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市“三夏”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

  • 时间:2016-07-01 10:39:56
  • 来源:市农委
  • 阅读次数:
  • 字体:[ ]

  主持人(李筠):各位新闻界的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对全市“三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发布会的主要人员,市植保站站长杜永、市农作物技术指导站站长徐德利,我是市农委副主任李筠。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连云港发布、连云港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们,在此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由我给大家通报一下今年全市“三夏”工作情况:
  一、夏粮生产情况
  全市夏粮播种面积364万亩,与上年持平,其中旱茬小麦120万亩、早播稻茬麦150万亩、迟播稻茬麦94万亩。今年小麦夏收工作较往年提前,旱茬麦6月初在西北部丘陵地区零星收割,6月5日全面开镰,6月9日旱茬麦基本结束,比去年提前4天;稻茬麦6月7日开镰收割,比去年提前4-5天,全市6月20日夏收全部结束,比去年提前3天。
  今年夏粮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夏粮亩产早增迟减,总产基本持平。去年秋播旱茬小麦及早播稻茬麦播种时墒情好、越冬苗壮,中后期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控等管理及时到位、长势良好,亩产增加;11月下旬遭遇的雨雪天气,造成迟播稻茬麦在12月中旬以后播种,苗多、苗弱、穗小、粒少现象严重,减产幅度较大。据测产分析,全市夏粮亩产393.5公斤,总产143万吨,均与上年持平。二是小麦赤霉病防控有力,品质全省最好。加强以赤霉病为主的重大病虫害的总体防控,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害“一喷三防”工作组织有力、措施到位,加之抽穗扬花至灌浆期雨水相对较少,据市植保站测报,我市赤霉病田间病穗率低于1%,小麦赤霉病发病率在省内属最轻地区,小麦的品质全省最好。三是高产创建卓有成效,单产刷新纪录。全市共落实小麦高产增效万亩片35个,集成推广了小麦高产增效技术,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6月9日,省高产创建专家组对我市高产创建攻关田进行了实产验收,灌南县展示基地攻关田山农20单产达728.0公斤,刷新了全省小麦高产记录;两处攻关田平均单产717.6公斤,历史性地突破省小麦高产创建超700公斤的攻关目标。
  夏粮生产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科技推广,夯实麦播基础。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等适用技术,麦播整体质量较好。科学布局小麦品种,以济麦22、淮麦33、烟农19等为主,搭配种植连麦7号、连麦8号等高产中强筋新品种。二是强化冬春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各级农业部门因地、因苗、因时,突出“早”字,指导农民群众搞好浅锄增温、科学肥水管理、防寒防冻等田间管理,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三是强化技术指导,挖掘增产潜力。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研究创新了小麦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配套措施,为夏粮丰收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四是强化中后期管理,巩固丰收成果。在小麦中后期管理中,突出防控病虫危害、防止自然灾害。
  二、夏种工作情况
  今年全市秋粮种植面积386.88万亩,截至6月30日,夏种工作已全部结束。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09.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60.2万亩,花生种植面积11.7万亩,大豆种植面积8.78万亩,山芋种植面积8.4万亩。
  一是加大优质品种推广力度。在水稻品种上,重点主推连粳7号、连粳11、连粳12号、苏秀867、徐稻8号等优质丰产品种,搭配种植徐稻9号、华粳5号等新品种,开展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引进筛选试验研究;在玉米品种上,主栽品种郑单958、浚单20,示范推广苏玉24、苏玉29、苏玉30、苏玉33等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的苏玉系列新品种;花生品种以丰花1号、花育16号、花育25等为主,大豆品种以淮豆4号、中黄13、徐豆系列为主,甘薯品种以徐薯22、徐薯28、宁紫薯1号、苏薯系列为主。
  二是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创建部省级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为载体,加大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高效种养示范、农民科技入户等重点项目实施力度。水稻生产主推塑盘精确定量抛秧、机插秧、麦秸全量还田等技术,不断挖掘水稻高效增产潜力。按照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备足秧盘、统一育秧管理、统一台账记录、统一栽秧服务等“六统一”标准,建成集中育供秧基地1.05万亩;玉米生产主推免耕机播增密高产栽培技术,狠抓“一增四改”技术,即合理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在花生、甘薯生产上,大力推广机播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起垄、施肥、播种、喷药、覆膜、膜上压土等多道工序一次性作业完成;大豆生产重点推广板茬机播技术,实现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
  三是切实加强对夏种工作的服务指导。夏种前切实做好农民培训、农资打假等各项准备工作,夏种期间,成立服务指导组,及时掌握苗情、墒情、水情、夏种进度,帮助解决基层和群众夏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度上报农情,保障了夏种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三、夏管指导意见
  今年秋粮生产布局落实总体较好,水稻面积稳定,上茬腾茬早、栽插进度快,实现了良好开局。生产上要切实加强一种就管关键措施落实,认真分析秋熟作物生产特点、苗情状况,科学制定田管意见。
  一是抓好查苗补苗,保证粮食产能基础。部分刚刚栽插结束的稻田,因降雨出现漂秧或缺棵较多,特别是出现漂种的直播稻田块,要及时补种补栽,确保基本苗充足。对玉米等旱作物,做好缺行断垄排查补苗。
  二是科学运筹肥料,促进群体平衡发展。水稻生产要根据机插秧、抛秧、手栽和直播等不同种植方式及秸秆还田田块的苗情特点,合理调节肥料施用策略,加快分蘖发生,构建适宜群体,提高抗逆能力,促进群体快速、平衡发展。玉米等旱作物生产要主攻基肥和穗肥,做好化控防倒伏。
  三是加强水浆管理,增强根系叶片活力。以水调肥、以气促根、水气协调,促进根叶蘖早生快发、健壮生长。对生育进程正常,已达到穗数苗和即将达到穗数苗的田块,按照“苗到不等时”的原则,适时适度搁田,控制无效分蘖生长,提高有效分蘖数量;对还未够苗的田块,要在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苗的80%左右时自然断水搁田,采取轻搁、多次搁的方法。
