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灌南县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6:08:56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2005年3月)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县委八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新时期的灌南精神,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不动摇,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强力实施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改革开放稳步迈进,经济活力显著增强,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经济和社会呈现出超常发展的强劲态势。

  一、综合

  全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1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12.04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5亿元,增长1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32元,比上年增长17.8%。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38.3:31.1:30.6调整为35.7:34.1:30.2。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加快。年末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7615户,从业人员9483人;私营企业792家,从业人员15628人。民营企业入库税收45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17.24%。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两个置换”的要求和“一厂一策”的思路,顺利完成了汤沟酒业、压铸机公司、环宇纺织、协合制药、建安总公司等20家企业的改制,实现了6000多名职工身份置换。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县人民医院成功引进贵州益佰,实现股份制改造。先后建成外国语学校等10多所民办学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164项行政审批、收费项目。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被列为全省首批“乡镇财政管理改革”试点县,全县农业税及附加减征1994万元。

  劳动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28047人,其中在岗职工26667人;安置城镇就业人员4832人,增加201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9%,低于省确定4.5%的控制目标。

  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差距。全县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结构还不够优化,工业化程度还不高,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资金调度较为困难,财政收支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城乡居民收入仍然较低,城镇承载力还不强,产业集聚度还不高。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8%,其中,农业产值13.66亿元,增长27.19%;林业产值0.61亿元,增长7.38%;牧业产值4.52亿元,增长21.06%;渔业产值2.44亿元,增长5.0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2亿元,增长8.04%。

  粮食生产得到加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3.9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65千公顷,其中,夏粮面积35.8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53千公顷;秋粮面积38.0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12千公顷;棉花面积5.2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14千公顷;蔬菜面积9.1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1千公顷;瓜果面积1.03千公顷,与上年持平;造林面积800公顷,植树380万株。

  农牧渔业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8.58万吨,比上年增长17.62%,其中,夏粮总产达17.98万吨,比上年增长16.83%;秋粮总产达30.6万吨,比上年增长18.1%。棉花总产0.82万吨,比上年增长55.86%;油料总产量0.37万吨,比上年增长19.16%;蔬菜总产量48.18万吨,比上年增长7.02%。全年共出栏家禽143.73万羽,比上年减少3.23%;出栏生猪35.91万头,比上年增长6.62%。水产品产量2.84万吨,比上年增长8.7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2.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37%;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41台,比上年增长18.9[FX:PAGE]6%;小型拖拉机15678台,比上年减0.1%;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5%。全年农村用电量726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4%;有效灌溉面积39.4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23%。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6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78%;完成工业增加值9.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完成现价产值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完成增加值3.77亿元,增长38.7%。全年工业累计用电量1.39亿千瓦时,增长106%,增幅在全省第一。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全部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9.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增长52.47%;产销率达97.73%,比上年增加1.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高,全部工业实现利税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65亿元,增长49.13%。

  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在国有、集体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私营企业发展迅猛。全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现价产值3102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2.57%;集体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0150万元,增长22.68%;私营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09367万元,增长44.28%。规模以上私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6.13%,比上年提升了23.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兴鑫建材、新冠酒业、祥和制衣、天意消防和新光阳木业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工业项目相继投产达效,使我县工业经济的后发优势开始凸显。

  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城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万平方米,增长31.58%,其中住宅房屋面积16.5万平方米,占66%;商业用房面积8.5万平方米,占34%。全县有资质等级企业23家,其中二级房屋总承包企业3家,二级水利总承包企业1家,三级总承包企业5家,专业承包企业5家,有建筑劳务资质的9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8亿元,比上年增长54.25%。规模以上投资18.8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98亿元,增长45.66%;更新改造投资2.75亿元,增长11.45%;其他投资8.02亿元,增长3.23倍。规模以下投资4.08亿元,减少8.92%。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在规模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60757万元,比上年增长4.59%;个体私营投资80180万元,增长338.86%,占规模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6.67%。在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42万元、第二产业投资83798万元、第三产业投资57147万元;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1.84%,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
技改投入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技改投入110247万元,比上年增长80.21%,其中乡镇企业技改投入75281万元,增长74.02%;全民更新改造16810万元,增长23.24%;城镇技改投入18156万元,增长34.8%。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园区建设突飞猛进。县经济开发区、连云港(堆沟港)化工园区共投入资金1.26亿元,新铺道路21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园区规模达13平方公里。全年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79个,建成投产项目31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城规划区由12平方公里扩展到38平方公里,城区西进、南扩、北上战略全面实施。新文化家园一期、人民广场、百汇步行街等工程顺利竣工,灌南宾馆、南方家园、富康新村、聚龙商贸城等项目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交通工程投入2.1亿元,新增各类等级公路310公里。326省道县城南环段及盐河二桥建成通车、北环段及盐河三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苏235、236、326省道改造进展顺利,490.1公里乡村公路建[FX:PAGE]设全面完成。电力工程投入4260万元,建成110千伏汤沟变电所,开工建设110千伏六塘、堆沟2座变电所。

