是路网密度、互联网水平以及包括涉及交通运输的公路货运、水路货运、民航运输、供气、供水、地铁长度、出租车数量等综合运输能力。其中,路网密度再分为建成区路网密度和人均道路面积,互联网水平指数再分为移动互联网手机数以及宽带户数。
特别是近年来,信息化指标数据在区域基础设施的考核中不断增加比重。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11月,从省工信厅(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全省信息化指数报告中显示,我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3.95,较上年提升2.75。从全市范围内来看,2020年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容量最多是连云区(含市开发区、徐圩新区),为275.6部。2020年全市每百人拥有宽带接入端口数最多的是海州区,为128.1个。2020年全市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最高为连云区,为25.75个。2020年家庭宽带平均带宽最高为徐圩新区,为186.2Mbps。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固定移动)最高是海州区,为195.4。2020年每平方公里拥有移动电话基站(不含5G)、窄带物联网基站数最高是连云区,为9.95个。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过去人们提到基础设施更多认为是交通等,如今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基础设施越发重要。不过目前来看,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连云港发展需求之间依旧存在不平衡问题,相关县区的短板要尽快弥补。特别是工业园区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布局,海州区、连云区等地要加快5G生活网络构建,让港城市民进入5G时代。
连云港市域交通需要尽快改善
连云港坐拥港口、高铁、航空等基础设施,是国内众所周知的交通枢纽。那么,连云港基础设施情况如何呢?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评估,连云港基础设施排名全国第144位。这样的排名同连云港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略显不匹配。为此,该评估小组认为,2020年,连云港地方生产总值已经突破3000亿元,应该考虑规划轨道交通。虽然这种轨道交通并不一定是地铁,单轨、轻轨也是可以的,并且这样的规划应该纳入城市中长期规划。因为这种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内部进行有效的联通。
“十四五”前,我市陆续完成了连云港同市外的交通联系难题,多条高铁顺利竣工,花果山机场开工建设,今年有望投用,但市内交通问题依旧存在。以市区为例,因为猴嘴、朝阳等区域高山较多,从海州区到连云区依旧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每天早晚高峰,港城大道必然要出现拥挤的车流。市区到赣榆、东海、两灌的时间更长,目前仅有少数的公交车和大巴车穿行,缺乏快速的城市交通,时间成本较高。这样的交通时间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连云港属于狭长形城市格局,但是这样的格局并不是不能改变,关键是要加快市域快速交通的连接。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打通城区间快速连接通道,深入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完善城乡融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具体地说,我市将对中心城区外环线(S507)、徐新公路快速化改造。加快G233灌云至灌南段、S344建设,加快S402赣榆南环段、G204赣榆城区段快速化改造以及S236东海段、G228灌云北段建设。实施苏北地区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配套道路项目,规划发展村庄通达等级公路,实现节点通达,并建设机场大道、连云城区至高铁站快速通道。
物流短板也需要关注
据统计数据显示:石家庄、贵阳、阜阳、唐山、临沂、包头、襄阳、济宁、亳州、潍坊等地在全国公路货运上排名靠前。这些城市1年的公路货运量超过了很多二线城市,这也表明,这些城市在建立全国综合型物流枢纽方面具有优势。连云港是国家交通枢纽城市,但是因为物流现代化水平不高,导致了我市配置的大量交通基础设施难以发挥最大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相关部门要抓紧时间研究城市物流发展政策,推动更多的物流企业在这里集聚,提升连云港货运量,提升连云港基础设施经济效应。
众所周知,机场和地铁是城市的名片,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的多少、大使馆和领事馆数量多少,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以及国际国内双循环层次高低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市提出要建设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机场和地铁的建设必须要推进。目前,花果山机场一期有望今年完工,未来该机场将实现港城市民国际航班有效乘坐。地铁建设也是我市需要加快推进的新议程,可以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过程中,将相关事项纳入其中。
专家表示,目前大批的一二线城市正在构建快速铁路网,促进周边地区卫星城镇建设,这一方面可以疏解中心过于集中的功能,同时促进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连云港应抢抓这样的机遇,推动连云港同上海、南京、北京的联通,加快构建涵盖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多种轨道交通的立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