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极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蕴含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市的医药产业基础良好,特色优势明显,发展不断提速,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省内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十二五”期间,为加快培育和迅速壮大新医药产业,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推进我市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行业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医药产业重点指标年均递增20%以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快的行业之一。“十一五“末,我市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60.5亿元,销售收入153.5亿元,利税40.6亿元,利润25.7亿元,新产品产值65.7亿元,出口交货值2.83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6倍、4.1倍、3.5倍、3.9倍、2.6倍和2.2倍,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9.1%、32.8%、28.5%、31.2%、20.9%、17.2%。
(二)特色产品优势形成。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医药产业已具备研究、开发和生产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医药包装材料等多种门类产品的能力。我市医药产业已初步发展成为国内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6大生产基地,恒瑞医药和豪森药业的抗肿瘤药、康缘药业的妇女儿童用中成药、正大天晴的抗肝炎药物、中金玛泰的医药包装材料、千樱公司的消毒灭菌设备均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医药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在医药行业已成为共识,到“十一五”末,全市医药行业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由恒瑞、康缘、豪森和正大天晴4家企业构成的医药板块,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康缘药业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药制药新技术领域获批的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医药行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3.5%以上,远远高于全市平均研发投入。全市拥有的新药产品超过340个,恒瑞、正大天晴的新药产品均超过110个。全市医药行业科研人员占行业总人员的比重达到15%;所拥有的高级人才数量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5%。
(四)龙头企业带动明显。重点骨干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重点骨干企业通过加大新项目投入、加快新产品开发、开拓新市场,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恒瑞、康缘、豪森和正大天晴4家重点医药企业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十一五”末,4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均超过20亿元,共实现115.1亿元,是“十五”末的3.44倍,占整个医药行业的75%;实现利税37.8亿元,是“十五”末的3.3倍,占整个医药行业的93.1%。
(五)行业发展后劲充足。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医药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恒瑞医药和康缘药业自上市以来,利润每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末实现的利润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3.7倍,企业资金非常宽裕,为进一步扩大投入、加快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正大天晴正抓紧筹备上市。“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了一批重点医药项目,医药行业共完成工业投入95.8亿元,实施了20多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
二、存在问题
(一)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十一五”末,全市共有61家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2家,仅占企业总数的19.7%;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23家,占到企业总数的37.7%。医药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现有骨干企业支撑,新兴企业、新建项目拉动作用尚未形成。
(二)行业协作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市新上的医药及医药中间体项目多数与现有的企业没有配套联系,医药企业间的协作配合较少,资源不能有效共享,难以形成较强的行业竞争力。另外,近年来,产学研合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如校企的价值取向差异、地域局限性等,使合作的规模和范围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产学研合作需深入发展。
(三)政策环境带来压力。一是国家药品审评要求越来越严格,导致审批时限延长,同时新药不被批准的风险也在加大,导致企业新药开发的难度在加大,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研发投入负担。二是国家在药品招标、降低最高零售价格等政策上更加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利润空间,降低了医药生产企业的盈利预期。三是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规定,企业需要增加投入,成本投入加大。
(四)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和省内南京、泰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医药产业发展加速,无形中增加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压力。同时,由于我市各企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激增,特别是中高层次研发人才不足也成为制约我市医药行业发展的又一瓶颈。
三、发展环境