  五、贸易与外经

  消费品市场稳健运行。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分地域看,县城零售额6.80亿元,增长17.1%;县以下零售额4.24亿元,增长4.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18亿元,增长12.6%,其中,餐饮业零售额7636万元,增长4.7%;其它行业零售额950万元,增长0.8%。分规模看,限额上零售额1.49亿元,增长1.4%;限额下零售额9.45亿元,增长13.95%。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全县共引进内联项目258个,同口径增长52%;内联客方到位资金16.83亿元,比上年增长71.7%;实际利用外资3444万美元,增长237.3%;自营出口1135万美元,增长269.7%。对外经济合作持续发展,外经营业额1050万美元,增长64.87%;期末在海外劳务人数810人,增长54%。

  六、交通运输与邮电

  交通运输稳定运行。全年完成增加值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交通系统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8.3万人,减少8.3%;客运周转量7099.6万人公里,增长0.98%;公路货运量17.6万吨,增长36.43%;公路货运周转量3484万吨公里;水运货运量3.5万吨,减少35.2%;水上货运周转量1360万吨公里,增长9.5%。

  邮电通信能力较快提升。全年完成增加值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邮政电信业务总收入5256万元,下降2.6%;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14万门,比上年末增加0.5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900户,比上年末增加5380户;小灵通用户2.2万户;国际互联网(包括宽带网)用户2800户,比上年末增加1300户;移动通讯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总数达7.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万户。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61亿元,比上年增长40.32%,增幅名列全市第一,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增长78.1%,增幅居全省各县之首。财政总支出4.29亿元,增长32%,其中一般财政支出3.9亿元,增长31.76%。

  金融机构稳健运行。200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95亿元和11.81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0.76%和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22万元,增长22.75%。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0.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1亿元,增长45.2%;寿险保费收入0.69亿元,增长22.8%。全年赔付939万元,增长29.5%,其中,财产险赔付455万元,增长26.7%;寿险赔付484万元,增长32.2%。

  八、科技与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9项,引导科技投入1亿多元,被评为全省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先进县。
教育事业显著加强。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08所,教学点142个,在校学生117282人,其中,中学生51466人、小学生65748人;共有教师职工7442人,其中在职教职工5953人,全县改造薄弱中小学12所,新扩建校舍3.07万平方米。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5%和97%。全年有2819人参加高考,1854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本科636人、专科1218人。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灌南高级中学二期工程基本完成,民营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单招录取率居全市前列。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3个,其中影剧院1个;乡镇文化站18个,县级剧团1个,县级文化宫1个,县级文化馆1个。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万户,新安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3.84%,比上年提高11.44个百分点。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组织各类演出158场,送文化下乡15次,顺利举办“中国汤沟杯”象棋特级大师邀请赛。全年创作文艺作品236件,其中获市以上奖励60件,[FX:PAGE]歌曲《放飞青春》被第七届全国大运会选为会歌,《山那边是海》等2部新创作的小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14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21个;病床900张,卫生技术人员1400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60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运行,全县参合率达78.55%。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全县拥有一、二级运动员9个,全年共获市以上奖牌31枚,自行车运动员李梅芳跻身雅典赛场,成为全市个人项目参加奥运大赛的第一人。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人才9名。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总人口73.42人,比上年末增长9.79‰;年平均人口73.06万人,比上年增加0.59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6.88‰(计算时未含往年出生而2004年补登的1.49人),死亡率3.83‰(计算时已剔除死亡未销数),人口自然增长率3.05‰;计划生育率达92.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县人口城镇化率24.7%,比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009元,比上年增长10.66%。据农村住户百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79元,增长12.7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6平方米,比上年增0.11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7.26平方米,减0.1平方米;砖瓦平房面积18.16平方米,增0.76平方米。年末每百户拥有热水器8台,增3台;摩托车16辆,持平;彩色电视机55台,增21台,黑白电视机49台,减21台;固定电话76部,增17部;移动电话47部,增25部;洗衣机33台,增14台。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数达40020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24086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16629人。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1万元,享受保障户数513户。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指标为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