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连云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6:09:20
  • 来源:连云港日报
  • 阅读次数:
  • 字体:[ ]

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区目标,顺应宏观形势变化,抢抓加快发展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凝心聚力扎实苦干,使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综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5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7.5:34.5:48.0,调整为15.9:36.1:48.0。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7.28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1.7%,比上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

  2005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是:国民经济在稳健运行中保持快速增长,园区建设和项目推进拉动了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景区规划开发和宣传促销促进了旅游经济的不断升温,结构调整和联动帮扶带动了农民增收步伐的加快;改革开放在不断创新中取得重大突破,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投资软环境不断改善;重点建设项目实现较快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便民工程得到顺利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在整体推进中实现协调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是,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偏小;二是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海滨城市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彰显;三是临港产业发展滞后,港口、交通、海洋等区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对外开放的水平低,体量大的项目还不够多;五是文教、卫生等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差距,社会保障特别是就业与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等。

  二、农业

  以结构调整和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实现了新突破。2005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14亿元,比上年增长6.23%,其中,渔业产值4.32亿元,比上年增长7.00%;农林牧产值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区水产品产量5.83万吨,同比增长4.55%。海洋经济突出抓好水产养殖业,推进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底播海参苗500万头。加快浅海综合开发,新增贝类养殖面积5000亩。成功实施南美白对虾集约化养殖,改造低产池塘1000亩。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末,全区实有耕地面积1.0千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5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7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了0.03千公顷;油料,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0.01千公顷。粮食总产量0.3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5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0%。实现全部工业产值34.72亿元,比上年增长25.32%。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实现现价产值13.6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4%。其中,股份合作企业工业产值为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08%;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为6.20亿元,比上年增长36.0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产值为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产值0.99亿元,同比增长97.73%;私营企业工业产值5.36亿元,同比增长51.03%。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增势强劲,企业的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4%;利税总额9526万元,比上年增长31.59%;利润总额6497万元,比上年增长44.54%;全区49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了赢利。产销进一步衔接,全年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8.24%,比[FX:PAGE]上年提高了0.4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用电量2413.5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0.48%。

  建筑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全区23家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5.09亿元(不含国外施工产值),竣工产值3.63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80.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43%,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达53.29万平方米;期末从业人员达5727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81.06%。二产和三产投资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00亿元,比上年增长74.3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17亿元,占全区总投资的64.52%,比上年增长91.57%。房地产投资完成5.33亿元,同比增长61.06%,施工房屋面积53.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09%,其中住宅面积38.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6.18%,竣工房屋面积完成16.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04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旅游与对外经济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蓬勃发展。随着“旅游兴区”战略的实施,带动全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在较高的发展平台上依然增势不减。2005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91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8亿元。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底,全区拥有各类市场19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个,消费品市场18个,亿元市场数达到2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7.28亿元,同比下降了33.2%。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年末全区个体工商户达4966户,注册资金8114万元,其中本年新开业1460户,注册资金2931万元。全区私营企业达1223家,其中本年新增387家,比上年净增126家。

  以规划编制和体制创新为重点的旅游经济实现了新突破。旅游经济在抓好旅游规划编制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推进连岛海岛路绿化亮化、海滨栈道、海底世界等项目建设。在做好东部滨海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委托美国易道、香港都市顾问公司、深圳规划设计院等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分区规划,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滨海城市规划。围绕建设滨海新城,推进滨海新城滩涂改造、国际商务中心、东哨西墅及北崮山周边地区控规。围绕提升城市形象,实施重点地段旧城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平山转盘、海棠路、中山西路景观设计、西小山市民公园控规和东部城区民房拆迁安置规划。围绕优化产业布局,启动编制板桥工业园控规。全年共编制各类规划16项,使2005年成为年度编制规划数量最多、投入最多、档次最高的一年,成为对东部城区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一年。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开辟秦山岛观光旅游航线,规范发展渔村风情游。继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成功举办、承办第九届连云港之夏、全国帆板锦标赛、省渔民文化节、连岛沙雕节等系列活动,有效提升了海滨旅游的知名度。全年共接待游客2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9%。

  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我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外向型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182万美元,同比增长61.52%。三资企业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增长14.51%;新批三资企业28家。新签内联项目330个,同比增长84.36%;引进内联资金18.83亿元,同比增长105.58%。

  六、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收支节余较多。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40198万元,比上年增长78.9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8482万元,比上年增长50.07%,地方财政收入31716万元,比上年增长88.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18万元,同比增长122.71%。个体私营税收6321.60万元,比上年增长29.08%。国民经济运行质态有了较大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FX:PAGE]比重由上年的7.75%提升到9.80%,提高了2.05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34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65.65%,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1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0.89%;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12万元;农业支出442万元;教育事业费支出4974万元,同比增长36.69%;行政管理费支出4316万元,同比增长124.91%;城市维护费支出2791万元。

  七、科技、教育和卫生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2005年,完成科技发展计划30项,其中新产品5项,通过科技成果验收、鉴定4项。科技投入总量123.5万元,比上年增加22万元。

  教育事业(包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发展。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95所,其中普通中学13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35所、幼儿园44所。在校学生数31262人。小学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119.9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70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23.11万平方米,计算机2435台,图书藏量66.83万册,电子图书藏量9952片。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区实有教师2285人,其中大学专科学历以上教师1730人,占全部教师的比重为75.71%;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达1199人。

  2005年,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成果喜人。全区拥有各类职工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12所(包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民办文化专修学校(培训中心)9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站1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稳步发展,今年参加报名考试人数2870多人次(其中接纳新生报名800多人),到2005年底,全区累计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的人数已达1333人。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全区拥有乡级以上卫生机构8个,其中乡级卫生院8个,拥有病床位22张,卫生技术人员64人;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年诊疗14.87万人次。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区域人口规模继续扩大。随着我区城区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区外人员吸引力的增强,我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98656人,同口径比上年末净增1507人,增长0.76%。2005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80%,比上年上升了0.66个百分点;女性晚婚率76.06%,比上年提高4.41个百分点;节育率达90.99%。全年人口出生率6.81‰,比上年下降了0.46个千分点;死 亡率3.67‰,比上年上升了0.1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4‰,比上年下降了0.6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403元,比上年增长9.60%。农民人均纯收入6540元,比上年增长10.90%。城市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262元,比上年增长13.02%。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全年参加失业保险职工4900人、养老保险职工8000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8000人。劳动部门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06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0%。年末全区收养性福利机构拥有床位20张,年末在院人数12人,其中女性4人。年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74人,比上年增加129人,全年农村低保金共计发放126000元,比上年增加了50000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803人,比上年增加95人,月保障标准为170元,比上年增加了20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