(一)国内医药行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一是按照新医改方案,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大大促进了国内医药市场的发展,同时随着国家对医疗保障投入的加大及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医疗需求不断提高,将大大扩充医药市场的需求。二是医药政策环境的改善,国家重视和支持医药重大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国家提高原料药出口退税率,改善医药企业的产能效益;天然药物的开发崛起,中药出口政策改善,促进了中药走向国际市场。三是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流行病”危机带来的预防和诊治,增长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品的即期需求,推动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省内医药行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江苏是国家重要的医药生产和研究基地,医药产业也是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近几年,我省医药产业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新药研发全国领先,中药新品开发进展迅速,已形成包括药品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生产、流通在内的相互配套、衔接的产业体系。泰州、苏州、连云港、无锡和南京几个“医药板块”产业集聚加速,特色优势明显,涌现出扬子江药业、葛兰素史克制药、南京医药产业(集团)和恒瑞医药股份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大力开发新药,加快医药产品结构调整;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医药行业技术进步;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加快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加快医药流通体系建设,推动我省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
(三)我市医药行业继续呈现良好态势。医药产业是目前我市工业行业中集中度最好、层次最高的产业,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体系逐渐完善、产业加快集聚的良好态势。在新型抗肿瘤药物、新型抗肝病药物、新型中药及制剂、医药包装、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技术和产业优势,以化学药、中成药为主体,医药包装和器械为特色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一批医药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已经在开发区形成规模和产业积聚效应,赣榆、灌云等县的产业园区也开始集中引进和布局化学药品制造业,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正在构筑形成。从产业基础、整体环境、产业持续扩张条件和能力看,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其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并随着竞争力提高和规模持续扩张,对全市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将继续加大,在省内外的产业地位将不断提升,国内著名的“药港”正在形成。
四、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切入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加速技术和人才开发,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实施新药研发从仿制为主向原始创新的转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名牌产品。重点发展新型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新型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加快发展生物制药、海洋医药和新型化学药品制剂,进一步凸显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六大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把我市打造成引领国内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内著名的“药港”。
(二)主要目标
1.总量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00亿元,力争800亿元。争取上市公司达3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50-100亿元的企业2-3家,20-50亿元的企业3-4家。四大医药企业争取均进入百亿级企业行列。
2.产业布局优化。加快“一地三片”布局:“一地”即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为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产品开发及产业化;“三片”即县域片:灌云(灌南)片、赣榆片和东海片,突出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开发及产业化,形成较大规模,积极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
3.产品结构提升。到2015年,争取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14张,新剂型在化学药品中比重明显提高,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1个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生物医药和海洋医药产品形成系列。
4.创新能力提高。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市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占8%以上。积极推进建设面向全行业、产学研共建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平台。
五、发展重点
(一)推进“一地三片”建设,促进区域合理发展。
加快“一地”——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为重点,发挥现有优势,加强抗肿瘤、抗肝病、抗病毒、手术用药、创新复方中药、生物制药等特色创新药物开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公斤级原料药、形成不同剂型与品种的品牌创新药物产业链。打造成为特色显明的“药港”。
推进“三片”——县域片:灌云(灌南)片、赣榆片和东海片建设。灌云(灌南)片现有医药规模企业31家,重点发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等,将其建设成为在省内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和出口基地。赣榆片现有医药规模企业17家,重点发展原料药、生物医药、海洋医药,不断壮大医药产业规模,提高行业比重。东海片主要发展金银花和青蒿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建设三万亩中药材基地,建成国内单片面积最大的、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同时,在赣榆、灌云等地同步发展金银花、知母、丹参等中药材的种植,将其建设成为既能与我市中药生产企业配套,满足当地企业需要,又能为国内其它企业提供产品的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材基地。