  四是加强防灾减灾,促进水稻安全生产。制定完善水稻等秋熟作物抗灾减灾技术预案,提前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当前要抓好农田沟系配套工作,清理、疏浚农田内外三沟,确保能排能灌。要密切关注水稻、玉米等秋熟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按照植保系统病虫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预警信息,加强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
  五是加强技术服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切实强化责任和服务意识,密切关注苗情动态,及时制定发布技术指导意见,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要强化宣传发动,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手机报等信息媒体,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和田头开展技术指导,发放关键技术明白纸,确保抗灾减灾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绿色高产增效创建示范片和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与生产管理,提高建设水平与技术到位率,增强示范辐射作用。
  关于我市“三夏”工作情况,我先通报到这里,下面请大家提问。
  记者:今年的我市小麦的品质好,市场价格较高,与病虫害防治有很大关系,请问市农委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杜永?:我市今年4月22起陆续进入小麦抽穗扬花期,此时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防控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准确把握病虫发生动态。组织全市植保系统认真抓好病虫预测预报,召开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2次,发布小麦穗期植保信息12期,制订全市小麦穗期以赤霉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措施。
  二是重抓防控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坚持“见花打药、盛花再打、遇雨补防”的小麦赤霉病防控方针,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优势,严格落实中央财政资金补贴小麦“一喷三防”政策。全市累计防控面积626.4万亩,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354.8万亩,小麦整体上防治赤霉病两次。
  三是精心组织宣传发动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及我委分别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虫防控工作的通知,召开了全市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进一步强化行政推动;全市电视台共播放赤霉病防控专题栏目35期,滚动字幕30期;广播专题宣传14期;印发小麦“一喷三防”防治宣传单、技术明白纸43.5万份,出动宣传车120车次;利用12316信息平台向科技入户户主、种粮大户群发手机信息6.4万余条;组织相关技术培训班162场次,培训人员1.79万余人次。
  四是切实加强分类服务指导。我委成立了以委领导带队的5个小麦赤霉病防控服务指导组,深入各县区开展防控服务指导,重点督查指导各地在组织发动、物资准备、政策落实、技术指导、防治进度及存在问题等。各县区分别成立了23个服务指导小组,对各乡镇、村小麦赤霉病防控情况进行现场督促与指导。
  通过加强小麦穗期以赤霉病为主的重大病虫害的总体防控,今年我市小麦病害总体为轻度发生。据全市植保系统统计,小麦赤霉病田间病穗率低于1%的有15.7万亩,1-5%的有1.2万亩,高于5%的仅有0.8万亩,20%以上的未见发生,较好的控制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和危害,确保了我市小麦的品质优良、食用安全。
  记者:去年“雪压稻”灾情,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请问今年水稻生产上,农业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避免灾害的发生?
  徐德利?:去年11月24-25日我市遭遇暴雪天气,造成了严重的“雪压稻”灾情,有近100万亩水稻受灾,给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对小麦播种造成了严重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这种情况虽是自然灾害的偶发现象,也是我市长期稻麦两熟季节矛盾的集中暴发的体现。我委高压度重视,多次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商,商讨应对对策,努力解决稻麦周年协调生产的问题。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压缩直播稻种植面积。直播稻由于管理粗放、杂草杂稻重、抗灾性差、成熟期迟、产量低、米质差,生育期明显推迟,成熟期较手栽、机插等晚10天以上,在我市大面积种植面临较大风险,去年的“雪压稻”灾情损失残重,主要是直播稻。因此,利用去年“雪压稻”灾情农民对直播稻重新认识的有利时机,加强宣传引导、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乡镇开展专业化服务,据近期调查,今年直播稻面积较上年减少20%左右。
  二是优化品种布局,加强分类管理。根据茬口、品种特性、稻作方式及安全齐穗期,合理选用综合性状协调的优质高产品种,以早中熟中粳品种为主,根据不同的栽培方式,确定不同的品种,减少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应用。
  三是大力推进水稻集中育供秧。培育适龄壮秧是夺取水稻高产高效的基础,也是推进水稻机械化的重要措施。根据不同稻作方式特点选择相应的育秧技术,大力推进壮秧剂拌土、以基质代替营养土、育秧流水线播种、叠盘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硬地硬盘微喷灌等育秧新技术,全面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集中育秧主体,加大商品化集中育秧推广,扩大集中育秧规模,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提升全市水稻集中育秧水平,今年规模以上集中育秧面积达1.05万亩,全市水稻集中育秧比例达35%以上
  四是加大机插、抛秧面积推广力度。整合农业、农机、财政等部门资金,扶持培育农机、植保等合作社,加强技术培训,组织学习观摩,提高水稻机械化水平。在两灌有基础地区加强抛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是抢早移栽,提高栽插质量。组织群众突击抢茬、抢水做好水稻移栽工作,提高栽插质量,加快移栽进度,杜绝栽插7月秧,打好秋粮丰收打好基础。
  六是推进粮食经营方式创新。加强稻麦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抓好晾晒、烘干、仓储等配套服务,推进稻麦产业化经营。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