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鹏正举 扶摇直上九万里
信息来源:连云港日报 发布日期:2023-04-29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眼下的港城大地,到处透着新意:海州湾畔,各大项目建设紧锣密鼓;自贸园区,国际货轮来往停靠,货通四海;赣榆、东海的乡间直播厅里,各地客商借助网线络绎不绝交易,港城货买卖全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的连云港,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努力在新征程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强化顶层设计 彰显高质量发展决心

创新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类主体和要素融通创新、协同创新,必须讲创新生态的营造,讲体制机制的改革。

连云港深知,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自身发展比较突出的一块“短板”。

市科技局局长许东方介绍,2020年开始,我市探索实施“三年三步走”计划,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效”思路,开展“3+2+2”科技提升行动,努力推进科技创新硬实力全面提升。

据此,我市建立了一个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工程。具体来说,可概括为3个“1”。

——建立“1”系列创新机制。为了推进创新发展,我市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统筹部署七大重点工程;出台《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包,真金白银激发创新活力。制定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创新机制:率先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奖;率先出台科技信用管理办法、外国人才管理办法;率先实施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连云港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获批国家试点,苏北首家。

——搭建“1”系列创新平台。我市围绕核心产业搭建了系列创新平台。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首台套试验平台满负荷运行。率先在全省创成海洋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成功落地,仅用20天即完成法人注册登记,进入实体化运营;与702所共建的全球首艘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进入实船建造阶段,成果转化公司落地运营。与九三学社省委签订全省首个省地合作协议,打造“九地合作示范区”。

——培育“1”条全新赛道。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海洋经济新赛道的要求,推进制定《连云港市海洋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连云港市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引进金翔龙院士团队启动建设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平台,引进侯保荣院士团队启动建设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联合研发实验室;启动蓝碳实验室、智慧互联平台建设方案专家论证。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建设市级以上涉海研发机构28个,涉海产业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6家。

抓住关键环节 锻造主力军硬核实力

“创新生态的建设尤为迫切、极端重要。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力问题,是能力的问题;创新生态的建设,解决的是如何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一个地方创新发展,必须用体制创新来持续赋能。”市委党校教育长卢山坦言,“做创新,只有全面了解创新主体的期盼在哪里、制约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堵点在哪里、束缚创新活动的桎梏在哪里,才能更好地精准施策。”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才能精准激活整个改革棋局。近年来,我市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全力以赴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近日,一支阵容庞大的港城科技企业考察团亮相第21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平台和资源双重叠加,才能打造创新创业‘强磁场’。”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赵国师介绍,我市将借助此次活动,推进中以创新发布(连云港)成果转化基地、“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通过引荐海内外优秀人才、技术和项目等创新要素落地连云港,不断创新平台的服务方式服务我市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市产业发展。

为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我市从企业梯次培育到人才引育,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资源要素支撑保障,为港城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所需,明方向、给路径、定任务,激荡市场主体活力一池春水。市科技局副局长郑刚介绍,创新实施“资源集聚年服务提升年”活动,以“三进三促”科技服务为抓手,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建立目标分解、领导带队、分片包干、市县(区)联动“四项机制”,推进科技政策免申即享、扎实落地。

如今,一家家企业实现“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产业创新水平实现整体性跃升。仅去年,我市获批省级各类扶持资金超2亿元,历史最多。净增高企121家,超2021年三倍,净增数、有效总数增幅均全省第一;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1833家,同比增长14.7%。2家单位入围首批省10家创新联合体试点。17家企业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历年最多;9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评优秀。

向科技要发展,向创新要动力,正在连云港变为现实。

在南极科考队科考现场,港城空气能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热气;在高铁运行轨道上,港城碳纤维护住车身;在浩瀚的大海中,港城出资建设的试验船正在加快进度……

如今,港城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发展后劲更加强劲。

坚持创新引领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暮春时节的花果山大道绿意盎然,繁花似锦,恒瑞医药等港城创新的龙头企业在这里集聚。

“一个创新的蓝图正在这里绘制。”市科技局副局长周梦玲介绍,“我们正在规划建设花果山大道科创走廊。”

据了解,花果山大道科创走廊按照“一道两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其中“一道”即花果山大道,未来将成为南北向连接主要节点的科技创新大道;“两区”即以港城大道为分界线形成的南北两片区,其中南片区重点承载科技创新走廊产业人才培育、大学生创业孵化、生活服务配套等功能,北片区承载科技研发及产业孵化功能,打造产城联动示范区;“多节点”即沿花果山大道分布的具备不同功能的特色功能区块,主要包括大学科技园区、科技研发核心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及生活配套服务区等特色功能区块。

花果山大道科创走廊的规划建设将最大限度整合港城创新的精锐力量。目前,全市近六成的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的企业集聚在这里,近五成的科技人才在这里落户,近七成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在这里诞生。未来,这里将成为引领连云港发展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蓝图规划之外,近年来,我市已经推进了一系列创新改革:

——对原有的科技计划任务进行了优化提升,鼓励科技人才自主选题、自由探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通过采取企业出榜、高校院所出榜、政府出榜等多种形式,“悬赏”解决各方难题,提高“揭榜挂帅”企业参与度、决定权。

——推进双碳、海洋和数字科技创新。在市级科技计划指南中设立双碳、海洋和数字科技创新专题,为发展蓄力。

——建立企业培育三级支持模式: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新开工项目、新招引科技型企业、新增市场主体3张清单多管齐下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双创活动,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突破2000家。

向科技要发展,向创新要动力。新征程上,连云港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港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