(二)发展五大产品群,突破行业关键技术。
化学新药:一是加快研制创新药物。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开发技术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不断开发和改进新制剂和新剂型。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手术麻醉类药物、内分泌药物、消化道类药物等。二是扩大优势原料药。加大特色原料药的研发力度,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推进和完成以下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新型合成药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甲磺酸阿帕替尼、马来酸舒布替尼、法米替尼、非洛他赛等产品。抗肝病新药重点开发抗乙肝病毒药物阿德福韦、泰诺福韦、恩替卡韦、聚乙二醇胸腺素a1等,保肝降酶药物异甘草酸二铵及其肠溶胶囊等产品。抗麻醉、消炎、镇痛、关节炎药重点开发艾瑞昔布、头孢地尼、布托啡诺、七氟烷罗哌卡因、塞利克西原料及胶囊等。糖尿病用药重点开发瑞格列汀等原料及制剂、地特胰岛素。骨质疏松症用药重点开发雷洛昔芬。精神系统疾病用药重点开发黄皮酰胺、奥氮平、唑吡坦等。治疗心脏病用药重点开发瑞匹诺德原料药及针剂等。
主攻抗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蛋白质药物设计技术,多肽类药物制备工艺技术平台技术,核酸类药物关键中间体开发技术,治疗肿瘤、心脑血管、肝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制备技术,药物释放速度缓、控、速释制剂技术及靶向制剂技术等关键技术。
中药和天然药物: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推广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制剂和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加强指纹图谱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制药手段,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优先开发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和妇科疾病等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药特色和临床优势的现代复方中药。加快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
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开发天然药物。加快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在研发高效活性物质中的推广应用,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借鉴国际天然药物先进发展经验,开发天然药物,进军国际药品市场。
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中药效应成分(群)筛选技术、中药制药过程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在医疗器械上,开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医疗器械、关键部件及一次性耗材。推进以千樱公司为中心的消毒灭菌设备、供应室设备、制药设备的生产基地建设,开发液体塑料瓶灭菌前后装卸瓶装置;建设苏云公司为中心的医疗器材生产基地和艾业无纺布为中心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开发新型消毒灭菌器械;介入性、微创性、无创性的诊治医疗装备、材料及相关器具;安全可靠、家用小型化的检测、监测、救护、康复、保健等医疗设备和相关技术。
在药品包装上,重点开展药品包装设计及新型环保包装材料研究,提高药品包装、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水平,研究开发符合药用的新型塑料和合成橡胶原材料。
生物制药: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努力抢占生物制药产业制高点。运用基因重组、原生质融合等高新生物技术,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积极构建在关键环节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推动我市医药产业优化升级。
积极推进药物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药效评价技术、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疫苗与抗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细胞工程及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突出在生物信息学在分子设计、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生物催化与转化工艺技术在合成药物中应用技术,生物拆分和不对称合成制备手性药物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海洋医药:以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利用黄海生物资源,加强超临界、膜分离、多肽固向合成和纳米等高新技术在海洋医药方面的应用,大力发展海洋药物,筛选海洋活性物质及海洋医用材料,重点研究和开发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感染、抗老年痴呆症、抗真菌、免疫调节等领域的海洋新药物,使海洋医药成为我市医药产业新增长点。
加快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如:海右旋糖苷酶医用制品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利用虾蟹贝资源开发高附加值D-氨基葡萄糖衍生物、基于微生物制剂的海洋多粘类芽孢杆菌10亿cfu/mL以上的高密度发酵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脱氮除酚的环保复合微生物菌剂生产与应用等。
(三)建设五大创新支撑平台。
1.抗肿瘤及糖尿病等药物研究与开发平台。以江苏恒瑞豪森药物研究院为基础,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优势,按国际新药评价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与国际接轨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开展和完成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临床研究。
2.新型肝病药物筛选、研发平台。依托正大天晴企业技术中心和新型肝病药物研发工程中心,加强缓释、控释等新制剂研制开发。采取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对有特殊疗效的中药新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化学一类新药以及肝病生物工程药物进行研发和筛选,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病新药。
