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三五”沿海开发规划(征求意见稿)》解读
昨日,我市印发《连云港市“十三五”沿海开发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指出,我市将紧扣《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定位,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发展标杆,加快后发先至,实现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将连云港建成我国沿海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开创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紧密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东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到2020年,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精品钢基地。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海滨城市特色彰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创新驱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000元。
实施国家战略,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
《规划》指出,要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新布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海陆统筹、东西双向、对内对外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开放型经济新平台,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开放型经济领先苏北、赶超苏中,全力打造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到2020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40亿美元,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65亿美元。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坚持龙头带动,重点推进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和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开发建设,持续加大深水航道、专业化码头及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多式联运示范港口。到2020年,港口航线总数突破80条,铁水联运规模达到30万标箱。
《规划》指出,要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中心。重点打造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推动建设中哈连云港国际合作中心,放大合作示范效应,加快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建设。建设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全方位参与国家战略中打开全市对外开放新局面;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一带一路”陆海交汇点的独特优势,推进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合作。全面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以徐圩新区为先导区,建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中西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到2020年,示范区全面建成。建设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到2017年,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初见成效,海洋极地综合体主体建成,航运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投入使用;到2020年,新增投入150亿元,国际商务中心基本建成,引进境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总部50家以上,总部楼宇企业总量达500家以上,实现GDP超100亿元。
立足沿海地区,科学规划推进临海经济带建设
《规划》指出,要围绕全省沿海发展“十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推进我市临海经济带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连云港市临海经济带,对于区域内港口做大做强、产业集聚转型、城镇功能完善,进一步加快打造江苏沿海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划》指出,要优化临海经济带发展空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结合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加快推进临海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连云港临海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港、临海产业集聚带、临海城镇发展带、临海生态环保示范带,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临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和城镇核心竞争力提升。到2020年,连云港力争建成运行高效、功能完善、开放度高的亚太地区重要国际物流枢纽和资源配置枢纽,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自由贸易港区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临港产业实现集群集聚发展;培育和引进促进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
完善综合功能,加快以港口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指出,要以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现代化产业集聚港为战略重点,以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经济产业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到2020年,港口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600万标箱。
《规划》指出,要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完成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亿元,全面实现“一体两翼”港区深水航道通航,连云和徐圩港区具备30万吨级船舶通航条件,赣榆港区具备15万吨级船舶靠泊条件,灌河港区配套5万吨级航道。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实现4G深覆盖和5G试点部署,更好地发挥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效益。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提高水旱灾害防御和防洪减灾服务能力,重点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和沿海地区防洪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快能源和电网建设。着力解决配电网薄弱问题,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推动装备提升与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配电网络设施与服务体系。
坚持产业强市,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规划》指出,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坚持“产业强市、工业立市”的战略部署,按照“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狠抓重大项目集聚,强化开放载体建设、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规划》指出,要建设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坚持“工业立市”,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具有港城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建设成为我国沿海新型临港产业基地。202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开放突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年均增长10%以上,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比达到4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为重点,坚持外向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工程实现重大进展,初步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达到20%以上,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65%。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主线,进一步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海洋强市。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打造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突出海滨特色,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
《规划》指出,要围绕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坚持“战略东进、拥抱大海”,按照“海州东进、连云西扩、赣榆南连”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将中心城区以及与中心城区功能联系较多的沿海地区纳入都市区范畴,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推动沿海地区资源整合、协调发展,建设连云港都市区。
《规划》指出,要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严格落实城市设计和空间优化,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以连云港港为核心,构筑港口-产业-生产服务-港城一体化模式,推动海连一体,打造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中心城区辐射、中小城市带动、重点镇支撑的“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推动市区、县城和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交通便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市域城镇体系。
建设生态港城,科学开发沿海滩涂资源
《规划》指出,要坚持把环保优先、绿色开发贯穿于沿海发展的全过程,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促进生态建设和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
《规划》指出,要科学开发沿海滩涂。发挥沿海优势,突出沿海特色,以扶持沿海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涉滩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竞争优势较强、外向度较高的沿海特色产业经济带。加强沿海环境保护。坚持合理开发、集约利用沿海资源,有偿、有度、有序地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沿海滩涂、海域和岸线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加强重点流域环境治理和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建设绿色生态沿海。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建设绿色生态沿海。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