3.创新中药研究开发平台。依托康缘现代中药研究院和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妇科病、病毒性疾病、骨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优势领域,创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被现代医学体系认可、具有临床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中药(含民族药)、天然药物(含海洋药物)以及健康食品。力求在工业色谱、膜分离、连续逆流萃取等提取精制技术;缓控释制剂、中药注射剂等制剂技术;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在线检测等质控技术方面突破一批技术难关,掌握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建立3-5项目中药制药新技术的标准规范。获批中药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8-10个;实现7-12个保健食品获批上市并产业化。
4.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平台。重点依托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海洋微生物及活性物质研究与利用平台、海洋动植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利用平台、海洋经济动物的疫病防治技术研究平台和重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平台。开展运用生物技术方法从海洋生物体中制备新型抗血栓药物的研究,治疗胃炎、胃溃疡、痛风症海洋新药的研究,加强海洋中药的二次开发研究,开展新型海洋生物材料的研究及其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加快海洋医药在我市制药行业的发展。
5.医疗器械研究开发平台。以千樱公司的医药装备研究所为依托,加强产学研联合,在强化消毒灭菌设备、供应室设备、制药设备、食品设备研发的基础上,拓展新领域,开发无菌器械、有源医疗器械等新产品。在国家药监局和国标委的指导下,加快医疗器械领域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抢占医疗器械产业的制高点。
六、政策措施
(一)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市财政设立市创业投资专项引导基金项目,积极扶持医药产业发展。优先推荐医药产业项目申报省和国家各类项目计划,努力为企业争取政策和资金。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按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融资支持,推进银企合作,组织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参加年度“省工业企业融资洽谈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打造“药港”品牌,整合全市医药产业资源,以“药港”形式在国内外宣传、推介,扩大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发展空间。
(二)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强化激励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对于研发国家一类新药、中药保护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新药产业化项目,在科研立项、经费补助、技改投资上给予支持。以已具备一定基础和技术实力的公司和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相关部门,建立若干个医药技术创新基地,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技术创新发展。加强与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产学研联合等形式,聘请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在国内重要的空白领域或关键技术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对于重点新药开发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予以奖励。建立医药技术创新组织网络,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主管部门紧密结合的网络结构,互通信息,共同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支持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对医药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掌握国际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的现状和趋势,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加快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具体措施,加强在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功能,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和力度,加快中药专利申请,鼓励和支持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在申请专利时,要根据技术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利类型进行保护,争取更全更宽的获得专利保护。
(四)推进产业两化融合。重点提升关键、核心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水平;搭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医药产品和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药研发与试药系统,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加快医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提高医药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特别是对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积极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发酵罐、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全面提升药品质量的检测、控制水平。
(五)推进国际化进程。加深化学制剂、生物制药的国际化合作,充分运用国际先进的化合物库、菌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品种。加快中药国际化。加强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利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升中药制剂质量,确保产品疗效稳定,对中药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有效成分提供科学数据,积极申报有关认证,尽快使中药打入国际市场。重点做好康缘药业桂枝茯苓胶囊美国FDA认证,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成为中国首个以药品形式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加快产品国际化。发挥原料药竞争优势,推动原料药生产企业加大出口力度,扩大市场份额;加快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化学制剂和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替代进口,并出口国外,抢占国际市场。
(六)培育大型医药集团。加快医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现有产业资源整合,鼓励优势企业加强资本运作,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培育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做大做强。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世界500强和一大批新兴医药企业,加大招商力度,组织招商活动,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力争吸引一批技术领先、资金充足、产品特色明显的知名医药企业和重大项目来连落户。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利用海外留学人员回流的时机,加快医药研发队伍的建设,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加快引进领军人才,落实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医药产业领军人才来连创新创业。做好本土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校企合作,有计划地组织重点企业的骨干人才到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培养深造,培养一批医药产业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附件:1.“十二五”期间医药重点项目
2. 关键技术
附件1:
“十二五”期间医药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实施单位 |
项目内容 |
总投资(万元) |
1 |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化学研究中心、生物研究中心、制剂研究中心和行政办公及后勤服务中心项目 |
120000 |
2 |
连云港东浦医药包装有限公司 |
年产30亿片药片项目 |
100000 |
3 |
江苏豪森集团连云港宏创医药有限公司 |
创新药物及出口原料药技改项目。引进液氮冻干机、大型二合一、自动化控制设备等,购置特种材料反应釜,气流微粉机、粉末混合机等国产设备,建厂房等180000平方米,可形成年产创新药物和出口原料药总量达130吨的生产能力。 |
80000 |
4 |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中药饮片工厂及新药研发项目 |
72000 |
5 |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创新药物制剂产品技改项目。按GMP及FDA标准建设70000平方米新的制剂生产厂区,购置国际先进的制剂生产线,建成标准车间、仓储物流中心、检测中心等,形成年产片剂20亿片、注射用粉针0.5亿支、注射液1亿支、胶囊剂2亿粒、口服液2000万瓶生产能力。 |
60000 |
6 |
江苏瑞丰医药有限公司 |
年产10000吨抗矿物质钙缺乏症用原料药和20000吨抗低磷血症用原料药项目 |
60000 |
7 |
连云港长慧医药有限公司 |
年产10亿片氨氯地平叶酸片项目 |
58000 |
8 |
江苏诺泰制药技术有限公司 |
蛋白质与多肽生物药物技改项目。采用固相合成工艺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检测仪器500多台套,形成年产500千克多肽、200吨化学原料药、300吨有机溶剂回收、200万支冻干粉针和200万支水针生产能力。 |
45000 |
9 |
连云港康乐药业有限公司 |
扑热息痛及对乙酰氨基酚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6000吨扑热息痛及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的生产能力。 |
40000 |
10 |
连云港杰瑞药业有限公司 |
抗肿瘤类医药生产基地项目 |
40000 |
11 |
连云港正大华凌医药有限公司 |
奶奶产恩替卡韦原料药100千克、泰诺福韦原料药200千克、盐酸帕洛诺司原料药50千克项目 |
25000 |
12 |
连云港佑源药业有限公司 |
年产医用等离子灭菌器800台、高压蒸汽灭菌器200台项目 |
21500 |
13 |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创新药物原料药技改项目。计划按照国家GMP和美国FDA的标准建设创新药物原料药生产车间和相关配套公用工程,引进购置多台套国内外先进的生产仪器设备,建厂房等33400平方米。用于生产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异环磷酰胺、美司那,以及国家1.1类新药艾瑞昔布等多个创新药物产品。最终形成年产上述原料药9.84吨的生产能力。 |
20000 |
14 |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生物医药中试项目 |
20000 |
15 |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现代中药饮片生产基地GMP改造一期项目 |
16000 |
16 |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研发中心及中试车间项目,形成年产大容量注射剂50万瓶,小容量注射剂100万支,粉针注射剂100万支,片剂1000万片,胶囊剂1000万粒的生产能力 |
15000 |
17 |
连云港瑞邦药业有限公司 |
年产10000吨葡萄糖酸盐系列产品、50吨洛伐他汀、50吨美伐他汀项目 |
15000 |
18 |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提取精制车间技改工程项目 |
15000 |
19 |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新型诊断医药造影剂原料药及制剂技术改造项目 |
15000 |
20 |
江苏宝盛龙城药业有限公司 |
年产1000吨特大型替丁系列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项目 |
10000 |
21 |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华凌原料药基地二期技改项目。新建头孢合成车间、恩替卡韦生产车间、中间体车间、原料药精烘包车间、药物合成研究中心等。项目投产后,形成年产恩替卡韦原料药7.5kg、帕洛诺司琼原料药2.5kg、泰诺福韦原料药20吨、比阿培南原料药150kg的生产能力。 |
10000 |
附件2:
关键技术
1.基因工程药物制剂技术
2.面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技术
3.抗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蛋白质药物设计技术
4.多肽类药物制备工艺技术平台技术
5.多肽与蛋白质药物合成技术
6.核酸类药物关键中间体开发技术
7.生物信息学在分子设计、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8.生物催化与转化工艺技术在合成药物中应用技术
9.生物拆分和不对称合成制备手性药物技术
10.药物缓、控、速释制剂技术及靶向制剂技术
11.中药效应成分(群)筛选技术
12.中药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
13.中药制药过程控制技术
14.医药灭菌关键设备技术
15.海洋生物源酶及医药原料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